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图书馆的历史及发展
2019-01-28田智红
田智红
摘 要:在我国,从古代图书馆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至今已有数千年。古代图书馆对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近代图书馆在继承古代图书馆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引进西方文化建立发展起来,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性、教育性及创新时代特征。当代图书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到改革开放时代,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开始向数字化迈进。
关键词:图书馆;历史;发展;变化
1 古代图书馆的出现和演变
图书馆收藏和供社会使用的图书,是用文字和图片记载下来的历史文化。它最早出现在有了文字之后的上古时期。我国最初的文字,从原始社会陶器上的刻划符号陶文演变而来。到殷商时期,用于记事的陶文,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于是有了甲骨文,这就是汉字的前身。最早出土的甲骨,在今河南小屯村原殷商都城遗址的穴窦中。保存在穴窦中的甲骨文,已是一种刻划在甲骨上相当成熟的文字。学术界认为,至迟在殷商时期,就有了图书馆的雏形。
西周时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快发展,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进步较快,一批经典著作问世,彰显上古时代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形成。西周王室设立了保存经典的守藏室,标志着旧式图书馆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又称东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大转型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的繁荣局面,促进了思想、史学、文化、艺术的大发展。这一时期大批经典著作的问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丰沛源泉。大批经典著作和文献资料被王室守藏室收藏并立官分守,各有所司。国家开始编制书目,制定出整理图书的方法,旧式图书馆开始形成。
汉之后的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日益繁荣,新的典籍图书越来越多,统治者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使用备受重视,促进了旧式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逐步出现了宫廷藏书、书院藏书、私家藏书和寺院藏书四种类型。宫廷藏书主要为宗室官吏使用,不向民众开放。直到清乾隆时,才开始允许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向民众中读者入内检视抄录。书院藏书开始于唐太宗所设的集贤院,主要收藏国家文献和图书,供书院教学所用。宋朝时期,大兴书院,藏书丰富,已可公开供人查阅。元、明朝时期,书院衰落。清朝开始恢复重建书院,作为国家教育中心,书院又开始藏书,但远不及宋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将所有书院改为学校,书院图书馆成为学校和地方图书馆的基础。私人藏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到唐朝时,藏书之风已然形成。宋代发明了印刷术后,图书较容易得到,私家收藏蔚然成风。从宋至清,著名的收藏图书者有105家。这些私家藏书,后来成为图书馆善本书的重要来源。从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出现道教,各地修建寺院起,寺院为保存翻译经卷和传教,有了寺院藏书。
古代图书馆虽然名称不一,但都具有保存文献的功能。其所藏图书,多数为往昔珍本,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虽然在管理上当时主要是静态收藏,缺乏实际流通利用,但它们却是图书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基础和实际支柱。
2 当代图书馆的全面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开始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为实现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并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时期开始向数字化迈进。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图书馆成了广大人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解放初期,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接管了旧有的图书馆,在“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的口号下,各类图书馆向广大人民敞开了大门。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图书馆事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使图书馆达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目的,文化部1955年发布《关于加强与改进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的方针、任务、服务对象及服务措施。1955年,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许多科学家指出:要使中国的科学技术赶上世界水平,首先要使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图书馆能否提供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图书资料,是中国向科学胜利进军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之一。文化部接受科学家们的意见,提出了《明确方针和任务,为大力配合科学进军而奋斗》的报告,指出图书馆事业的两项基本任务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对他们进行文化教育工作;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促进科学发展。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时,一些先进国家已进入信息化社会,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图书馆自动化已有很大发展。为了使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赶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央采取措施加强了对图书馆事业的领导,各类图书馆在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制定工作条例并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办馆条件,加强基础业务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及国际交流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我国图书馆事业在80年代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到1990年,全国县以上图书馆发展到2527所,是建国初的45倍,高等学校图书馆发展到1075所,中等学校图书馆16000多所,科学专业图书馆发展到8000多所。山西省各类图书馆也发展到200余所,为90年代后图书馆事业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90年代以后,隨着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各类电子文献的应用,国内、国际互联网的开通等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速度。图书馆自动化,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手段在图书馆领域的综合应用,其目标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将通过自动化技术所节省的时间和人力用于为用户提供服务上,使用户能切实从图书馆自动化中受益。
90年代中期,互联网传入中国,使图书馆自动化开始向网络化发展。图书馆网络化,是依托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网络化,即把区域、跨区域和跨国的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系统,通过通讯网络链接形成图书馆网络。在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并引进了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数字图书馆是利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存取服务的机构。数字化是资源的存在形式,网络化是资源存取的形式。我国从1997年7月实施“中国试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起,到2004年12月开建“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标志着中央已把建设数字图书馆列入具有战略意义的民族文化工程。
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并非一朝一夕,它的建成及发展是建立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之上的,是传统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作基础,也就没有数字图书馆的今天;没有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也就没有数字图书馆的繁荣。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生长过程的一个阶段。作为图书馆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基础上的质的飞跃。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变革体现在以下方面:
1)文献载体的变化。以前图书馆以收藏图书、期刊、报纸为主,现在除了印刷型文献外,还特别注重新型媒体文献的入藏工作,包括以光盘形式存在的各种文献、数据库、音像制品、教学软件等。
2)馆藏概念的变化。图书馆馆藏从本馆实体资源扩大到全球数字资源。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是本馆所藏的实体资料,而数字图书馆收集和创建数字化馆藏,各种图书、期刊、学术报告、新闻、声音等资料,均可以数字介质为存储载体。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把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的计算机联为一体,把众多的网络数字资源馆藏化,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图书馆馆藏。
3)馆藏评价标准的变化。图书馆藏书的多少不再是评价图书馆好坏的主要标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存取能力、存取范围、可获得性、对读者和社会的贡献等,成为新的标准产生。
4)购书工作的变化。图书馆员可以足不出户获得出版信息、征求用户的文献需求及意见反馈,完成定购、付款等一系列采购工作。
5)编目方式的变化。卡片目录被检索功能强大的机读目录取代,编目的对象也增加了网络虚拟资源。
6)业务外包方式的发展。将馆内编目工作委托给从事分类编目的专业机构,把贴书标、条形码以及其他加工业务承包出去;图书馆根据自己的方针、任务确定选书范围,然后列出清单由专门的书商负责采购;专业数据库建设,通常也选择向专业数据库生产商购买,或者请专业机构代为完成。
7)流通工作的变化。信息流通网络化,从借阅流通到不受时空限制的实时提供信息。传统图书馆一般是通过馆内流通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而数字图书馆则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随时传播和获取。一本贮藏在数字图书馆里的书,可以被不同地区的多人同时利用。不用有借和还的处理,文献的利用率实现了新的飞跃。
8)图书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化程度增强。如在馆际协作、联合编目、馆际互借、分工收集、分担保存、分领域建设数据库等方面的工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虽然数字化信息资源显示出其与传统印刷型信息资源相比的巨大优势,但数字型文献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如阅读不便,载体寿命短暂,不同系统的兼容性问题,版权管理问题等。传统图书馆以图书馆和资源为中心,提供固定模式的信息服务,而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模式,为具体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即传统图书馆是静态的,数字图书馆则是动态的。恰恰是两者的不同,使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不能相互替代,而是必须互补共存。数字图书馆将弥补传统图书馆的不足,同时,传统图书馆则仍将发挥数字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功能。传统图书馆保存文化遗产的功能不可取代。无论社会信息环境发生怎样变化,并非所有的文献数字化之后都优于文献原本,如古籍、档案等。由于历史或特殊要求等原因,载体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保存体。无论数字技术可以多么精确的再现原件,都再现不了历史遗留在文献载体上的价值。所以在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中,只有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长期并存,优势互补,才能更好的壮大和发挥好图书馆的功效,为大众读者提供更优质全面的服务。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它的产生和出现是以文字的产生为前提的。在我国,从古代图书馆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到近代图书馆的建立和当代图书馆的全面发展,至今已有數千年的历史。铸成中国图书馆不断发展的是中国社会的发展,即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成就。中国图书馆就是在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铺成的路上前进的。
参考文献
[1]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修订本[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树华,张久珍.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杜克.当代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4]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话[M].商务印刷馆,1996.
[5]徐雁.中国图书文化简史[M].中华书局,2010.
[6]丁有骏.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M].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