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代词 I 的实体讨论
2019-01-29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550000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550000)
一、引言
根据以往文献,第一人称的研究范围有语言学和语言哲学。在语言学范围内,第一人称I的单独探讨不多,多和其他人称在语用学范围内被探讨,文献主要集中探讨第一人称I的具体指称对象或者第一人称I的非正常情况下使用的语用效果,例如万涛,高鹏(2011)探讨人称I和we的语用,吴雍琪(2018)探讨了第一称的选择。同时,第一人称I也是语言哲学的研究对象,代海强(2016)讨论维特根斯坦论对于第一人称I的观点。王湘南(2016)探讨了第一人称I的概念含义与运用条件,讨论了第一人称I是什么和什么时候可以运用第一人称。唐热风(2011)探讨了第一人称权威I的本质,认为第一人称可以有确定自我存在的能力。本文基于人的能动性,探讨第一人称I是什么,确定了第一人称I的实体是一种认识活动的存在。
二、第一人称实体
在以往研究中第一人称I的讨论中,研究者只描写了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的简单对应,但是很少有第一人符号和指称物在语言主体的心灵过程描述。王湘南(2016)认为:“能够成为一个“我”或自我的在者或主体(这是有“第一人称”的前提)对本身的一种自我意识或自我澄明的自知状”,即自我能够认识观察到内部自身的活动”。而维特根斯坦说(2015):“‘I’这个词并非意指一个与‘L.W.’相同的对象,甚至当我就是L.W.时也是如此,它不是与‘现在说话的那个人’这个表达式一样意指同一个对象。不过,这不是说‘L.W.’和‘I’意指两个不同的对象。这只不过意味着这些词是我们语言中的不同工具”。维特根斯坦认为第一人称I与指示词和名称是不同的,第一人称是没有指称物的,即个人在说我的时候就确认了自我。同时维特根斯坦认为第一人称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人称I是客体存在,第二种第一人称I是主观的存在,前者是处于公共观察而后者是私人观察,两者观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外在物理属性的观察如My arms而后者属于心灵的观察,如My spiritual experiences。在后者中,对于语言使用者“I”是不需要确认的,但是对于人称符号I则不是,人称符号的“I”所在的指称物在于认识论上的观察和识别的问题。对于维根斯坦而言,在心灵观察上人类没有必要去确认I,因为这是这是一种默认的状态,同时否认了第一人称“I”心理主体,但是语言使用者是有必要去追问I是谁,即将I作为客体被观察,因为语言使用者会发出Did I do that这样的疑问句,即某人对自己过去的行为的追问,也就是自我对于自我意识的自知状。在这里问句里的第一人称是人称符号,需要回答的人称I是过去人称符号的指称物,即出现的两个I,后者要去填补前者,所以这样的句子意味着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的分开。人称符号是中空的符号,只有在自我I对于自身内部的观察后,第一人称符号确定指称物后变成实体。
三、第一人称实体的概念
1.句法实体
本文将举一个例子,在一场演讲词中,演讲者说:“At night,I went to law school”。这里面的I在现场的情况会设定为默认的状态,但是假如演讲者突然提问自己:“Did I go to school?”,在这个时候演讲者就被抛入人称I和指称物I的问题中,即被抛入语言和指称物的互动中,也就是这是一场自我能力对第一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的有意识辨认、判断和认证的认识过程,而接下来会阐述出现这一活动的条件。然而有对比指示人称的代词的反身代和相互代词,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称互为照应,如Each worker got his pay,each worker和his pay相互照应,人称each worker和指示物his pay互相约束对应从而获得句法实体,这种实体获得是在句子内部完善的,也就是有且仅有这个句子的人称不再进一步追问each worker和his所对应的实体,这里的行为的执行者只是存在于句子中,它是通过句法照应获得,是两个符号相互填充,只剩下最基本的人称信息,即人类和男性,这种符号的实体是不变的固定的存在,是在句法上的实现。同时这样的句法实体是在有且仅有的前提下存在,即实体在句法内可以自我满足且只有句法内满足。但是如果进一步追问不是通过句法实现的,那么句法实体则不能满足实体意义了,也就是这个实体不仅是句法的存在,它是被人类主动寻找的实体。如某场演讲中,当听众听见Each worker got his pay的时候,作为现实中的指称物需要审视自我是不是each worker的人称符号的指称物,如果听众不追问,即不追问自我是否真的就是each worker中的指称物,那么现实中的worker只是现实世界里面worker并且和句子的人称符号没有任何互动,而句子worker则是got his pay中的的句法实体。但是如果作为听众的worker去追问人称实体时候,人称实体则可能发生变化。可见第一人称实体在非句法获得实体是一种追问指称物和人称符号的活动,同时答案会出现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不以真实为前提,而是流转在不同人之间,这是因为人类主动追求的工具不具有恒真性,但无论是否真实,人称符号任然可以不断的被填充改变,人称的实体可以是可能真实的情况为标准,因为符号和实体不再是固定,所以人称符号获得多次扩充和实体化,而这些都是人称符号和指称物的互动。
2.非句法实体
如果说句法实体是通过句法自满,并且是处于有且仅在句法的条件下,那么Each worker可以获得his pay的句法实体,可以不需要听众进一步追问。但是第一人称代词是无法形成如each worker这样的句子,在句子At night,I went to law school,句法无人称参照语也无上下文参照,则人称符号没有句法指称物。听众需要确认人称符号是非句法的人称指示物,即它需要听众主动去寻找人称实体,这里要求一种具有辨认第一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关系的自我I的出现。维特根斯坦认为这样的自我是将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I看成客观物从而进行观察,这里有一个辨认第一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的心理主体,确定人称I和指称物的关系依靠的具有观察能力的自我,即能够具有辨认、判断、认证能力的自我I,这里的自我I能通过观察物理属性判断人称符号的I和指称物的关系,这是一项认识过程,即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是需要经过认识才能让人称符号成为实体。在本文中听众需要去确定第一人称符号实体I的时候,需要强调一点是演讲者在本文也是属于听众的范围,和其他可能听见这句话的拥有同样的地位。听众成为了有意识、主动对人称进行辨认、判断、认证的自我心灵个体,这个听众的主体是可以依靠各种材料去辨认第一人称I和指称物的关系。只有在听众没有能力或者拒绝追问第一人称I的非句法实体的时候,具有辨认能力的听众才不会出现。也就是无论句法实体是否存在,只要听众无论因为什么理由去追问第一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的关系,人称符号I就通过特定的流程让人称符号I获得获得人称指示物,从而人称符号成为实体。这就是实体存在的条件,即自我有意识地执行辨认、判断和认证人称实体的活动,且无论句法能不能提供句法实体。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非句法实体才能出现,如果缺乏这样的意愿,那么即使有辨认的能力,句子第一人称也无法获得非句法人称实体。总体而言,非句法的人称实体可以总结为有一个意识的和主动的自我主体对人称实体的辨认、判断和认证的认知过程。
四、判断的过程
自我主体I追问非句法人称符号的认识活动中,即将即第一人称符号I和第一人称符号的指称物配对的活动中,这里需要将指称物I的行为执行者和句子的行为执行者匹配在一起。这里面需要一定的中介将两者匹配在一起,而行为就是中介,但是必须指出动作不具有保真性,即动作的统一并不保证活动后的第一人称实体和现实统一,这里的统一只是依靠鉴定一定的材料断定出来的结果,但是材料不一定具有恒真性,同时本文不讨论材料的恒真性和收集材料后做出的判断是否具有恒真性,本文只是借助这一过程解释人称实体的认知活动,即听众认识实体的过程。总体归纳,自我主体I追问人称符号的认识活动有三个要素,可根据活动者和活动对象划分。活动者:有意识主动辨认、判断和认证第一人称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并且有能力执行相关行为的活动者I,而活动对象有两个:第一,句子的人称符号,即句子里面动作的执行者I1;第二,非句子的动作执行者I2。活动中介:句子动作为V1;非句法的动作为V2。结果表示为:∪表示I1和I2重合和∩表示I1和I2不重合。
以Tonight,I went to law school这句话为例,这句话应该看做I(I1 I2),即I对I1和I2的认识活动过程。首先I有意识审核非句法内的动作和句法内的动作,通过一定的材料进行辨认,非句子动作V1和句子动作V2是可以重合的,而V1的执行者为I1,V2的执行者为I2。这里将动作执行者和动作不看做主体和动作的前后关系,而是将两者看做同一关系,可以通过并集符号表示两者的重合,即我就是动作,动作就是我的关系。假如I通过收集证据发现,V1和V2是重合的即成为V,而动作又为I1和I2共同执行,那么即可判断I2是I1这一符号的填充者,而如果V1和V2不能同时被I1和I2执行,则I1和I2不重合,I2不是I1的指称物。具体过程如下:I1和I2重合∵I1∪V1 I1∪V1∵V1∪V2→V ∴I1∪VI2∪V ∴I1∪I2I1和I2。I1和I2不重合:∵I1∪V1 I1∩V1 ∵V1∪V2→V ∴I1∪VI2∩V ∴I1∩I2上述过程是包含了有意识辨认、判断、认证这三个步骤,但是这个三个步骤并非单独执行。从第一条件出现到结论出现都是有意识辨认,在结论出现包含了判断,同时判断也默认人称实体,即认证了第一人称实体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可以说I1和I2的参与过程都遵行以上的过程,句子At tonight,I went scholar过程为下:∵I1∪去了学校 I2∪去了学校1∵去了学校1∪去了学校2=去了学校∴I1∪去了学校 I2∪去了学校 ∴I1∪I2.如果判断结果为I1执行了V1而I2没有执行V2则过程为:∵I1∪去了学校1 I2∩去了学校1∵去了学校1∪去了学校2→去了学校∴I1∪去了学校 I2∩去了学校∴ I1∩I2。上诉过程是I所做的人称实体辨认的认识活动过程,如果判断结果为I1∪I2,那么后者成为前者填充者,前者成为实体,如果是I1 ∩ I2,后者的动作执行者不成为人称符号I填。
五、总结
本文以At tonight,I went to school为例子,探讨自我对于句子第一人称符号和非句子内第一人称符号的辨认过程。首先,通过判断,非句法第一人称符号和其他代词的情况不同,人称符号无法形成句法实体,要求自我I出现对第一人称符号I1和指称物I2关系的做出判断。其次,通过阐述人称获取的条件和人称获得的过程,说明第一人称的非句法实体是一个拥有辨认、判断和认证能力并且有意识使用这些能力的自我I,对第一人称符号I和指称物I2关系的认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