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媒体在参与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019-01-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要“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地市级新闻主流媒体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喉舌”,应在社会治理和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媒体力量。
参与社会治理是媒体职责和时代要求
媒体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在正确导向、传递信息、提供服务、繁荣发展文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担负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新闻主流媒体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新闻舆论工作与党的执政地位紧相连。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性质作用的新定位,使新闻舆论工作与党的执政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直接服务于党的执政大业。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离不开新闻舆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十九大对社会治理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大力推进社会治理新实践,从理论上把“社会管理”上升到“社会治理”,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特别就“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进行专门部署,彰显治理方式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并用发展,意味着社会治理由过去政府一元化管理体制转变为政府与各类社会主体多元化协同治理体制,凸显了公众参与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地位。
媒体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是党实现政治宣传和思想引领的舆论基础和主阵地,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媒体既要积极搭建社会与政府互动的平台,通过新闻舆论服务公共领域,又要善用思想的力量引导社会和谐。
媒体变革丰富了参与社会治理的功能
传统媒体时代,受时间和版面空间的制约,公众参与社会表达的平台相对狭窄,形式相对单一。随着互联网深度介入人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公众的主体意识和表达欲望空前高涨;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带来新的互动关系与新的连接模式,为公众表达提供了立体多样的平台和空间。媒体传播生态和传播格局的变革,带来传播主体、传播路径、传播理念的变革,使媒体在参与社会治理中拥有更广阔空间,更丰富的手段,更复杂的环境。
新媒体成长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必备工具。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交互、即时、海量、共享、便捷等特征,是联系各个主体的最佳桥梁和纽带。从微博、微信等公众社交媒体中发现新闻线索、倾听社会声音,通过核实、求证,再反过来引导网络舆论,是新媒体发展初期,传统媒体借力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常用方式。随着传统媒体“两微一端”的成长壮大,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更多元、治理手段更多样、治理效率更优化,主流声音更响亮。
媒体融合拓展了社会治理的全新空间。媒体融合不仅仅体现在“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还体现在“移动优先”“跨界融合”,媒体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一是融媒体平台的沟通功能更直接。新媒体平台让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简化、快捷,便于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民众需求,为社会治理措施的出台和改善提供依据。二是融媒体平台的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交功能得到放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各展所长又相互融通,媒体效能呈几何倍提高。三峡日报社的新媒体平台三峡宜昌网与宜昌市政府网站、县级融媒体中心对接,与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端口打通,不仅提供资讯发布、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等多种产品和服务,还设立有“民意通”板块,三峡日报社会新闻部负责收集、甄选一定时间内市民通过留言板反映的民生问题,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回复和办理情况,然后以新闻专题形式,在《三峡日报》“民意通”专栏报道,新老媒体共同发力,影响力得到提升。三是舆情处置更高效。社会舆情、网络舆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舆情应急处置是媒体融合发展中媒体面临的常态化操作,融媒体平台在舆情引导和舆情处置中具有绝对优势,既能统一调度,及时发布准确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疑虑,也能通过舆情的分析研判,掌握舆情应对的主动权。
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为社会治理提供丰富渠道。相较于传统媒体,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路径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容量从有限变为无限,传播范围从有限变为无限,传播时效从延时变为及时和全时;另一方面,新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特征,使新闻内容传播的表现形式更丰富更立体。再者,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大数据资源,分析用户喜好推送个性信息,用户也可以在平台定制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内容的选择更加个性化。这些变革极大地丰富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媒体可以灵活多样地利用新媒体工具,参与社会治理。
媒体要以更高政治站位参与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实践,引领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是媒体的职责和使命。除在日常传播中加强社会各界创新社会治理的相关理论制度、典型经验的宣传推介外,新闻媒体还应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和互联网传播规律,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开阔战略眼光,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参与社会治理,实现协商性舆论引导,为完善现代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助力。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社会舆论走向。社会治理看似宏大的命题,其实体现在日常、体现在身边,百姓生活的难点就是社会治理的起点。主动设置议题是新闻工作的一项重要本领,媒体应本着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相结合的原则主动设置议题,有针对性地导向,让“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比如,可以选择教育、医疗、停车等热点话题设置议题,在新媒体平台形成互动,多方倾听百姓声音,在交流互动中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从而绘就最大同心圆。
搭建对话平台,引导群众成为社会治理主人。参与权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如何实现政府管理与人民群众民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结合?把版面、“两微一端”作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公共决策的平台,是新闻媒体引导群众参与共建共治的一条有效路径。比如,每年“两会”前夕,许多地方媒体开设了征集市民提案、意见和建议的活动,既能充分反映社情民意,又能调动市民关注和参与城市发展的积极性。再比如,针对水电气的价格调节,一些城市的主管部门将制订的三四套方案通过当地媒体公布,邀请市民参与投票后再做决策,由于既保障了市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又充分尊重市民意见,方案执行时的民间杂音噪音自然减少。
发挥资源优势,主动参与社会事务治理。媒体拥有自己独有的信息资源、活动资源、多媒介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多种创造性服务。一是发掘媒体数据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数据支持。媒体的信息资源库拥有大量数据和背景材料,对这些数据的归类、筛选和组合,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资料服务,优化社会治理方案。二是发挥媒体号召动员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智力支持。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湖北省乡村旅游协会,为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业当好“策划师”“联络员”,3年多的实践表明,这是一条打破乡村游发展“瓶颈”的有效措施。三是全媒体资源的深度整合,畅通了主流信息渠道,为掌握舆情应对的主动权提供抓手。
以建设性新闻理念,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面临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正面临深刻调整,社会矛盾凸显,给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新要求,媒体是公共关系的重要担当者,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上要当好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一是强化舆论监督。不仅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担当社会治理的监督责任,还要以建设性姿态提供化解矛盾的方案。二是发挥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失信失德失范行为进行曝光,旗帜鲜明地反对什么倡导什么,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提供舆论支持。三是关注网上网下社会情绪和社会矛盾演变的新特点,及时提出一些有前瞻性、预见性的办法,预防和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和风险。
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全社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新闻媒体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政治观点不是抽象的,具体在一篇篇报道和一个个活动中。创新是新闻舆论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驱动力,新闻媒体要通过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手段创新,为社会治理“赋能”,为社会治理创新贡献更多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