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教育中的终身教育模式
2019-01-28孙晋博江岸飞
孙晋博 江岸飞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若要与之适应,人们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当前时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本文认为,高校教育可以通过多专业学习和回校重修等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驾驭和应用,以及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对学校和社会也有很大的益处。
关键词:终身教育;高校教育;多专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212-02
一、终身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196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以下四点重要意义。
第一,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
第二,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
第三,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
第四,它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二、高校教育应该向学生传达终身教育的概念
在现有的教育机制下,为了提倡终身教育,国家已经开放了各种成人教育、函授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学习模式,但社会上对这样的学习模式似乎颇有微词,很多人依然把其当成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或垫底,把这样的学习行为看成无可奈何之举。那么,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否可以以实际行动,在大学四年教学期间向学生、大众和社会传达这样的一种概念,即通过高考所确定的专业并非我们唯一可学的专业,我们可以依照自主的意愿,不断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所有知识。
(一)提倡多专业学习——开放自由的求学环境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学习不同专业的知识。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中,往往以分数的多少来规定学生学习知识的种类,这是由于过去教育资源不充分而产生的一种无奈之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教育资源已经相对丰富了,大部分的知识,只要愿意学习,基本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学习资源。因此,再单纯的按照高考分数来划分所学专业,未免过于武断,让学生感到被知识、教育拒之门外,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可以在具体操作上做些灵活性的改进。
在学生完成自己专业的课程任务后,可以自主选择他感兴趣的课程来进行学习,然后通过相应的考试,便可以获得学校的证明书,证明该学生拥有这样一种知识、能力或技能。虽然目前这不是教育部认可的结业书,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和认可,并会在他们将来的求职生涯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旨在提供给学生一种平台,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大门是随时随地敞开的,让愿意学习的学生有机会成为学习的榜样,以此来带动懒惰和迷茫的学生。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进入大学校园,任何知识对他们来说都是民主且自由的,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选择意愿,让他们能够思考自己的未来,增加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也可以学会理解以另一种知识结构和眼光来解读同一个世界的情况,这样的思维结构可以防止他们产生极端的思想,丰富他们审视人生的角度。
(二)提倡回校重修——社会经验结合学习目标
我们可以为已经毕业的本校学生提供一次不需要通过高考而再学习的机会。针对于很多学生就业时感到所学无用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客观社会方面:社会的实际需求往往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岗位都有实际的应对情况,而这些应对情况又是千变万化,人们必须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逐步调整自己的定位。大多数时候,社会并不会只需要人们扮演一种角色,展现一种能力,更多情况下是必须身兼多职。所以,很多学生真正进入社会之后,知识的结构会随着社会岗位的实际需要而发生重组和调整,而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只是死死抱着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而缺乏由点及面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感叹所学无用。
主观个人方面:高考之后选择专业时,大多数学生其实并不是很清楚这个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另外,由于他们自身的定位尚在探索阶段,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很难理智而全面地分析适合自己的专业。尽管现在的学习机会多,大学的专业设置十分丰富和细分,但大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的限制,并不能很好地选择自己真正喜欢和具备相应素质的专业。这样一来,在社会的复杂环境趋使下,加上成长之后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后,他们往往会选择放弃所学专业,而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
所以,对于当前的“读书无用论”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于两点,一是由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硬性指标上的知识短缺,一是由于个人成长带来的软性指标上的知识错位。然而不管是硬性还是软性,其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即再学习,当他们真正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明白了自己的需求和定位后,学校应该给予他们一个再次学习的机会。
以包豪斯为例,在包豪斯的设计学课程安排中,第一阶段是设计基础学习,如三大构成、基础造型灯;第二阶段是各种工艺材料教研室的学校,如对陶瓷、金属、玻璃、木材工艺的了解;第三阶段是综合研究型学习,既毕业设计。一些美术院校也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是问题多多,我们的学生不仅没有拥有包豪斯毕业生那么精湛的技艺和先进踏实的设计能力,反而由于蜻蜓点水般的学习知识而成为门门都懂却样样不会的尴尬状态。出现这样差距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包豪斯的学生大部分是在社会上有一定阅历而希望返校读书,提升自己的成人,而中国的大部分学生往往是随着高考的车轮进入大学学习的孩子。前者明白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马上抓住重点,在丰富的知识海洋中各取所需,从而快速地成长起来。
如果我们的高校能够给予学生这样一种学习机会,对彼此都有益处。同样的,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学习是不可能再次通過高考的,也不可能得到教育部颁发的毕业证,因此这也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行为,不为文凭,而是为真正学到知识和能力,从另一点来说,这是通过改变来促进改革,让社会重新认识到学校颁发结业证书这一行为的合理性和权威性。
三、终身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
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时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但目前,校园暴力、考试竞争的激化,以及学校因竞争造成的差别扩大和偏重学历造成的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希望能从根本上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这样的结合之中,虽然学校教育只是其中之一,但是作为一个能够让人们集中接受教育的重要的环节,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应该履行自我的责任,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把终身教育的观念传递给大众,让学生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毕业之后均能感到任何知识的大门都是向其开放着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开放的终身教育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01):79-85.
[2]龚放,萧绍清.关于终身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上)[J].辽宁教育研究,2001,(04):14-18.
[3]刘婷,丘丰.论未来终身教育新模式——泛在学习[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