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背景下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9-01-29毕鹏飞张瑞宏
毕鹏飞 张瑞宏
(昆明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我国医改政策的大力推进,健康提升至国家战略,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老龄化问题加剧扩大了医药市场,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保持年均16%的增长,据预计到2020年可达到4万亿元的规模,从而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加上医药行业两票制、GPO、医联体采购、二次议价、营改增等政策的推出导致很多制药企业和医药商业企业面临巨大的营销转型压力。医药营销传统的一些东西,如控销、大包、挂靠、过票等行为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医药行业,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不规范行为已经开始受到合规压力,医药行业的营销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形势下医药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对传统的营销模式进行改革,也更加需要具有扎实的医药营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医药营销人才[1],文章以昆明医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对比云南中医学院、长沙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企业需求角度分析我国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1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培养方案比较 文章对比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长沙医学院、潍坊医学院四所二本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总体结构等方面分析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1.1.1 培养目标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兼顾医药院校的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潍坊医学院培养目标更明确,指出培养适合从事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营销、医院形象策划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市场营销及其管理工作的人才。相比之下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和长沙医学院培养目标相对更宽泛些,昆明医科大学旨在培养从事与医药营销或其他行业相关的营销管理人才。
1.1.2 培养要求 在培养要求方面,四所学校要求基本相同。在素质方面,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良好的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能力;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医学和药学基础知识,熟悉我国医药营销的方针、政策、法规及国际市场营销的惯例和规则,了解专业发展动态,能持续地获得专业相关的新知识[2];在能力方面,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强的营销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3]。
1.1.3 课程总体结构 对比四所医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发现,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学院、长沙医学院更注重理论教学,特别是长沙医学院,理论教学学分占总学分91%。在四所高校中潍坊医学院实践教学占比最高,为24%;昆明医科大学次之,占比13%。其他学校实践教学内容与潍坊医学院相比,缺少专题讲座这块内容,专题讲座能让学生及时了解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及企业营销知识应用现状,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除了长沙医学院,其他三所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学分大致相当,在58~60分;长沙医学院通识教育学分较高,达到75.5分。专业基础课学分相差较大,长沙医学院46分;昆明医科大学67.5分;云南中医学院和潍坊医学院相当,分别为55分和50分。昆明医科大学专业基础学分偏高的原因主要是设置了临床医学课程群,内容比较全面,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急诊医学,学分为15分,其他3所学校并没有这样专业医学课程。
长沙医学院没有设置医学和药学基础课程,不能突出该专业的医药卫生特色。在专业课方面,长沙医学院必修课程有26门课程,潍坊医学院有15门,云南中医学院有14门课程,昆明医科大学只有13门课程,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营销和管理方面,内容存在一些交叉重复现象,专业针对性不强,没有营销专业模拟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1.2 与医药企业需求比较 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发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就业供需矛盾很大,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很大,但仍存在大量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不相符[4]。市场对高技能的医药营销专业人才需求增大,医药企业销售部门越来越注重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扎实的医学、药学理论知识,能够承担具体药品的学术推广、组织相关的科室会、学术会等工作;二是具体实践能力,如人际沟通能力、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商务礼仪、商务谈判、组织管理能力等。而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对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市场营销基础理论方面培养相对较全面,但对数据分析能力、策划能力、现代营销手段、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较弱,培养机制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实践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较弱,与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定位不清晰 培养方向不明确 在新医改背景下医药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医药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有目的、有主次、有引导地进行培养,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药学知识和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能力[5]。目前很多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定位不清晰,在培养中突出注重医药基础知识,对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培养不够,专业课设置不够有针对性[6],如专业课中的服务营销学可以根据专业特色换成医疗服务营销学,这样更贴近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另外医药企业在对外贸易中需要营销人才熟练阅读合同、翻译专业英文资料、顺利完成对接工作等,对“市场营销+技能”型人才更青睐,而在培养中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2.2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和规范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重理论知识忽略实践,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7],新医改背景下国家倡导全面复兴中医药文化,在营销上主打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很多医药院校开设的医药学基础知识中并没有关于中医药学课程,日后可适当增加一些中医药学基础课程,完善课程体系[8]。另外教学内容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例如目前在市场营销行为中网络营销是极为重要的内容,运用网络营销以低成本的方式塑造企业品牌、推广产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网络营销已成为市场营销的一个趋势。很多医药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并未开设网络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等课程,导致学生对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还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
2.3 实践教学力度不足 医药营销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产品定位分析能力、产品价格管理能力、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渠道管理能力、促销策略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专业技能,这些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通过经验的不断累积获得,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较少,体现医药营销特色的综合实践更少[9],去一些药企和医药实习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大部分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教师擅长的知识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造成医药课程教学的老师不懂营销,营销教师不懂医药知识的现象[10],这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将医药与营销知识的结合贯通,无法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不能体现医药院校特色及复合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改进建议
3.1 明确培养方向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应根据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内容和标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根据学校特色、企业资源和师资力量建设“校企合作”模块。大一可以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并让有关企业人员给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加强对自身专业的了解,使后面的学习生涯更有针对性。另外一些课程教学也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如市场营销调研课程,理论部分由专业课教师讲授,实践部分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设计调研内容并由企业人员负责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会更加科学和合理。
3.2 根据社会需要和医药特色合理设置课程 在新形势下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掌握网络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等营销手段和数据分析能力、策划能力等技能,同时需要关注和了解医药行业前沿和发展动态。因此专业课设置上一方面要体现医药行业特色,不只是简单地把医药课程和营销课程拼凑在一起,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营销管理能力,循序渐进安排各个年级专业课程,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可考虑增加网络营销、中医药基础课程、市场营销专业英语、SPSS数据分析等课程,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接轨,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医药营销人才。
3.3 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一是建议建立市场营销模拟实训室,用专业的教学模拟软件,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与现实环境等同的模拟市场交易环境,二是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教师适当增加情景模拟、小组调研的授课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增加一些实践讲座,邀请一些企业人员及专家对专业岗位认识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开展讲座,通过他们自身的从业经历,给学生讲授一些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及所在行业必备的职业素养,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4 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多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本、杂志、科研成果,不断精修,学习最前沿的专业知识,鼓励营销专业课教师与医药学教师通过听课、研讨会方式互相沟通交流学习,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体现专业特色,有利于培养更专业更全面的医药营销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知识,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