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排行榜的高校评价体系的思考
2019-01-28曹海鹏何珊
曹海鹏 何珊
摘要:随着世界各国大学评价机构的兴起,大学排行榜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为评价高校声誉的重要依据。本文分析了基于当前大学排行榜的高校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期完善我国高校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排行榜;高校;评价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181-02
大学排行榜由来已久,有其不可避免的历史路径和现实选择。早在20世纪初,美国学者和教育机构作为第三方就开展了高校排行[1]。目前,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1个世界大学排行榜,近50个国家设有国内大学排行榜[2]。各排行榜在评价范围、准入门槛、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发布周期上各不相同。本文分析了基于当前大学排行榜的高校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期完善我国高校评价体系。
一、基于大学排行榜的高校评价体系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科学性
每个大学排行榜所采用的评价系统采用的评价指标和不同的权重不尽相同,因而在不同标尺下衡量出的数据必然无法达成一致,同一大学在不同榜单或几所大学在榜单上的相对位置都不尽相同。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欧美大学普遍强于其他地区大学,但所依据的评价指标与大学质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的程度与权重设置是否科学,是值得商榷的。此外,部分民间排行榜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甚至没有公布,其评价结果缺乏可信度。
(二)调查数据的可信度
目前大学排行榜的调查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基于大学本身的数据、第三方数据、评价机构调查数据。获取数据的方法主要有关政府部门、高校网站的统计数据资料(汇编、年鉴、报表)、国内外有关数据库、刊物、书籍、报纸、内部资料,以及面向专家、雇主、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各类主体的问卷调查[3]。
可想而知,由于主观评价往往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容易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如在2009年之前的THE-QS世界大学排名系统中总得分的40%来源于“同行评价”结果,而该结果只是通过一项简单的意见调查,该方法受到了广泛质疑。
(三)大学异质性与评价指标的适用性
各大学侧重的学科领域或学校优势各个不同。如果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过于侧重某一方面,则显然容易造成拔高某些学校、矮化另一些学校的情况。在RCCSE组织的中国大学学科排行榜中,尽管对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进行了分别排名,但仍然无法体现出部分大学的特色。事实上,大学评价体系存在着重量化数据、轻质性信息,重过往数据、缺潜在分析的弊端。因此,基于大学的个体差异性,大学排行榜的评价体系如何能更好地体现分类评价的精神,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四)人才培养质量与评价指标体系下评分的一致性
在四大主流世界大学评价体系中,无一例外地将科学研究作为大学评价中最主要的因素,科学研究方面指标占总体比重60%—100%。大学排行榜对科学研究的过度重视,一定程度上扭曲和降低了教学与学习、设施投入、知识交流、技术转化等大学教育内涵中的其他部分,尤其是在我国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大學使命的时代背景下,育人第一、教学第一、学生第一是我国高校办学的基本理念,这与世界大学排名体系指标形成了较明显的冲突。
二、结语
事实上,并不存在完全客观公正的高校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类别和权重的组合完全体现了评价者的主观价值判断。因此,根据教育部2017年1月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我国大学评价体系应能够密切国家重大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区域经济、通过原始创新拉动产业发展,应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路径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丰富大学文化、增强国际影响力,在创造性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大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Pace C.R.,Wallace D.G.Evaluation of Institutional Programs[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54,24(4):341-350.
[2]Ellen Hazelkorn.What have We Learned about and from Rankings?[EB/OL].http://arrow.dit.ie/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22&;amp;context=cseroth.
[3]邱均平,赵蓉英,余以胜,等.中国大学评价报告(2006-2007):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理念与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