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孟超然及其《使蜀日记》的史料价值

2019-01-28胡东东

卷宗 2019年2期

摘 要:清初以来,官员到蜀地就任时多写有游记,记录蜀地的物产风土、名山胜川、文物古迹等等。清中期官员孟超然出任四川学政,著有《使蜀日记》。此书在孟超然去世后,由弟子冯缙、陈寿祺等校刊而成,其卷数有一卷或五卷的不同说法。与此书同名而的作品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游记书写的风气。《使蜀日记》对于了解清代中期蜀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佛教祠庙信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等有一定价值,可以补充正史、方志等的不足。

关键词:孟超然;使蜀日记;史料价值

古代游记大多是旅行者对沿途所见所闻的一种记录,主要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包括道路里程、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地理气候等等。这些记录对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四川作为天府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再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的名山大川,成为官宦所热衷的游览之地。清朝时期,关于四川的游记著述十分丰富,但是学界对此的研究较为薄弱[1]。孟超然的《使蜀日记》就是在他出任四川学政时所著。对孟超然的研究目前并不多,主要还停留在基本的史实梳理,对他的诗歌成就、学术思想也有所涉及[2]。对于孟超然的具体著作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历史地理方面很有价值的《使蜀日记》。因此笔者拟从《使蜀日记》的作者生平及其产生背景,状况版本,史料价值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孟超然生平及《使蜀日记》的产生背景

孟浩然,字朝举,号瓶庵,又号金粟台山人、念初斋学者,福建闽县(今福州)人,生于雍正九年(1731)十月二十三日。十岁时参加预试,十二岁时师从廖学崖,十七岁时游庠,中廪生,食饩。乾隆十八年(1753)选拔贡生,入太学。参加乡试,中副举人。二十年(1759),孟超然再次参加乡试,一举夺得解元头衔。次年,参加会试、殿试,赐进士出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考试散馆,被任命为兵部武选司主事,后调入吏部文选司主事,累迁考功司郎中,在“京察”中被评为第一等,人称“孟考功”。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任广西乡试副考官,将沿途见闻及感受写下来,著有《使粤日记》二卷[3]。乾隆三十三年(1768)八月,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九月,提督四川学政,在任期间整顿学风、奖掖后进,并将旅途见闻和感受写成《使蜀日记》,而所创作的诗歌集结成《使蜀集》。乾隆三十七年任满还朝时,蜀人为他竖立了“德政”、“去思”二碑。同年,正值仕途顺畅的孟超然因思念双亲,毅然辞官归乡,从此杜门却帚,一边尽心侍奉双亲、教育子女,一边读书自娱、潜心学术。直到乾隆五十二年,受福建巡抚徐嗣曾的极力邀请,才出任鳌峰书院山长。他废除繁琐的学规,激励学生,培养了陈寿祺、冯缙、梁矩章、林则徐等大批优秀人才。五十九年(1794),孟超然在经历晚年丧子之痛后,疾病加剧,遂辞去山长之位。嘉庆二年(1797)十月初三日,孟超然在籍病故,享年六十七,后入鳌峰书院,位列三贤四先生之次,长期为学生所纪念[4]。

从孟超然的一生来看,他主要生活在国家稳定、经济繁荣的乾隆时期。此时,蜀地距离明末清初的战乱有百余年了,已渐渐从创伤中恢复过来,人口繁盛,物产丰盈。这一点让孟超然感到十分得意和欣慰。而陈丽把王士祯《蜀道驿纪程》被引用的话当作孟超然的原话,认为“孟超然《使蜀日记》在向人们描述四川的风土人情的同时,更多的是将四川的疮痍萧条之态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违背孟超然的本意了[5]。孟超然在《使蜀日记》序言中写道:“不特非文简奉使时景象,即放翁当日一隅繁富,而大散以北满目烟尘,又乌得谓遭时之盛哉!是则余之入蜀,视前人独有厚幸焉”[6]。

谈到《使蜀日记》的产生,我们不得不提到关于蜀道游记产生的风气。孟超然在序言中提到:“康熙壬子,新城王文简典试西川,作《蜀道驿程纪》二卷,往来赋诗三百余首。厥后封使入蜀率藏行箧中”。在孟超然看来,王士禛在康熙初年所写的《蜀道驿程纪》开风气之先。此书之前,王沄在康熙九年写有《蜀游纪略》,但此书影响有限。此后,蜀地游记逐渐增多,就任婷所收集统计到的就有48篇(不包括有名而无书)[7]。清人为何如此热衷于蜀地游记的撰写?据笔者推测:一是地方游记是官员到任之前了解该地状况的重要参考信息来源;二是从京城到四川一路的名山胜川、文物古迹众多,对外地官员有很大的吸引;三是游记与地方志撰写的关系颇为密切。从《使蜀日记》的记叙来看,孟超然在担任四川学政期间,除了考试外,还十分关心蜀地各州县方志的撰写情况;而地方官员也经常拿着旧方志找他探讨,并积极参与本地方志撰写。蜀地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后,文化受到很大的摧残,图籍散逸,文献无征。这就为地方志的重修或新修提出了要求,而地方官员也把修撰方志作为教化地方和政绩建设的重要手段。

2 《使蜀日记》的版本情况

孟超然一生好学,知识广博,著述颇多,且“德业之懿修之身而被于人,非仅一乡之时望而已。而身殁之后,慕其人者以不见其书为憾”。孟超然的著作在生前并没有出版。但是,晚年的孟超然已经在开始整理他的著作了。在乾隆甲寅年(1794)孟超然已把自己的作品整理为诗八卷、文四卷,并托付给门人冯缙。

冯缙与陈寿祺从孟氏后人那里得到手稿,整理刊刻成《亦园亭全集》,即清代嘉庆二十年陈寿祺和冯缙校刊本,二十四册,现存于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及中国国家图书馆。另有1911年重印本,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8]。

3 《使蜀日记》的史料价值

孟超然《使蜀日记》共五卷:卷一主要是记录从北京到成都的驿程,卷二为历试嘉、叙、泸、渝、夔州的情况,卷三为通州、顺庆、保宁、潼川龙安等府州情况,卷四为历试邛、雅、宁远各州的情况,卷五为四川各地的见闻及相关考据。从其行程和記载内容来看,几乎游历了整个蜀地,记载了沿途所见所闻,包括道路里程、地理沿革、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郡邑前贤、风土人情以及旅途中的感受等等,为我们了解四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不少信息。

通过与清朝初年游记对比,了解从清初到清朝中期四川地区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变化。康熙初年,方象瑛在《使蜀日记》中描写川北地区的社会状况:“川北自保宁以下,旧称陆海。明末张献忠屠戮最惨,城廨村镇尽毁,田野荒芜,人民死徙,处处皆然。颓垣废畦间,犹想见昔日之盛。”描写成都的景象:“二十七日,报谒诸当事,因遍览城市,蜀都周五十里,异时人物繁富,号锦城……今通衢瓦房百十所,余皆诛茅编竹为之(茅屋皆松潘苗人造,每冬月,苗携妻子至各郡县营工,给食。妇女能负重,子女帽覆顶,嵌以蚌壳)。西北隅则颓墉败砾,萧然惨人,其民多江楚陕西流寓,土著仅十之二耳。客赋,大县不过五十金,或一二十金,甚至四五金。人亡土芜,目中所未见,招徕生聚故未易也。”[9]在康熙二十二年方象瑛典试四川时,战乱刚刚平定的四川一片荒芜,人口凋零,赋税稀少,以致于政府要靠雇佣松潘苗人来营建郡县城池。

孟超然出使眉州的状况:“眉自宋以来称望郡,明季乱后鞠为茅草,今虽田土垦治,但城乡犹多草屋朱棚。坏垣破垒,兵火之虐,百年尚不能复故观也。”又描写南部县的富村:“康熙初年兵后彫残之景,今又为南部一大村落矣。本年制府议驻县丞于此”[10]。描写人口的变化:“大抵蜀至明季变乱,故家旧族荡然无存,而前世名贤如眉山苏氏、绵竹张氏、浦江魏氏皆不可考。即近如新都杨氏,亦不能知其后裔。今蜀地已成秦楚闽粤杂处之乡,其乡里原无知有前贤者。” [11]战乱对于地方大族的摧残如此。从方象瑛与孟超然的描述对比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四川经过明末清初战乱摧残后,到乾隆中期已经渐渐恢复。如果把整个清代的四川游记结合起来,再结合地方志和私人文集,可以对这些变化有更清楚的了解。

了解四川各地的动植物、物产分布等状况。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物产丰盈。我们可以从孟超然《使蜀日记》中看见清朝中期时的一些情况。柑橘:“初二日……入汉州城……州有西湖,唐宰相房琯于此所凿,名房公湖。馆舍栟榈芭蕉,竹柏蔷薇,腊月皆青翠如春,而橙橘黄柑其香扑鼻,宛然如故乡风景矣。”荔枝:“旧传叙有荔支园,《郡国志》‘僰居,施夷中最贤者。古所谓僰僮之富,多以荔枝为业是也……从人犹指其处云墙内有一株,盖今已不可多得也。[12]”盐井:“初二日抵南部县……始见盐井,井口大才容竹筩,深数十丈。绠如其长,末系以竹筩,为辘轳于井上。高数丈,牛挽之,竹筩入地则水满。其中计一汲可数斗,即于井近处为竈锅十余连煎之,上覆以草棚。南部有数十处皆然。”[13]茶叶:“蒙顶在(名山)县北最高处,产仙茶入贡。仙茶在山上甘露井旁,叶厚而圆,色紫,味略苦。山顶土止寸许,茶止八株。七株高仅四五寸,一株高尺二三寸。每岁摘叶止二三十片。茶至夏初始发,发后旋枯,至明年复然。茶常时用栅栏,山上人不得窥。发后则雅州守仝雅安、名山二县令亲至其地,采毕焙干,即以瓶貯之,驰至成都制府。其难得如此。今偶有得蒙顶山茶者,皆山左右相近所植也。虽然非八株比,而其味清芬,亦不与众茶同矣。”[14]蜀中鸟类:“潼川多好鸟,每晨至日暮鸣声不绝。时正莫春,布谷、黄鹂、子规、画眉终日枝头響答,书足洗塵耳也。保宁多鸦声,甚恶;成都多鹊,鸦亦多;潼川多鹊而少鸦;宁远多脊令(鹡鸰)、鹦鹉;雅州多鹗。余皆于所历见之。”

了解清代中期蜀地武侯祠沿交通线的分布情况。孟超然作为四川学政要到各府州视学,因此长期在官道中行走。虽然不知道孟超然是何时开始专攻三国历史,但他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应该是很感兴趣的。其弟子梁章钜在《三国志旁证》里说:“余二十许岁读《三国志》,即拟作(诸葛孔明)公年谱一帙,将初稿私呈之孟瓶庵师。师故专攻是史者,见而喜之,以为此虽草创之本,若再操而精之,后日必可问世。”[15]孟超然在旅途中也对武侯祠多有记载,岐山县、沔县、罗江县均有谈到。从这里记载可以看到,从四川到汉中的官道,隐约有一条武侯祠的分布线。孟超然《使蜀日记》记载的其他地方很少有关于武侯祠的记载。笔者推测有几条原因:一是,明末战乱给蜀地文物古迹带来巨大的破坏。正如孟浩然感慨道:“(潼)州旧有橘亭、水亭、官阁诸胜,皆以杜(甫)得名,今尽废矣……但蜀中古迹,经明季兵燹后,大都铄蚀殆尽。”[16]二是,新来移民在一定程度上对蜀地原来信仰结构的冲击。如孟超然在达州新宁县时观察到:“宿禹王宫西偏,禹王中坐,旁列十八罗汉,左祀濂溪夫子,右祀盖天帝主(碑云好道,殁而为神,不知何据)。祀典丛杂,楚人香火地也。”[17]战乱、移民与信仰三者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当然,因为孟超然所走的官道有限,并不能全部见到武侯祠,但据他走的官道也算经历过大部分蜀地郡县,所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疾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他的日记中也有所体现。山区比较常见的瘿病,俗称大脖子病,如“沔男女多病瘿,盖自宝鸡自此,途中所见十有五六则山,居之患也”[18],又“宁远人山居多瘿,西昌、冕宁尤甚。生童见者,亦十有三四也。询之,云:‘自少而然,渐大亦无所苦。或云盐毒使然,或云山阴水泉常不见日,饮之故患。此阅武出大通门,见尤多,亦有长于颊者,尤怪异。聞妇人亦多……斗米值一金,民间皆以荞麦为粮,亦鲜畜鸡豚者。二十余日,惟以蔬菜自给。闻多食鱼肉则逞逞得病,饮茶则投以薑,为水性甚寒故也。”[19]此外,蜀地复杂的自然环境也容易使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士十分不习惯:“夔城无井,始至饮茶水数日辄腹闷,从人亦然。询其故,盖汲江水貯之,稍久则味变。后于江上取新水,病稍瘥,然亦近于凝滞也。惟府署后一泉,白山流出,凿坎貯之,水稍佳。”[20]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疾病与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了解当时少数民族的情况。孟超然到偏远山区去主持考试,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载自然也有所涉及,尤其是关于猓猡的记载比较多。猓猡的服饰:“猓猡椎髻上戴角簮,被褐衣,外用一羊之皮以带系,领如半臂状,腰系皮带,带短刀,或捎狸兔。女人则耳穿大鐶,腕上裹以皮。”猓猡的饮食:“猓猡日食皆以荞麦为粉,腰系木碗,饥则就山沟有水处调食之。其以麦为餺饦者,名曰簮巴。”此外,关于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如“至越雟(音归)厅治,城新建,城内居人无几,所见亦皆猓猡也……是日,见同知署所开土司名目,盖土宣抚司一,土千户三,百户六。宣抚司及千户皆岭氏为之。明初,土酋岭兴伯以地来归,因分设长官司以岭氏世守其地也。余二十八乡、堡皆猓猡所居。越雟厅同知设乡约督之,名曰管夷。”[21]这些信息虽然不多,但对于了解历史上的西南民族可作为补充。

4 结语

古代游记大多是旅行者对沿途所见所闻的一种记录,他们所记录的内容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或选择性。从《使蜀日记》记载的内容来看,十分丰富广泛,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显得十分杂乱,对某一方面也是只言片语,并不深入了解。这当然是因为日记体本身的限制。此外,孟超然所走的道路主要是官道,所记载的内容也不能全面反映蜀地各方面的状况。因此,还需要结合其他游记、地方志、文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这些只言片语也具有很大的价值,可以补充正史、方志等的不足,帮助我们了解蜀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宗教信仰等等。

参考文献

[1]见任婷《清代四川游记的地理认知研究》一文的研究综述(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林啸《清代栈道行程考——以王竹祯、竹添井井、俞陛云的游记为例》,对游记中关于连云栈道的行程记录进行了论述(《芒种》,第491期)。

[2]陈丽《孟超然生平及著述考》,初步梳理了孟超然的生平、著述(《文史在线》2009年,第2期)。而她的《孟超然研究》是目前对孟超然最为全面的研究,包括生平事迹、结社交游、诗歌创作风格和学术思想等等,并附有孟超然的年谱和诗歌辑佚(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3]《使粤日记》卷数,据孟浩然《使蜀日记》自序为两卷。弟子冯缙整理遗稿时厘为一卷,此处据序言。

[4]陈丽:《孟超然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7—13页。

[5]陈丽:《孟超然研究》,第12页。

[6]孟超然:《使蜀日记·序》,嘉庆二十七年刻本,《蜀藏·巴蜀珍稀交通文献汇刊》第二册,第479页。

[7]任婷:《清代四川游记的地理认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2页。

[8]陈丽:《孟超然研究》,第36页。

[9](清)方象瑛:《使蜀日记》卷一,清道光年間吳江沈氏世楷堂刻《昭代叢書》本。

[10](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五,第181—211页。

[11](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五,第206页。

[12](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二,第51—64页。

[13](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三,第112頁。

[14](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四,第138页。

[15](清)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卷二十一,清广雅书局丛书本。

[16](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三,第124页。

[17](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三,第100页。

[18](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一,第33页。

[19](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四,第160页。

[20](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二,93页。

[21](清)孟超然:《使蜀日记》卷四,第140—152页。

作者简介

胡东东(1993-),男,汉族,四川省渠县人,四川大学中国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