“无卡”校园蕴含未来智慧
2019-01-29刘红斌
小小的一张校园卡,是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集学生证、工作证、图书证、乘车证、进餐卡、门禁卡等各种功能于一体,认证着校园中每位持卡人的身份,成为每一位师生与校园息息相关的纽带。对于高校信息化而言,校园卡又扮演了非常特殊的角色,从入校到离校,它是师生感受校园、感受信息化最直接的入口。这个“入口”现在正在发生形式上的改变。
三年前, 全国高校首个“虚拟校园卡”在华东师范大学运用。自此,校园卡隐身手机、装进口袋,高校师生告别了丢卡忘卡烦恼,实现“一机在手,走遍校园”。三年来,伴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校园卡”在高校不断落地成长,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新选择和新趋势。那么,以实体卡为主向虚拟卡为主过渡,需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首先,校园卡的核心是身份认证。虚拟卡和实体卡都是对特定身份ID 的使用。无论介质是什么,校园卡的核心无一例外都是对用户身份的认证。在当前多种卡介质共存的时代,对校园卡的使用应当聚焦于不同应用场景,以应用场景切入,充分发挥卡片的优势。
其次,向虚拟卡过渡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种说法是,虚拟卡进校园,技术问题微乎其微,更多挑战来源于管理。这源于虚拟卡背后折射的是跨部门业务集成。虚拟卡的推进必然要求信息化部门、财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多部门间的统筹规划,这无疑对学校信息化顶层设计提出要求,也会倒逼学校对信息化系统再造的思考。
最后,虚拟卡是完善校园信息服务的突破口。从生态角度出发,虚拟卡不仅将解决支付、认证等问题,它还应作为高校信息化服务的连接器发挥作用。以此为入口,高校可将各部门资源整合、服务打通,将孤立的业务系统连接成综合服务平台,让校园卡从最基础的认证和消费功能走向深度服务。
此外,有一点非常重要:与其说虚拟卡是未来趋势,不如说未来电子认证将取代实体介质。身份认证的趋势将是从实体到虚拟,再到人本身特征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