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9-01-29许二平张会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通识中医药理念

许二平 张会萍* 韦 妍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识教育实施的场域也发生变化,这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出新的要求。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中医药事业持续转化为造福人民群众的福祉,需要一大批具有健全人格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等中医药人才,这就对通识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诊疗观念和整体观的理论体系,需要学生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和现代化医学理念,以平衡专业化教育带来的功利性与狭隘性,对中医药加以继承和创新。我们需要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培养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医学人才。“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医药人文素养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富有深厚内涵的中华传统文化,更需要博学和勤思才能得以所成。

1 新时代中医药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1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高等教育站在新的环境,面临新的征程。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与通识性,是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的2种属性,重专而轻通的专业教育模式由于忽视了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应对问题时的处理能力上有所不足,不再适应新的医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医学伦理的挑战。但在以往具体实践中,许多高校常常偏重以通识知识的补充替代人文价值理念的培养,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无法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新时代通识教育对医学生的人文价值理念的塑造,在获取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从理性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加以塑造,引导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成长为具有高尚理想、远大志向和良好品格的公民,才能够抵制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功利性、实用性和工具性,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2 顺应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享受医学发展带来的便利之时,负面影响也随之显现。当疾病占据了医务工作者的视野,机械和检查结果成了医患之间的交流内容,医学人文精神正在逐渐消失,病患与疾痛慢慢剥离,从医学教育到临床实践,在追求专业技术提升的同时,系统的临床思维和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却随着学科的精细化与通识教育的缺失而亟待增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对于疾病的认识要结合患者自身的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以同理心去理解患者身心疾痛,帮助医生客观地认识病情做出准确而全面地诊断,和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传统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社会是一个共同体,在健康、疾病与生命意义的认知中,强调自身平衡、形与神俱,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既要顺乎自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又要将病患源于社会因素而产生的情绪问题纳入诊断依据。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因此,中医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新医学模式辩证看待疾病的思想一脉相承。因此,需要医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格素养,良好逻辑推理与判断力,用平等友善的态度和灵活的人际沟通能力去改善和面对医患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中医药教育中以通识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认识中医药专业及未来职业,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1.3 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 医学是建立在人文属性与自然属性基础之上的科学,其特征决定了医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必须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之上,受到伦理与道德的严格考量。医学对于从业者的人格、知识、智慧的考量,远超其他学科,突破了一般专业学科的限制,作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巧妙结合的中医学科而言,医学生若要一窥辨识论治之门径,领悟象数思维、调和至中等中医思维之奥妙,必须浸润在传统哲学、传统文学与艺术的系统知识基础之上。“博极医源”,融会贯通,进而由博返约,撮其精要,无疑是成为“大医”的必要条件。但如果仅仅以开设中医药领域其他相关课程,如古典文学等,作为中医药通识教育的全部,是对通识教育的简单化和通俗化。因此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应当着力于加强医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灌溉与哲学思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中华中医药文化的绵延发展具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古今中外医德具有深入的领会,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与对仁爱精神内核的深刻把握,饱含着人文精神去认识中医药领域,找准使命担当,成为德术并重的医务工作者。

2 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要以专业化通识教师队伍为支撑

哈佛大学前校长伯克明确地指出:“师资是成功推行通识教育的关键所在。”中医药院校以医学专业为主要方向,主要师资力量集中于中医药专业领域,更容易出现知识面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需要一批融贯古今,博闻强识,奉行通识教育理念的教师任课,所以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显得更为急迫。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对教育改革发展、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期望和明确要求,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遵循,也为新时代通识教育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通识教师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通识教育教师的组织管理机构,教师间相互疏离,容易造成学院间的壁垒,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形成教师团队,也难以组织专业培训与科研活动。二是通识教育教师的资质判断没有严格的标准。许多教师虽担任通识教育任务,却是换汤不换药,在教育理念与课堂内容上并无改进,范围相对狭窄,且缺乏系统性。而通识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医生的重要一环,需要学校严格教师准入,对于开课教师进行评估、试讲等一系列的考核后,方可允许。三是教师缺乏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化,包含教师的职业信念、专业知识结构、教育知识结构与教学技能方面的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化问题被教育界和学者们关注,虽然在专业化的定义、内涵及结构上各有论断,但是教师专业化却是一个为世界各国所认同的教师职业的定位与培养模式。因此,通识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保证同时教育良好开展的重要因素。结合这一特殊之处,现对中医药通识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加以探究。

通识教育教师要将系统、全面的课程讲授给非本专业的学生,须对专业知识加以提炼,凝结出核心与精髓,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学理,简言意赅但却深含寓意,这样的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因此优质的师资是通识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1]。在中医药教育中,通识教育教师的责任在于跨越中医药专业与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的壁垒,将通识教育理念和多元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中医药信念,同时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逻辑判断的能力,能够认识和思考自我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处理好与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能够在继承中医药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创新,赋予其现代意义,获得自我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富有人文情怀,以同理心对待患者,理解患者,获得患者及社会的尊重。

2.1 教育理念——通识教师的思想特质有鉴于此,中国特色通识教育建设应以本土化为指导纲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灵魂的现代公民为目标,在主动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的基础上,在包含科学的理想信念、体现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批判思维训练、帮助大学生拓展国际视野这五个方面,展开相关课程内容建设。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在高等教育思想主导下,对于“教育应然”的一种理性认识,它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教育思维和教育价值观等起到指导性作用。要树立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要由经验式、无意识的朦胧教育信念向以知识、系统理论为基础的教育信念不断演进,要有意识地构建清晰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时予以更新,这是教师走向专业成熟的一个重要维度[2]。教育的进步需要先进的理念为引导,通识教育教师肩负通识教育理念传播者、践行者和组织者的身份。教育理念是教师实践的内驱力,这是建立在教师对通识教育深刻认同,饱含情感,在教学中坚定不移地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时至今日,我国通识教育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通识教育并非纯粹的舶来品,在中医药漫长的传承教育中仍可以看到通识教育的身影。因此,在不断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应当找寻适合专业教育特点的通识教育理念,以培育具有主流价值观、掌握丰富中医药知识、兼具中华优秀文化、具有开阔世界眼光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为教育理念,在创新思维、文化传承、辩证思维等方面加以扩展。因此,通识教育教师只有深刻把握通识教育的深刻内涵,将这种理念作为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指导理论依据,才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2 教师德性——通识教师的专业维度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是一种习惯于欲求正当之物并选择正当行为去获取的个人品质”[3]。教师德性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理想诉求和自我完善,更加强调教师的自我约束,是道德上的自觉与自律,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使参与整个教学实践的成员受益。这也是教师区别于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专业的特殊维度。习近平同志对新时期贯彻教育根本任务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应当成为每一位通识教育教师的核心诉求,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梦实现的核心力量。罗曼·罗兰曾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要自己心中有阳光。通识教育教师若想要医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掌握思辨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跨越学科,认识医学的相关问题。自己要孜孜不倦追求专业的发展。

通识教育是一种超越专业和功利化的前沿理念,旨在抗衡专业分工带来的实用化与片面化与工具化。而教师德性也在时刻提醒教师在物化的社会环境中不要迷失了自我定位——教师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媒介,不是专业教育的一环工具,而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要用高度的理论自觉、文化自信、带领医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传统医学振兴和为人民健康事业保驾护航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2.3 完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识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是一门双学科专业,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某一专业,又要掌握教育学的素养与能力。完善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巧,是一名教师之所以为“师”的专业依据。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课程相比,它更加系统化、卓越化、要求教师能够整合与融汇多学科知识。一方面,教师必须精通本门学科的知识,密切关注学科动态,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将中医药文化中深厚的内涵与外延融合于自身专业,了解中医药思维和中国传统哲学精髓,使这些内容春风化雨,糅合在通识教育课堂之中,其三,教师要掌握如何将这些知识转换成可被学生接受的形式,通过高超的教学技巧,传递给学生,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将理解运用这些知识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带动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在以往学者进行的研究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更加看重教师的授课技巧。这需要教师反思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认知规律,掌握教育学原理,把握教育发展脉搏。

3 建设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

目前,师资力量是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最大困难,医学院校师资力量以医药相关专业为主,人文社科类教师相对缺乏。加之我国高校以学校-院系-学科为主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因此,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 要想在全校范围内系统科学地推行通识教育,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具体负责。国内外很多大学都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博雅教育中心”“通识教育中心”等。这些机构能够将通识教育教师组织在一起,在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协调管理,使通识教育系统化、层次化、规范化,对教师所讲授的课程的开设、调整、教材遴选、教师更替等工作负责。同时,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能够在学校的发展决策上赢得话语权,为通识教育争取到更多资源,同时教师们能够在课程设置等环节拥有更多自主权,也会大大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当学校从管理层面上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教师的待遇、职称晋升、为教师成长提供机会,教师们的工作热情也会相应提高。

3.2 严格通识教育教师标准 拓宽师资来源 通识教育师资匮乏这一情况,不仅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在国外许多大学亦是如此。韩国学者在对国内67所大学通识教育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仅有10.8%的院校在通识教育中,专职教师占到了80%及以上的比例。对于申请教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应当有一套严格的申请及审核程序,不仅要衡量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识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职业技能也要重视,可以采取专家组听课等形式来予以考量。

同时,医学院校一方面要从校内师资中吸引优秀教师参与通识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拓宽渠道,面向社会或其他学校,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例如“中山大学提供了另外一种克服师资匮乏的思路,就是由学校提供一笔资金,用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招募从事一个学期或者一年通识教育的人才。这其实是创造性地运用了访问学者制度,只是来校访问的访问学者重点不在于学术研究,而是通识教育的实践。”[4]

3.3 强化对通识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 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伴随教师职业整个生涯。对于通识教育而言,由于它的特殊性,更加需要对新任职教师进行通识教育相关培训,帮助他们根据通识教育的理念调整内容和方法。同时,每年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学术讨论、教学竞赛等,帮助教师相互交流学习,传授经验。应当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其他高校的成功做法。此外,医学院校通识教育教师应当具备相应的医学相关知识,以便在课堂中找到专业结合的突破口,更好的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我完善的目的。

猜你喜欢

通识中医药理念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