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与优化策略
2019-01-28
书籍和阅读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我国有优良的阅读传统,一贯重视阅读,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全民阅读”,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已将全民阅读活动写入《图书馆服务宣言》,并连续多年举办全民阅读论坛活动。
自19世纪中叶近代图书馆诞生之日起,图书馆就致力于成为社会公众进行阅读的一个没有门槛的场所[1]。医院图书馆主要以在院医护人员为核心推广对象,作为医院文献信息资源的集合地,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特色资源成为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阵地。笔者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实践对阅读推广进行探讨并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构建医院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模式和营造服务环境。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图书馆概况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85 876册(其中中文图书37 712册、外文图书9 151册、中文期刊17 045册、外文期刊21 968册),拥有各类电子资源平台10余个,目前已初步建成以医学类文献为主体,兼顾生物、管理、英语、经济、计算机、摄影等多学科的印刷型和数字化文献相结合的资源保障体系,成为医院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信息服务中心。
我馆现有读者7 852人,其中本院职工6 111人,研究生997人,其余为进修生、专科医生及博士后等。目前,周开馆时间达67.25小时,年到馆约36 000人次。
作为医院知识产出的主要保存地和集散地,我馆历来重视对阅读的推广和宣传,努力做好知识中介和“看门人”的角色。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数字时代,我馆都根据读者群体阅读心理和阅读行为的变化,不遗余力地通过多种形式努力让读书成为读者必要的日常活动。
2 阅读推广实践
随着“全民阅读”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已成为医院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近年来,为在医院形成一种“人人阅读”的氛围,我馆通过实施多项阅读推广举措,建立了常态化的推广机制并已初见成效。
2.1 加强资源的建设、管理与利用,建立、健全文献保障体系
高质量的馆藏资源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我馆依据专业设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等及时调整文献采购政策,让读者和谐阅读,高效共享。
2.1.1 合理优化馆藏资源结构
为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照顾不同学科需要,我馆合理优化各类学科的藏书比例,在保证重点学科馆藏资源完备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学科读者的阅读需求。首先,进行固定资产的盘查清理,及时下架部分参考价值低、流通率低的图书;其次,通过调研停订部分利用率低的中外文期刊,并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类期刊的采购量;再次,针对目前医院内网和外网严格分离的现状,完善电子资源采购策略,对部分数据库采用包库加镜像的购买方式,保证读者能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2.1.2 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是保存一个全球性的智力组织,只有在信息流动与共享的情况下,该组织才会真正发展[2]。我馆不断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协作,经多方努力,已于2013年实现了与其电子资源共享,读者可通过3个院区的IP直接使用学校购买的电子资源,深层次的阅读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
2.1.3 初步建成机构库
为保存与展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智慧资源,提升读者的信息获取效率,我馆于2016年进行了一系列机构库建设的探索,并初步建成了本院专家学者著作库(分实体库和电子书目检索)。机构库的运营可以方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医院学科文化建设以及本院各科室(专业)的学科教育和研究方向,对于加速阅读推广、促进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1.4 增设主题阅读书架
我馆自2018年起,改变传统被动式的提供静态的阅读资源和服务,增设主题馆藏阅读书架,让“沉睡”的图书走向广大读者,实现其价值。通过每月借阅统计排行榜和读者的书刊荐购情况获悉读者的阅读倾向,并以此为参考数据推出不同主题的阅读书目,先后组织了“育儿心经”“效率提升”“写作技巧”“职场技能”“养生瑜伽”等主题的阅读服务。这种通过推荐书目等揭示馆藏的方式促进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二者的合作共赢。
2.2 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提升阅读体验
2.2.1 开展网络阅读、移动阅读服务
实现阅读推广的多样化才能保证阅读推广的与时俱进[3]。新媒体阅读方式因其内容的易得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操作的便捷性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4]。为顺应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潮流,我馆不断加强电子移动资源载体建设,先后购买了“大医医学搜索”电子数据库、“优阅”外文电子书、“畅想”电子书、“泉方云”图书馆等数字资源,让“微”阅读、智能化阅读、移动阅读、有声阅读走进读者的日常生活。同时,在图书馆大厅设立了“知识视界:3D互动知识模型”,读者通过触摸屏阅读电子书刊,阅读体验更加优质、高效、便利。
2.2.2 借助微信平台,提升阅读推广辐射力
进入Web 2.0时代后,阅读媒介逐渐数字化。新媒体为图书馆阅读推广提供了更加新颖、丰富的手段和途径。特别是2011年微信的推出,其便捷的服务手段和庞大的用户数吸引了众多图书馆[5]。我馆的微信公众号于2014年6月开通,现已成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信息发布平台。馆员在公众号上设置与阅读推广相关的栏目,定期推送不同主题的文章,并配以相应的图片、视频和音频;每月公布书刊借阅排行榜,让读者了解现阶段受欢迎的图书;不定期进行新书推荐,通过新书简介向读者告知新书的内容,吸引其入馆借阅或阅读;刊载本院读者的日常随笔和发布最新书展活动或讲座通知等讯息。读者借助该平台了解图书馆最新服务信息和动态的同时,还可进行图书和期刊的在线荐购和自主查询、续借和预约,不再受图书馆空间位置和开馆时间的限制。上述活动改变了传统图书馆信息传递的滞后性缺陷,让读者的碎片化阅读、移动阅读以及传统的深层次阅读得到便捷、无障碍的满足,有效提升了阅读推广的覆盖率和时效性。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馆的微信公众号关注量已达11 087人,点赞和评论数逐步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未来,我馆将继续秉承构建“书香同济”的文化理念,为读者奉上最前沿、最实用、最精彩的阅读盛宴。
2.3 重视与读者的互动交流
2.3.1 举办读书月活动
数字化趋势下,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走特色之路,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同样也要体现本馆特色[6]。为有效进行阅读推广,让读者更好地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中来,从2018年起我馆将每年的4月设定为“图书馆读书月”。首届“读书月”我馆举办了专家教授荐书、“我与读书的故事”有奖征文、讲座培训、电子图书荐购、超期豁免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吸引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读书月”活动为全院读者搭建了一个集学习交流、阅读分享、开阔视野于一体的平台,得到了院领导的积极肯定。
实践证明,创新型阅读推广活动不仅可以引起读者对阅读的关注,激发其阅读兴趣,促使阅读成为其自觉的行为,也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魅力指数,发掘图书馆的潜在价值,大力营造“书香医院”的良好氛围。我馆还将在“读书月”举办图书走进外科学系,读书会、培训讲座走进3个院区等活动,让更多读者参与阅读,让阅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2.3.2 开展优质读者座谈会活动
阅读推广活动还要注意读者的建议和反馈,与读者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4]。为保证活动质量的提升,我馆在开展阅读推广过程中,极其重视读者的反馈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形式是一年一度的优质读者座谈会。优质读者的评选标准主要参考书刊借阅量和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我馆充分考虑与会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跟进反馈。为提升其阅读积极性、强化阅读行为,我馆除了为优质读者颁发证书和赠送礼品外,还对其书刊逾期归还给予了部分优惠特权。上述举措对提高我馆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质量、加大阅读推广力度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推进阅读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在政策的积极引导和读者的广泛参与下,我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形式创新、服务改进及效果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就如何推进阅读推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服务体系管理科学化
阅读推广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图书馆有必要引入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并将其嵌入到服务体系中。通过融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科学规划阅读推广工作;制定一个规范的长效发展机制和相关的配套规章制度,如服务团队搭建、服务流程重组、服务数据支持、服务效能评价等,让管理更加科学,从而保证阅读推广活动的持续性和效益的最大化。
3.2 阅读推广主体多元化
建立健全图书馆阅读推广组织机构,有利于推动阅读推广工作的协调合作、加强阅读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各部门之间资源的协调配置及推进各项活动的有序实施[7]。健全组织机构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的基本保障,为保证阅读推广的深度开展,我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联合院工会、宣传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推动,相互协调配合。通过借助多方资源整合的优势获得最大的阅读推广效益和整体覆盖面,从而保证阅读推广的连续性和服务效能的整体提高。
3.3 阅读推广服务精细化
尊重并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由于读者群体复杂多样、信息需求存在个体差异,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送工作时,必须深度挖掘读者的阅读偏好,把握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掌握读者固定偏好的阅读时段及其内在规律,逐步确立推送信息的侧重点,通过提供差异化的阅读服务增加读者的黏性。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时代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讨论了如何从健全资源保障体系、创新阅读推广方式和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交流3方面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工作,并就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扩大服务主体和深化服务内容等建议。
信息网络时代为医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全面的支撑。如何借助技术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为读者提供更深层次、更具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让人人享受阅读这一基本的文化权益,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