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节语文课能不能这样上?

2019-01-28孙秀梅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篇文章长城语文课

孙秀梅

小时候学语文,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写字、组词、造句,字、词、句基本功还算过硬,起码写点东西时错字、错句很少。上初中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记录老师念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如此下来,本人从初中开始就越来越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因此,便不大爱学语文,语文考试成绩自然不好。工作后成了一名英语教师,再后来当了英语学科教研员,大概是因为英语和语文同属语言学科,也或许是因为上学时不喜欢上语文课的遗憾,所以平时到学校进行教学指导时,总是跟着语文老师听听各年级的语文课,总觉得还是那样。直到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丛智芳老师、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才兴奋地发现:语文课文原来这么美,语文课原来这么动人!有些课文我上中学时也学过,我怎么就从来没有感觉到“美”呢?那时,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之所以没有喜欢上语文课,是因为老师从来就没有带着我发现语文的“美”!带着这样的体会,我更想多听听语文课,总想找回那些失去的“美”。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题目为《长城》的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 图片引入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幅长城的远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上有什么。

二、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 认读下列词语

智慧,城墙,瞭望,屯兵,堡垒,打仗,呼应,嘉峪关,蜿蜒盘旋,崇山峻岭,气魄雄伟。

四、 再读课文

1.朗读第一自然段,回答用什么方法说明长城的“长”。

2.品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远”和“长”。

学生先自读,然后教师示范读,学生再读。同时理解“蜿蜒盘旋”的意思。

3.阅读第二自然段。

(1)回答:文章是围绕什么写的?还写了什么?

(2)学生看图指认垛子等。

(3)思考:长城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4. 阅读第三自然段。

(1)阅读文章,找出表达动作的词语。

(2)想象:假如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想到什么?

课后反思: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大概是当下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教授阅读课时惯用的模式。听完这节课后我认识了一些词语,知道了长城的基本概况,知道了用比喻和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长城的“长”。可我还是感觉不到这篇文章的“美”,这篇文章的“美”在哪里呢?

重新研读:为了寻找课文中的“美”,我阅读了这组文章的导读部分,了解了世界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又认真读了本组文章中的其他两篇文章,得知这单元三篇文章都是根据所描述事物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说明。随后我又研读了这篇文章,仔细揣摩作者的写法,发现这篇文章是根据长城的特点采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说明,美在“语言形象、有力”之处,妙在有“身临其境”之感,读后有种“震撼和自豪之情”。那么,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发现这些“美”,品味这些“美”,感悟这种“震撼”,真正体会到言语形式表达的奥妙,进而触发表达的欲望?想起曾经读过《内蒙古教育》中曹龙老师的文章《此时,有声胜无声》,深受启发。文中谈到“揣摩表达,才是最后要跨越的关键一步——指向语言运用。这关键的一步怎样让学生跨出去呢?可以用学生的习作和课文的语段进行比较,也可以用增删换移的语段,和原文的语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

我想这篇文章能不能这样上?

一、导读了解

学生阅读导读部分,补充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知道世界遗产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祖先的杰作。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本组文章中描写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后,让学生用黑体字部分概括世界文化遗产。

这样的做法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长城是“人类罕见”和“祖先杰作”的印象已经清晰地映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探究和验证的欲望由此形成。

二、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概括长城的整体印象(特点)并说说读完这篇文章后的心情。学生对长城的整体印象可以是:长、宽、高大坚固、气魄雄伟、奇迹等。此时,“奇”这一特点学生不一定能马上概括出来,需要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读完文章后的心情会是:激动、自豪、震撼、敬佩等。此时,文章的两条主线,即内容线和情感线已经在学生脑海中形成。

三、二读课文,发现“美”

学生对长城有了整体认识之后,让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说一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长城的这些特点?然后完成鱼骨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描写长城的具体细节入手完成鱼骨图,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认识到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能够使所描述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初步感知“站”等动词以及“很、单”等词的使用对描写长城和表达情感的作用。此时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生成语用知识,发现这篇文章的“语言形象、有力”之美。同时,在语境中完成随文识字,融积累和表达为一体,达到音、形、义三者的统一。

四、话说长城,感悟“美”

先让学生在没有具体细节和形象语言的情况下只用鱼骨图中黑色的词、句解说长城,說说这样解说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根据鱼骨图的提示加入具体细节描写并用上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具体形象地解说长城,再次体会这样说的好处。此后,教师让学生用增删的方法改换表达,进一步品味“站在”等动词和“很、单”等词使用的效果,感受身临其中之境、语言气势之美和敬佩自豪之情,也从中体会到长城的“气魄雄伟”之势。

五、三读课文,体验“美”

学生总结本课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要抓住细节,用具体形象、有力的语言描述事物的特点,并抒发情感。然后让学生说说朗读时如何体现这些内容和情感,最后由学生朗读展示并给予评价。

六、解说长城,表达“美”

学生带着赞叹和自豪的情感朗读展示之后,他们的表达欲望已经被点燃,接着让他们看着鱼骨图,模拟导游进行解说,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并尝试运用所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实现由积累向运用的关键跨越以及知识向能力的华丽转身。

语文学科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主要是积累和运用。运用是积累的手段,也是积累的目的。积累不能仅靠认识和记忆来完成,记住并不等于会用,只有通过感悟、体验、理解和运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所积累的语言才会有生命、有灵性。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将所积累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言能力,否则,通过识记积累的语言也只是沉睡在大脑中僵化的知识。代保明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每一篇文本,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以学生生成语用知识、训练语用能力为价值追求。”况且收录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美文,其中的构思之巧、运笔之妙、语言之美是需要细细揣摩、体验,模仿运用才能入脑、入心。另外,语文课除了工具性的特质外,还兼有人文情怀的培养职责,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互融合的,人文性通过工具性来实现。这节课,学生在品味语言、感受语言、实践运用语言认识长城、解说长城的过程中,那些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感会油然而生。 由此一来,享受了一番美文的同时,语文课程的目的不也达到了吗?

猜你喜欢

篇文章长城语文课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守护长城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