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第一墩崖壁失稳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探讨
2019-01-28燕群
燕群
摘 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杰作,它不是一般的资产,也不是一般意义的经济资源,是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的特殊资源。其特殊性主要有两点:一是珍稀性,二是易失性。由于自然条件的严酷和文物本身的脆弱性,加之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嘉峪关长城遗址开始出现自然损坏的现象,文化遗产的安全性受到一定的威胁,严重影响着嘉峪关文物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长城第一墩崖体为例,在调查分析崖体变形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探讨崖体锚固、河岸防护、地表排水等措施,对第一墩崖体进行综合治理,以达到崖体整体稳定、保护文物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关键词;长城第一墩;崖壁加固;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1 引言
嘉峪关长城第一墩文物景区位于河西走廊西段、嘉峪关市西南峪泉镇境内,占地面积约3.58平方公里,距闻名中外的嘉峪关关城7.5公里,距嘉峪关市区7公里。
嘉峪关长城第一墩又名“讨赖河墩”和“头墩”,地处第一墩景区的中心,位于嘉峪关关城南翼长城——“明墙”最南端、讨赖河北岸高达56米的悬崖峭壁之上。它是肃州西长城的尽头,又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第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古代军事威慑和防御作用,对研究古代军事设施和古代建筑有着重要的价值,为研究中国长城提供了实物资料。
近年来,为保护墩台,在墩北侧修筑了30多米长的仿古城墙,在讨赖河北岸修筑了水流改道河床和拦河坝,并对墩台本体结构进行了补强措施,对墩台表面进行了防风化加固措施,这些措施对第一墩的安全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为有效防止崖壁岩体在自重及外力作用下发生倾倒、崩塌等破坏,对第一墩附近及地下谷扩建场地下方崖壁岩体进行了系统锚固工程,区域崖体的稳定性得到了提高。但第一墩至地下谷间的崖体亦有卸荷開裂,下部河水冲刷,崖体悬空的问题,若不予以治理,长时间作用,可能影响第一墩的安全,破坏第一墩特有的环境地貌。
2 工程地质概况
第一墩所在地区在地貌上位于祁连山山前冲、洪积平原的上部,讨赖河河岸的边缘,由于河水常年冲刷、侵蚀,在场地内形成了相对高差56m,宽170m的“U”字型非岩质大峡谷。
工程区属河西走廊地震带,包括祁连山地震带和民勤地震带。根据历史地震重演原则、构造类比原则和地震地质、地震活动及深部构造指标,采用分区划段方法,判定未来百年内,嘉峪关断层不具备发生八度以上地震的条件。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规定,嘉峪关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工程勘察成果判定,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由于该场地位于讨赖河河岸的边缘,场地内存在有相对高差56m的非岩质大峡谷,属抗震不利地段。
景区内水系以讨赖河为主体,讨赖河为内陆常年性河流,其流水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增减,年平均流量为20.6m3/s,遇山洪时,河水猛涨,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120m3/s。在勘察场地及上游段地形坡降大,河水流速高,冲刷力强,当洪峰出现时,河流对河床两壁具有较强的冲刷。
3 崖体病害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崖体的病害特征
由于长城第一墩所处的崖壁陡峭,且崖壁下部有讨赖河流过,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受各种自然力与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第一墩至地下谷下部的崖壁岩体不断卸荷开裂、风化剥落,稳定性逐渐降低,虽然第一墩正下方及地下谷处崖壁已进行过锚固处理,但第一墩西侧、第一墩至地下谷之间的崖壁尚未进行过任何加固措施,此段崖壁有卸荷崩坍、河水冲刷、淘蚀的现象。
第一墩西侧、第一墩至地下谷之间崖体存在的主要地质病害有以下两类:
3.1.1 裂隙切割岩体造成的崩坍
在崖壁顶部,主要分布有两条延伸较长、贯通张开的卸荷裂隙,其中1#裂隙距崖壁边缘约3.8m,裂隙可见范围为第一墩东侧45~90m,可见长度为45m,裂隙宽度为2~5mm;2#裂隙距崖壁2.0~5.6m,裂隙可见范围为观景台至观景台以西78m,可见长度78m,裂隙宽度为20~800mm。裂隙切割形成危岩体,威胁着长城第一墩及地下谷的稳定,如不对其进行工程加固,将给长城第一墩、游人和相关设施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1)A危岩区。A区位于第一墩以西46~84m范围内。该区危岩体沿整个崖面连续分布,呈板状,危岩体主要由厚层砾岩组成,岩质较软弱,微~中风化,表层岩体风化较为严重,常呈鳞片状剥落,存在卸荷裂隙,底部发生坍塌,局部悬空。目前,A区危岩体变形不断加剧,卸荷裂隙不断向后牵引发展,如果任其进一步发展变形,将会不断牵引第一墩下部岩体发生坍塌,严重威胁第一墩的稳定性。
2)B危岩区。B区位于第一墩以西46m至第一墩以东102m范围内。该区危岩体分布、岩质及风化剥落情况与A区一致,存在卸荷裂隙。目前,B区岩体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好,但崖壁表层片状危岩体的稳定性较差,不断发生局部坍塌现象,若卸荷裂隙继续不断向后牵引发展,将影响该区岩体的稳定,更重要的是第一墩本体就在该区正上部,该区岩体稳定如何直接关系着第一墩本体的安全。
3)C危岩区。C区位于地下谷观景台至观景台以西78m范围内。该区危岩体分布、岩质及风化剥落情况与A区一致,存在卸荷裂隙,底部受河水淘蚀,局部悬空。目前,C区危岩体变形已非常剧烈,卸荷裂隙大范围牵引张开,不断向后、向东牵引发展,如果任其进一步发展变形,该区岩体将失稳崩塌,大片的危岩体崩塌变形将直接影响观景台及其后部地下谷的安全。
4)D危岩区。D区位于观景台以西10~45m范围内。该区危岩体分布、岩质及风化剥落情况与A区一致,存在卸荷裂隙,底部受河水淘蚀,发生坍塌、崖壁反倾。目前,D区危岩体变形已较为剧烈,由于其距离观景台和地下谷较近,势必影响观景台和地下谷的安全。
3.1.2 河水冲刷掏蚀崖壁坡脚,造成岩体悬空
地下谷处的崖壁底部已进行了防护,而其余部分崖壁底部岩体长年受到河水的直接冲刷,已形成了掏蚀凹槽,加剧了坡脚岩体的应力集中和上方岩体的变形以及裂隙的扩张,对崖壁稳定极为不利。
3.2 病害的成因分析
3.2.1 工程区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是崖壁稳定性差的内因
工程区崖壁由于河水的冲刷、侵蚀,已经形成了一相对高差56m、宽170m的非岩质大峡谷,峡谷壁陡立,在坡脚处形成应力集中,坡顶边缘部位在卸荷作用影响下,易形成拉力带,产生卸荷裂隙。从野外实地观察,其谷壁岩性均为Q3apl卵石,泥质胶结,岩体胶结强度较低,整体性差,易于变形失稳。
3.2.2 河流冲刷和地震影响是诱发崖壁岩体失稳的直接原因
工程区崖壁位于讨赖河河岸的边缘,由于河流在此河谷坡降大,平均流速高,特别是洪峰时流量剧增,流水对河床及河岸的冲刷侵蚀,会引起岸坡岩体的崩塌,使上部崖壁失去部分支撑。此外河水的浸泡,使坡脚部位岩体中的泥质胶结软化,造成岩体强度降低,为崖壁失稳埋下隐患。
地震是崖壁失稳的最不利诱因,具有突发性和直接性,特别是已经存在贯通裂隙的危岩体,在地震状态下极易产生崩塌。
3.2.3 地表水沿裂隙流入对弱化崖壁岩体稳定有重要影响
由于现有卸荷裂隙张开,雨季时降雨沿裂隙流入岩体,使岩体趋于软化,导致裂隙切割深度不断增加,危岩体与母岩剥离面积扩大,危岩体稳定性变差。
4 崖体稳定性评价
嘉峪关长城第一墩崖壁危岩体的破坏模式主要是倾倒崩塌破坏。倾倒崩塌破坏是指危岩体的上下部分和稳定岩体之间均有裂隙分开,一旦发生倾倒,将以危岩体趾脚点为转点发生转动。
根据现场勘察,确定可能的破坏形式,可以利用公式计算稳定系数的大小,如表1。
5 治理措施
为确保崖壁的长期安全稳定,治理工程应分为崖壁加固、河岸防护、地表及岩体注浆嵌补、地表排水等四个部分。
5.1 崖壁锚固
根据加固范围的危险程度及重要程度不同,将加固区域划分为重点加固区、次重点加固区和普通加固区,其中A、C危岩区为重点加固区,D危岩区为次重点加固区,B危岩区为普通加固区。
1)A危岩区。为保证崖体整体稳定,在危岩体中部设置六排抗剪加强锚杆,水平间距为6m,垂直间距为3m,共计30根;在岩体中部设置四排拉力分散型锚索,水平间距为6m,垂直间距为3m,共计20根;考虑单根锚杆抗拉强度为80kN,另需约78根锚杆。共提供锚固力≥162000kN。
2)B危岩区。为保证崖体整体稳定,在危岩体中部设置三排抗剪加强锚杆,水平间距为6m,垂直间距为3m,共计63根;在岩体中部设置三排拉力分散型锚索,水平间距为6m,垂直间距为3m,共计63根;考虑单根锚杆抗拉强度为80kN,另需约146根锚杆。共提供锚固力≥39415kN。
3)C危岩区。为保证崖体整体稳定,在危岩体上部及中部设置九排抗剪加强锚杆,水平间距为7m,垂直间距为3.5m,共计99根;在危岩体上部及中部设置九排拉力分散型锚索,水平间距为7m,垂直间距为3.5m,共计99根;考虑单根锚杆抗拉强度为80kN,另需约100根锚杆。共提供锚固力≥516000kN。
4)D危岩区。为保证崖体整体稳定,在危岩体上部及中部设置六排抗剪加强锚杆,水平间距为6m,垂直间距为3m,共计36根;在危岩体上部及中部设置五排拉力分散型锚索,水平间距为6m,垂直间距为3m,共计30根;考虑单根锚杆抗拉强度为80kN,另需约46根锚杆。共提供锚固力≥176000kN。
5.2 地表及岩体内部裂隙注浆
为提高加固区域岩体的整体性,结合锚固工程对地表及岩体内部主要裂隙进行注浆加固,以防止地表降雨沿裂隙渗入岩体内部,从而影响岩体稳定。浆液采用32.5R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在施工前,针对岩体的可注入性进行现场试验,以确定浆液配比,使注浆达到最佳效果。针对地表宽达20~800mm的裂隙,采用粘土夯填处理。
5.3 危岩体底部冲蚀凹槽嵌补
在对崖壁危岩体进行锚固和注浆加固的同时,采用C25素混凝土对长期经受河水冲刷掏蚀而形成的凹槽进行嵌补加固,其中A区嵌补长度为15m,高度为2.5m,厚度为1.5m;C區嵌补长度为50m,与地下谷下部的嵌补墙相接,河床以下深度2.5m,河床以上高度为2.0m,总高度4.5m,平均厚度为1.5m。
5.4 地表排水
对崖壁顶部卸荷裂隙注浆后,表层宽大裂隙采用粘土夯填处理,夯填体积约为40m3,并对场地进行平整,平整面积为3000m2,设置排水沟,水沟上部安装浆砌卵石盖板。
6 结语
1)崖体应进行综合治理,多种措施有机结合。治理过程中把锚固与支顶及排水等各种手段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既可以确保崖体的整体稳定,又可以有效节约投资。从而为文物本体的安全提供保障。
2)由于加固部位的岩体计算高度、厚度及裂缝切割深度不一,施工脚手架搭设完成后,及时通知设计人员近距离复核裂隙切割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程量,对设计进行优化处理。同时,施工单位在锚杆、锚索成孔时,对裂隙切割深度、位置、宽度进行详细记录,以便于设计单位优化锚杆(索)布置,减少锚孔数量,确保岩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设置合理的变形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危岩体的变形、失稳趋势,以合理评价岩体加固效果,并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数据参考。
4)由于锚固与支顶及排水等各种手段方法,是基于文物保护保持原貌的原则而采取的保护措施,按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规定,须对崖壁进行喷浆挂网,以防止岩体风化及小块岩体掉落。因此,本工程措施不能解决岩体风化及小块岩体掉落问题,需要文保设计单位进一步研究提出防治办法。
参考文献
[1]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王恭先,徐峻岭,刘光代,李传珠.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116.
[3]胡杨.长城第一墩景区[J].丝绸之路.2003(11).
[4]董岩春.细观长城第一墩[J].文史月刊.2006(04).
[5]董耀会.长城保护与维修[Z].中国长城年鉴.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