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刍论

2019-01-28孙迎春

成才之路 2019年1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师生互动小学语文

孙迎春

摘 要:语文教师要重视赏识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学习语文的热情。教师要在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在灵活多变的方式下,在师生积极互动中,践行赏识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精神。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应用;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1-0089-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以学生为本。而赏识教育则是践行学生主体理念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比较发散,对知识充满好奇但又不能持久关注。语文教师通过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提高自信心,增强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爱上语文,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一、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落实赏识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可以利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们尽快融入课堂。陶行知说过:“教育学生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学生和解放学生。”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给他们以鼓励信任和理解宽容,让他们自勉自励,树立自信,从而完善自我。就学生而言,让他们获得赏识,是教育教学中的必然要求和必备条件。

具有赏识教育色彩的班级和课堂就是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师要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能容许学生有不完美甚至错误的表现,不再抑制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全体学生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都可以享受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和赞许。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

教师在语文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在每一堂课上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熏陶,及时地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培养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格。例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对于回答出色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赞赏,对于不能很好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能盲目表扬。而要指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行恰当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保持自信并能自省。同样,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将赏识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二、在灵活多变的方式下实现赏识教育

教师善于表扬,就意味着赢得了教育上的主动权。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和赏识都能够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学生。教师不必等到学生们有较大的成绩才进行鼓励,要在平常的学习中,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及时表示认可和表扬。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拥有灵活多变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赏识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这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和被赏识的快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渗透赏识教育理念。例如教学《春到梅花山》这篇课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梅花绽放、如天边绚烂的彩云一样美丽的自然风光。教师可以搜集梅花的图片,在课前,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教师就可以针对课堂表现表扬学生。“大家这节课上得非常棒,都很积极地配合老师。”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三、在师生积极互动中贯彻赏识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处在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而只有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时,在师生互动中落实赏识教育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的重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主宰者的角色,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想要达成这样的目标,贯彻赏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赏识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开朗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教师应在师生互动中落实赏识教育,让赏识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受到赏识教育的熏陶,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先以讲故事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学生知道了小乌鸦想要喝到瓶底的水,于是将小石子投入瓶中,水面上升,最终小乌鸦喝到水的故事。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小乌鸦,你想怎么办呢?”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地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积极发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对比较害羞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总之,赏识教育能在学科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學尤其具有落实赏识教育的优势。教师可以借助课文的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引导工作,并时常关注学生们的情绪变化。教师要立足赏识教育,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下,在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胜利.善用赏识教育 发现学习之美[J].江西教育,2017(06).

[2]谢梦雪.论赏识教育的意义——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师生互动小学语文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