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
2019-01-28张佳璇
张佳璇
“播下你良好的行动,你就能拥有良好的习惯;播下你的良好的习惯,你就能拥有良好的命运。”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什么事情形成习惯时,做起来就很容易,而没有养成习惯时,就总会忘记或做起来很累。好习惯能够成就人生。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一、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有多大?语文学习与习惯的养成又有何关联?
叶圣陶先生的《习惯自然成》一文中,叶老告诉我们的孩子:无论那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自然成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告诉我们的老师: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傅雷家书》中傅雷谆谆教育傅聪:“有件小事要和你谈谈,你写信封为什么老是这么不干净?日常小事要做的干净,等于弹琴要做的干净是一样的。我始终认为做人的作风应当是一致的,否则就是不调和;而从事艺术的人应当最恨不调和。我这回附上一小方纸,还比你的信封小一些,照样能写得宽绰。你能不能注意一下呢?以此类推,一切的小事养成这种干净的习惯,对你的艺术无形中也有好处。”可见,无论如何细小微不足道的事,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习惯。
二、习惯的形成
人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什么事情形成习惯时,做起来就很容易,而没有养成习惯时,就总会忘记或做起来很累。游伯龙一一美国堪萨斯大学的杰出讲座教授,在《行为的新境界》一书中,为习惯领域作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每一个人大脑所编码、贮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技巧以及各种信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如果没有重大事件的刺激,没有新信息进入这个编码和贮存的总体,将处于稳定的状态,包括认识、理解、判断、做法,就具有一种习惯性,形成种固定的模式,这就是习惯性领域。”由此,要让我们的生活充实有序,我们们的工作条理有成,就应试着让自己的思考习惯、行为习惯、情绪习惯向好的方向发展、迈进。人生的成功离不开好习惯,好习惯伴随者人生的幸福。
三、好习惯成就了他们
寻找一下有为者的足迹,无一例外,有读书的好习惯。有一个男孩,14岁被迫停学,但它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而是每天下地干活的时候候,悄悄带着一个书,一有机会就到山坡上的古墓后面,躲在一棵大树下,津津有味地读书,长大了,读书早已是他的的习惯,即使身处闹市,他也静下心来读书,这个男孩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有一个波兰女孩,她从小爱读书,即使读书时波兰成了亡国奴,她也用自己国家语言,偷偷地学习。这个女孩就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读书也是一个不断求知的过程。读书的习惯有了,读书久了必然会读书,又形成了会读书会学习的好习惯。台湾著名作家、教育家刘墉,采用我们古人常用的“锦囊”集中将平时脑中乍现的灵感写在小纸条上,再投入其中,有空时再取出来整理,将片断的灵感集合成大的篇章。用这种方法,刘墉写出了七本《莹窗小语》《点一盏心灯》。这个过程中,既能培养良好思思维习惯,又培养积累的习惯。
钱仲书的《管锥篇》则是一篇篇读书笔记的集成。正是读书记笔记的好习惯成就了《管锥篇》。叶老的“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提醒了了我们,语文教学也同样离不开习惯:教师自身素质要提升,那就要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一个有序的课堂更是丝丝缕缕的习惯牵引着;如果学生们学习上养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好习惯,那么,他必将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
四、语文与习惯
1.语文老师要养成读书的习惯
素质教育实施的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爱好者,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结下终身友谊,它是一种真正备课。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广泛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一生共完成140多本理论著作,发表600多篇论文和1200多篇儿童读物。他的教育论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被人们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百科全书”。一个成功的阅读者,必将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一个阅读老师也最能从阅读中寻找灵感,潜移墨化地把知知识、经验、兴趣传递给他的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如果你的学生感到思想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小学生深信你今天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李镇西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教师,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他说:“我只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是呀,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他的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当读书成为习惯,你就拥有了精神的力量,指导着你精彩人生。
2.课堂教学中,老师应给孩子的好习惯
荡秋千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现在仔细玩味就会发现,让秋千荡起来,我们是按照它的惯性摆动发力的,那让它荡得更高,我们得学会用巧力,有节拍地用力,那么秋千就会越荡越高,越荡越省力。高效率的课堂,也应是这样,老师思维清晰,指导有序,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好习惯形成节奏,使一堂课轻松不失紧张,紧张又不失趣味,趣味又不失钻研。一个语文老师,应是这些良好习惯的缔造者。
(1)让“经典诵读”成为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成语、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的积累,对精美词语句段的积累熟读成诵后,才能化为自己的语言。
(2)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并形成习惯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标准》从政府指令性的高度明确了“研究性学习”将作为我国教学的主导方式。作为老师课堂上则需培养学生自主、探求、合作的习惯。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老师教务之中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好老师之功能,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老师“相机诱导”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教学重點、教学目的决定者是谁,是区分传统语文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分水岭,语文老师必须从传统的凭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或凭教参对文本的图解,确立教学目的的旧框中走出,让学生对文本主动研读、主动发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此,我们们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多问,问文章反映是否符合客观习惯,问作者观念有什么依据,问从主观上能否实践。不仅问作者写什么,怎样写,更要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探究有没有别样的写法,有了问题意识,有了问问题习惯,学生们才会努力探究事物的本质,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还要求我们老师能带领学生把目光放远,将课堂迁到到图书馆、阅览室,迁到生活中,查找获取第一手的资料,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探究的乐趣。学习的乐趣,成为终身学习者。
(3)培养孩子们合作习惯
由于探究性教学是围绕问来展开的,这些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复杂问题,学生需要依靠集体力量来进行分工合作,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他们的问题,学会倾听他人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并提出质疑。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探究效率。在合作的习惯培养中,最重要的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文明做人,相互尊重、理解,学会表达、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