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019-01-28李冬梅
李冬梅
摘 要: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独立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教师培养下逐步形成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开端,任课教师要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更好地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创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學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语文知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使他们认真阅读、观察、思考、积极参加讨论、评价等,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基本方法;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会学习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新课标的很好体现。自学能力是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就明确指出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而,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 明确自学的意义,提高教学的思想认识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解决认识问题。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从发展的观点看,教师是启发者、引导者,而学生是探索者,是活动的主体。教与学之间,教者要力求使学者能自行探索,自行了解,自己解决问题,而学者则力求从教者的讲解中获得学习、探索的方法,入门上路,走自学发展的道路。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分为“教会―学会―会学”三个教学层次。
1)“教会”属于第一个层次。这种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虽从理论上被彻底否定了,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经常看见。从思想认识上讲,一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让他们自学是劳而无功的,于是干脆以“讲”代“学”,因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从客观上看,在考试内容上,考死记硬背的知识多,考理解运用能力的少。这就给改革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学会”属于第二个层次。这种教学根据课文确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掌握这些知识。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形式变成了教师导,学生练,学生已经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在知识的掌握上已经由“知其然”,渐渐发展到“知其所以然”。把掌握知识的过程与发展智能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3)“会学”属于第三个层次。从“教会”到“学会”是教学的一次质的飞跃,但这还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理想境界。教学的最佳理想境界应该是变“学会”为“会学”。“会学”就是指导学生把学习知识与掌握学习方法有机地给合起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如何掌握一套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上。课堂教学形式就变成教师指点学习方法,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教给读书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读书方法,不仅对他当前学好语文有显著效果,而且对他们今后继续学习或参加工作都会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2 使用工具书的作用
学会使用工具书,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会用工具书,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这是自学最基本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就无法进行自学。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查字典、词典,学会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2.1 教会学生熟练使用字典
“教会学生查字典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必须予以重视。”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字典,对小学生当前和将来的学习都是大有好处的。在低年级学生已以学过按音序和部首查字法,已经具备了使用字典的基本能力后,随着年级的升高还应当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正确选择词义。为了深入了解一篇课文,扩大知识面,还要注意教会学生查找参考资料,这也是自学时必不可少的能力。
2.2 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按照“读懂一篇课文”的要求,可分为理解字词,分清课文层次,概括段落大意,领会作者思想等方法。
1)理解词语。先查阅字典或词典,直接了解词义,有些词语意思难以确定的放到课文环境中去理解,借助于换词、找同义词、找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词义。2)分清课文层次。常见的分法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分;按空间变换顺序分;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按总体思路顺序分;按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分。3)概括段落大意。概括的方法主要有:连缀段意法;重点句子归纳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总起、小结、过渡句子法。4)领会作者思想。作者的思想是文章的核心,领会方法主要有:课题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找关键语句法。总之,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可为学生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给自学的方法,培养自学的良好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必须教会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其意义不仅在于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也是衡量他们智力发展和自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1 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读记方法
学生自学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老师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读记方法,使其从小就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2 根据文章的类型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
写人的文章,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理解人物的形象;记事的文章,主要是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认识事情所反映的意义;写景状物的文章,主要是通过抓数量、形状、大小、功能等方面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必须坚持不懈地研究探索,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进一步加速学生自学方法和自学习惯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具备了本年龄阶段所应达到的自学能力,而且现在的课堂也改变了面貌,上课专心听讲的人也渐渐增多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适合他们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积极,学有所得,甚至受益终身,教师工作更加艰辛,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引导学生自学上狠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李晓蓉.探究小学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2]王文平.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科技创新导报,2013,(05):198.
[3]熊国彬.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感悟.中国校外教育,20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