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何以胜“雄文”
——关于传统媒体融媒改造的思考
2019-01-28
2018年8月15日下午,年仅32岁的邯郸市丛台区公安分局经侦大队民警杨振宇因工作劳累,在办公室突发脑出血,经抢救无效,于次日早晨7时45分溘然长逝。一位好民警的英年早逝,让人痛惜不已。《邯郸日报》及邯郸新闻网客户端为此专门推出长篇通讯《闪光的警徽》,追记他的事迹。
然而,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几乎同时,由共青团中央公众号推出的一篇同内容的书信体纪念文章,其阅读量短时间内达到了惊人的1000万+,而前者只有可怜的4000+。天壤之别,闻之汗颜!
公众号文章的标题是“送你走的那天是七夕”,想必不少人都读过。其作者正是杨振宇的妻子,这封寄托无限哀思的信,满怀回忆,满怀不舍,满怀敬意,感人至深,用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片段回顾了夫妻相识相恋、共同生活的八年,展现出一个普通基层民警浑金璞玉般的品质,让人读后眼含泪花、感动良久。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时段推出,两篇文章的传播效果却形成了如此巨大的反差,是何原因?值得每一个正处于转型关头的新闻人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思考一:我们的融媒体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必须痛下决心,狠下功夫
目前,各级传统媒体都十分重视融媒体建设,普遍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队伍,拥有了自己的“两微一端”。可以说自媒体拥有的硬件武器,传统媒体样样不少,甚至还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传播手段落后,已经不能成为宣传效果差的借口。但是,为什么硬件相同的情况下,与一些成功的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融媒改造的传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新瓶装旧酒。虽然传统媒体更新了硬件,但许多编辑、记者的思想观念却还没有换过来。无论是在报道方式,还是传播意识上还是墨守成规,依然是自说自话,没有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殊不知,媒体的生命力与受众的关注度紧密相关,你不把受众当回事,人家也不会把你当回事。
以本次杨振宇典型报道为例,日报记者的报道还是延续老例:人物通讯、系列追记、社会反响、评论员文章等等,下功夫虽然不小,但显然还是“自说自话”,没有从受众角度出发。从心理学上讲,最打动人心往往来自人物直系亲属的讲述。同样的事情,用“我”,“你”等第一、第二人称讲述,远比第三人称亲切自然,也更容易打动人心,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也是“家书”完胜通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洋务运动式”的改革。
19世纪60¯90年代,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日薄西山清朝统治,晚清洋务派发起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改革,史称“洋务运动”。但由于从始到终,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只在引进机器方面下功夫,并不研究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尤其不注意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始终以纲常名教的中学为体,以西方的船坚炮利为用,因此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与其类似,当前一些传统媒体虽然进行了融媒体改造,但依然放不下身段,骨子里“报老大”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导致融而不深,融而不彻。在实际工作中,依然秉持“报体新用”的理念,以为在报纸内容的基础上加几个图片、视频,就完成了融媒体改造的任务。然而,这种“只改形式,不改思路”的所谓改造,注定只能金玉其外,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作为最早采访杨振宇主流媒体之一,传统媒体在材料掌握上的优势可谓得天独厚。但是,原料好更要会用,否则就有暴殄天物之憾。说句事后诸葛亮的话,对于杨振宇妻子的这封家书,如果传统媒体能慧眼识珠,抢先重点推出,再辅以通讯和评论,效果将会怎样?
因此,对传统媒体来说,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水平,推动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因此,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我们决不能停留在“+互联网”,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而要真正实现“互联网+”,让媒体融合尽快从“相加”迈向“相融”,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以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赢得新媒体条件下的传播优势。
思考二:传播技术上的升级固然必要,内容建设上的突破同样迫切
同新媒体相比,我们常常自诩,或者说聊以自慰的是:内容优势——虽然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在时效性上没有优势,但是因为拥有一支专业成熟的采编队伍,所以可以在做内容、做深度上下功夫,扬长避短。
果真如此?其实不然。传统媒体的内容建设一直存在问题,只不过在过去信息垄断的情况下,问题没有那么突出罢了。在新媒体形成气候之前,由于传统媒体控制了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所以养成了我说你听的习惯,形式单一,表达单一,风格单一,与受众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宣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获取已经不再是记者的专利。只要拥有一台可上网的电脑或手机,普通人掌握的信息资源并不比专业记者少,更不要说“快笔小新”等专业写作机器人出现了。在如此大变局下,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如果继续抱残守缺,安步当车,不知图强思变,“狼来了”(新媒体、自媒体的冲击)之后溃不成军也是必然的事情。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亟待改变的不仅是形式,更有内容。我们必须充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学会并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和读者的心理需求,及时转变写作思维,创新写作方式,充分挖掘新闻的社会内涵,赋予新闻更多的人文色彩,从而更好地表现新闻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如果你无法适应市场潮流和技术更新,无论你曾经如何辉煌,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衰败,最终为时代所淘汰。要想走得更远,传统媒体必须下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全力以赴,尽锐出战,积极适应读者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扭转被动局面,适应多元化时代的读者需求,打赢这场转型升级的攻坚战。
思考三:惟陈言之务去,惟创新之必来
新媒体时代,受众年轻化,信息的膨胀,促使着新闻写作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对传统媒体人来说,要扭转被动局面,跟上时代的节拍,必须开拓思想,勇于尝试,走创新的道路。
走创新道路,聆听读者心声是前提。新形势下的新闻写作首先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喜好、口味,切忌闭门造车。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认真聆听读者心声,洞察读者需求,主动学习掌握新的技能。只有让前瞻的思想观念、先进的传播技术和强大的新闻写作能力“并驾齐驱”,才能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叫好又叫座,拥有庞大的“粉丝”受众,不断增强内容影响力。
走创新道路,创新写作方式是必需。韩愈说过,惟陈言之务去。好的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写东西是让人看的,言语表达的效果和表达形式的新颖程度密切相关。陈词滥调,内容即使正确,在对方的心里也不容易激起什么反应。为此,我们必须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突出媒体特色,精准定位受众,善于设置议题,做到同样主题、多样传播,从而最大程度提升我们的传播效果。
走创新道路,写出真情实感很重要。这要求我们在新闻写作上多使用互动性语言、谈话式语言,多使用朋友间交流的语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以杨振宇事迹宣传为例,为什么警嫂的这封信打动人心,看哭了无数网友?不正是因为它读来亲切、真实、可信吗?从这封信中,我们真切了解到警察工作的艰辛、繁忙,也了解到这位好民警憨厚品质,了解到他的英雄本色,他的古道热肠。这不正是我们的宣传工作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吗?
结 语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传统媒体唯有以改革创新精神迎接媒体变革,借助最前沿技术,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坚持内容为王,增强信息核心竞争力,把满足读者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才能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赢得新媒体时代的主动权。
链接:“送你走的那天是七夕”,警嫂写给殉职丈夫的一封信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958421186990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