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柱帽式无梁楼板柱帽模板支设方法
2019-01-28南浩然吴少松柴松园李东旭
南浩然,吴少松,柴松园,李东旭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45)
1 工程概况
清远瀚清华府(一期)位于清远市清城区,清辉北路西侧,清远市第一中学北侧,占地面积约4.9×104m2,总建筑面积为2.34×105m2,其中,地下室1层,建筑高度4.8m,设有机动车库、消防水池及设备用房等,车库部分为锥形柱帽式无梁楼盖结构。
2 传统工艺简述
地下室无梁楼板柱体结构负载较大,柱顶须设置柱帽,且多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倾角柱帽。然而无梁楼板柱帽的施工一直是一个重难点,按照传统的施工方法,单倾角柱帽的模板多由4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梯形模板现场拼装,梯形模板连接的阳角部位因接触面较小极易漏浆,同时梯形模板由多块临时切割的木模板组合,受切割加工精度影响,模板与模板之间接缝不易严密,柱帽模板的加固、支撑体系搭设难度大,费工费力,并且传统的斜撑法支模技术,容易将模板顶升上去,导致错台漏浆。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种能够有效避免错台漏浆现象,保证工程质量好、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并且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支设方法和对应的模块化模板。
3 新型工艺流程
3.1 绘制CAD简图
根据既有地下室顶板结构施工图、柱帽大样图绘制CAD柱帽模板简图,如图1所示,明确各模板构件位置。
新型的柱帽模块化模板最上层为1#坡面斜板,1#模板由第一级模板A组和B组组成。A组为2块形状相同且相对设置的梯形模板,B组形状同A组,但其上、下底分别比A组对应短8cm,采用2块大板包2块小板的方式组合成单倾角柱帽。
为了使模板之间接缝更加严密,分别对应设置倒角。B组模板的两侧腰与A组模板相接的位置设置倒角;A组、B组模板与框架柱模板相接的底面设置与柱帽倾角角度相同的倒角;A组、B组模板与楼板模板相接的底面设置与柱帽倾角角度互为余角的倒角。
为增加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在1#坡面斜板下方加设多个2#直角三角形加强肋板(见图2),间距100mm,并沿柱帽模板周向分布设置;2#模板嵌入柱帽模板下端且其底角与柱帽倾角角度互为余角,2#模板竖向直角并与柱帽模板侧面共面,利于将混凝土对柱帽模板的侧向压力转化为对钢管支撑的水平力和竖向力,充分发挥横杆与立杆的力学性能。
图1 柱帽CAD简图
图2 加强肋板CAD简图
加强肋板与坡面斜板之间用钢钉连接,每两块加强肋板之间设置3根木枋固定。将1根木枋2#A以水平方向侧向固定在三角形板下部直角边的侧面,用于稳定三角形肋板;再将1根木枋2#B侧向固定在三角形板的斜边的侧面,用于柱帽侧模与三角形板的固定;最后将1根木枋2#C固定在三角形板的竖向直角边,增大其与支撑架的接触面积,减小变形;各木枋均可采用钉子固定。
为进一步加强柱帽主体模板的稳定性,在直角三角形加强肋板侧面垂直于肋板面设置45mm×95mm的木枋背楞3#A,在肋板下方添加与木枋背楞3#A同向背楞3#B,间隔600mm。横向顶撑与加强肋板2#侧向木枋背楞3#A相接,以其为着力点,保证混凝提浇筑时柱帽模板横向稳定性。
3.2 Revit结构建模
本项目设有Revit小组,进行柱帽模板图纸深化工作。模板3D模型按1∶1进行构建,各级模块按编号顺序分别建族,待组装完成且合理可行后,输出详细CAD图纸。
3.3 材料加工
本项目考虑到绿色、节能及环保等要求,柱帽模板采用旧模板再利用的原则,回收地下室结构墙所用木材,由木工按照CAD图纸加工而成。
3.4 一级模块拼装
在拼装场地内,将各零部件按“四块一组”的原则进行拼装。其中,2对一级模块基础为1#A和1#B,之后由2#、2#A、2#B、2#C、3#A和3#B依次拼装而成,拼装成品误差≤10mm。不符合规格者,将送回加工场地集中修正。
3.5 二级模块拼装
此阶段,会把4个一级模块拼装为一个整体,为柱帽模板总成阶段。在拼装场地中,将成批量组装完成的柱帽模板就尺寸误差和整体稳固性2方面进行安装前预检,尺寸误差大于20mm者送至加工场地修正,整体稳固性差者分析原因送至加工场地或者就地二次拼装处理[1]。
3.6 现场安装
待现场地下室顶板、柱模板、满堂脚手架搭设完毕后,将成品柱帽模板在预留空位集中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柱帽模板与地下室顶板模板和柱模板衔接处的阴阳角加固处理,以及柱帽模板板侧顶撑加固,需保证混凝土成型效果平整美观[2]。
4 新工艺优势
这是一种新型的柱帽模板总成,利于柱帽模板阳角拼缝更加严密,柱帽模板整体性更强,不易发生胀模、跑模现象,混凝土成型效果佳;而且搭设简便,降低了工人安装难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所用原料皆为旧模板再加工而成,节约了材料成本,直接降低了工程的不必要支出。
5 社会效益
此工艺从根本上顺应了绿色施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需求,是一种符合当代思想浪潮的新工艺,再者在本工程中的成功实施,进一步证明了该工艺的成熟和实用性,可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次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节约成本、改良工序的优化,为诸多中小型建筑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实可行的创新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