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公交系统智能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2019-01-28吴慧兰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交系统现状发展

吴慧兰

摘 要:“汽车”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产物之一,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城市公交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公交系统智能化是今后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上海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之一,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特别是近十五年来,其公交系统有了令人瞩目的重大发展,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为市民带来福利,满足了人们美好的物质文化需求。文章以上海市公交系统智能化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上海市公交系统智能化的现状,探究了新时期上海市公交系统智能化的发展,并为其寻觅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工智能化道路。

关键词:公交系统;现状;发展;BRT

中图分类号:U491.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9)02-0090-02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s of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car"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people's lives.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has provided a good opportunit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The intelligentiz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is one of the key development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 Shanghai, as one of the largest cities in China, has alway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times. Especially in the last 15 years, its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has made remarkable development, and has brought welfare to its citizens from time to time, thus meeting people'swonderful material and cultural needs. Taking the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of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n Shanghai, and prob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 system in Shanghai in the new period, so as to find a feasible wa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it.

Keywords: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BRT

1 概述

我國作为世界人口排行第一、面积排行第三的大国,近些年来科技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人口、经济、文化等大相径庭,市内交通发展也有所差异。上海作为我国特大城市之一,人口规模和密度居中国第一,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的加快,其公交系统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为市民带来福利,但因其体量大、系统复杂,全面智能化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本文以上海市公交系统智能化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上海市公交系统智能化的现状,探究了新时期上海市公交系统智能化的发展,并为其寻觅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工智能化道路。

2 上海市公交系统的起源与现状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正式通车运营,揭开了上海远东第一大都市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序幕。1992年9月,上海巴士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承担了市内公交运输,以及省际运输的责任。目前,随着轨道交通线路的逐渐开通,上海市交通发展的思路为“轨交为主、公交为辅”。这一思路使得一些经典的线路被撤销或缩线。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来看,上海市公共汽电车条数为1574条,线路里程为2.56万公里,500米站点覆盖率87%、线网覆盖率为77%、线路重复系数为4.89,无缘首位,而轨道交通综合排名高居第一[1]。

与全球城市比较,上海公交线路和站点部分指标整体偏低,除公交线网长度/线路长度高于东京都市圈,站点覆盖率和万人公交拥有量等指标均低于全球城市[2]。

3 上海市公交系统智能化的发展困境

(1)承载量少。上海作为我国的特大型城市之一,人口密集,道路复杂。对交通承载力的需求也尤其高,而普通公交车局限性大,难以实现大容量高频次的发车,且车辆过多也会对城市道路带来巨大压力,造成拥堵现象,易出事故。道路宽度的局限性也大大影响了地面公交运输的发展。现如今,轨道交通的出现也为解决交通难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已达1000多万,覆盖大多数人口集中地、功能强大。而公交车其视野好、运营灵活、成本低、便于管理等优势依旧显著,部分偏远地区对公交的需求依旧巨大,因此设计高容载量,高安全性的公共汽车也成为发展必然。(2)安全性低。路上公交站点多,随意性强。以前多为上车售票制,现多为投币或上车刷卡制,除前后门监控外未设有任何安检措施。相比于地铁,公交车虽独立性强,单个车辆载客数不多,但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也是公共交通的必然需求。现有的乘车方式无疑给犯罪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改良乘车方式,为乘客提供多一道安全保障也应是公交系统再升级的重点目标。(3)公交站功能性低。如今这个高智能化的时代,人们对公共设施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设计一个集舒适性、智能性、功能性于一体的公交停车站便成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必要需求。将公交系统与城市休闲、商业设施相结合也成为又一发展思路。上海公交设施历史跨度较长,线路多、分布广,因而更新速度较慢,虽有部分站点已投入先进的人工智能设备,但时至今日,大多数公交站仍只包含站牌、车棚等基本设施,体验感较差。由于最初的设计功能单一,仅用于指示停车以及乘客的短暂停留之用,且需求量大,单个设施的预算不能过高,而车棚的设计简单,考虑到处于室外,多采用金属材质的半封闭型结构,对暴雨强风均没有抵抗之力,对极端天气的出行造成不便。老式站牌多采用纸质标示形式,且字迹较小,查看费力,部分设施因年久或日晒雨淋,已导致字迹模糊无法辨认,为人们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4 上海市公交系统智能化的发展

上海市交通委发布的数据称,截至2017年6月全市各类型的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已经达到5803辆,地面公交网络结构也逐年在优化。从2011年至2017年,年均新增线路60余条,并调整了140余条,上海市力争2020年形成50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规模,同时在中心城区选取四车道的路段作为公交专用道试点,努力提高专用道的连续性和成网性。

(1)电子信息化。手机应用“上海公交”目前已发布1134条公交线路和1.4万多辆公交车的实时到站信息,覆盖了中心城区和部分郊区示范线路。新增站点二维码标识,并在公交候车亭安装了以55寸智能显示屏为载体的“社会公共交通信息发布平台”。目前,上海已安装1600多块显示屏,覆盖了941个公交站点。根据市交通委消息,“上海公交”手机APP发布系统已越来越完善,2017年底前将有更多的郊区线路和民营线路提供车辆实时到站信息服务,基本做到了全市公交线路的全覆盖。作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无线WIFI网络已成为智能化网络化的代表,上海市公交系统也紧随潮流,一步步的实行了WIFI全覆盖,现在,浦东公交线路已配备无线局域网(WIFI)服务。(2)为弱势群体建立系统。如今上海市公交车上已全面采用语音报站系统,为视障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一些站台设有盲人导乘系统,盲人乘客只需要用随身携带的遥控器操作,电子站牌就能立刻报出该站名称、有哪些公交线路和哪条线路的公交车即将进站等信息。残疾军人出示有效证件可免费乘车,上海市自2009年开始实施“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以来,老年人免费乘车比重呈逐年上升,至2015年占比提升至10.6%,日均老年人免费乘车约为41.3万人次。为缓解交通压力自2016年6月26日起,该政策被取消,改为发放综合性津贴。凡经过残疾评定符合盲人标准的可以到区残联免费办理、二级的重度盲人领取《盲人免费乘车证》可免费外,其他仍需自己付费。(3)绿色环保新能源汽车。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率先在公交领域推广应用,提高车辆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大气污染物减排,上海自2006年启动了新能源公交车应用试点工作。2014年制定了《关于推广应用节能和新能源等环保型公交车的实施意见》,试点推进了纯电动、油电混合等节能新能源公交车的应用。截至2015年六月底,全市2811辆节能和新能源等环保型公交车,节能减排效果可观[3]。(4)快速公交系统(BRT)。快速公交系统(BRT)是介于常规公交与快速轨道交通之间的一种新型公共客运系统,是中运量交通方式,通常也被人称作“地面上的地铁”。它是利用现代化公交技术配合智能交通以及运营管理(集成调度系统),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模式的运营服务,达到轻轨服务水准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客运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快速交通方式,具有便捷、舒适、安全、大容量的特点,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快速公交系统30年前起源于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在国内,郑州、常州、厦门等城市建设较好,上海市目前仅有申昆路枢纽站至延安路外滩的71路区间和奉贤南桥汽车站至东方体育中心的线路公交正式投入使用。

但快速公交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即使拥有独立路权,BRT公交也免不了接受紅绿灯的管制,尤其是在路口聚集、路况复杂的路段,其运行速度大大受限,较地铁的速度远远不如,BRE专用的信号系统也并未充分发挥作用。(2)上海的71路拥有独立路权,基于城市建设所限,其占用原有公交车道,普通公交车将走普通车道,这为许多路面本身不宽裕的地区造成极大影响,在延安高架下,局部本来为双向四车道,由于有上下行两条71路公交专用道的占用,便成了双向双车道,拥堵状况明显增加。

针对上海快速公交系统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策略:(1)制定完善的运行机制,保障公交运营环境。a.采用快运线,与BRT同车道运行。针对路线比较长的线路,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合理性,这样可有效地减少堵车情况的发生。b.加设区间线和支线,增加公交车的循环速度。针对短途出行的乘客,可以采用区间车和支线的方式使得车辆循环的次数得到提升。c.分时段安排车辆,缓解乘车压力。公交公司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在高峰期增加公交车数量,可相对减少其它时间段公交车数量。(2)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BRT管理水平。加强智能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设立BRT数据信息中心,利用信息化调度数据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调配BRT的满载率、发车时间间隔,注意统计、分析人流量的变化规律和设备发生故障的规律。

5 结束语

BRT公交虽具有发展不完全、不充分等弱点,但其绿色环保,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无疑标志着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更适合于城市交通的统筹规划发展,其优势正好可弥补传统公交的缺陷。可考虑将其逐步取代传统公交线路,进行再升级,既避免了与普通公交运行的冲突,又可缓解路面压力。可选择在主要乘车点,建立立体候车站,与自助咖啡厅、自助超市等高智能设施结合、增设“人机”互动装置、加强候车趣味性,增大候车台面积,提高封闭性、舒适性。上海面积大、人口多、人口聚集地呈区块式分布,公交车作为城市出行的主要方式。公交车系统造价低,分布灵活,且乘坐视野更开阔,在舒适度上有其独特之处,可以配合地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不断创新,公交系统也需不断提高其人性化程度,尤其是在公交站的配套设施部分,须转变观念,对其加以改造,与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契合,并增设功能,实现真正的城市人性化、多功能化、智能化,增加民众舒适度和幸福感,上海市也将真正成为世界领先的现代化智能城市。

参考文献:

[1]高德地图.2017上半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分析报告[R].

[2]冯纪朋.上海公交和轨道交通发展水平与全球城市比较研究[J].交通与港航,2017(1):44-48.

[3]陈燕.上海市新能源公交车推广现状和发展建议[J].交通与港航,2016(1):39-42.

猜你喜欢

公交系统现状发展
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公交系统优化设计
成都市公共交通系统乘务人员英语口语可理解度研究
区域发展篇
西安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双语建设与优化策略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