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
2019-01-28李贵川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观念及法治观念上具有很强的优势,同时这一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思维,使得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初中阶段是培养一个人思想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初中生来说,其明辨是非能力、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都普遍比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教师、家长都必须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提升其法治素养。在实践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健康思想观念、法治观念的形成,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活化思维的意義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
1. 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其理论性比较强,同时理论内容过于抽象,知识点繁杂、零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单纯地依靠死记硬背,是很难获取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视角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可以让学生理性地认知知识,并且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更加系统、分层次的构建《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2.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受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感觉十分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了自身的学习兴趣,有时还会产生厌学心理。立足于生活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能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对于自身生活的良好帮助,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极大帮助。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与极大的帮助,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比较差,对于教材中的部分特有名词、概念还无法深入地理解其含义,特别是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被各种抽象的概念而弄得晕头转向。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学生构建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使得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理解教材内容,实现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让友谊之树常青》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生活中,谁是最好的朋友?是怎么认识的?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朋友间的不愉快”为话题,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对友谊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时,学生就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上,学生会根据同学们对友谊的见解、看法,来反思自己对于友谊的态度,使得学生可以在与朋友交往中遇到问题后,更加理性地解决处理。
(二) 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最为常见的应用,其具有很强的视听效果,能带给学生听觉、视觉等直接的感官刺激,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快速地参与到课堂上,感悟道德与法治知识。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命可以永恒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关于《西游记》的视频,并向学生提问:《西游记》中的妖怪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说法科学不科学?生命是不是真的可以永恒?通过这样简单的问题,极大地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对生活、生命有深刻的认知。
此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寻找更多的教学素材,如思想品德教育视频、法治纪录片等,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和视频联系起来,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知识对于生活的影响。如讲解《感受生命的意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观看视频《阿甘正传》的片段,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主人公面对生活的挫折,依然保持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从而带给学生感触,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面对挫折的心态,并组织学生探讨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看法,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形象,增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体验。
(三) 开展适宜的课外活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也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相对应的课外活动,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理解,这样一方面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生活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知识积累,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极大帮助。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爱在家人间》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家人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如探讨生活要闻、共同完成家务、开展一次内心对话等,使得学生能在实际中更好的感受家人之间的爱,在活动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全面加深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理,有利于学生与家人之间更加和谐的相处。
三、 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十分紧密的关联,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道德与法治》中的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生活化观念,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立足于生活实例,对道德思想、法律知识进行分析,并利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修雪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7(6):35-36.
[2]张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7,14(4):96.
[3]罗中荫.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J].长江丛刊,2018(16):186.
[4]周宝卫.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育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4):144.
[5]郑宇锋.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课堂探微[J].速读旬刊,2017(5):137-138.
作者简介:李贵川,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梧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