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安全出版须把好“三关”

2019-01-28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4期
关键词:三关差错报纸

新闻舆论工作,导向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

对于办报人来说,听得最多的专业术语莫过于“把好导向关”,几乎是“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为什么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呢?这是因为媒体一旦出现导向错误,就可能“ 一剑封喉”,后果不堪设想。

在现实中,一提到“把关”,一般编辑、记者很快就会想到,这是总编们的事儿,与己无关,其实不然。愚以为,所有报纸从业人员,人人都是“把关人”。记者要把好事实关,编辑要把好导向关,校对要把好技术关。只有这样,媒体才能确保舆论导向“零”错误。

记者把好事实关

记者身处新闻“前哨”,离事实真相最近,掌握着“第一手材料”。因此,把新闻事实报道准确,记者应该担负主要责任。如果记者不把好事实关,编辑就很容易“冒过”。再说,如果编辑对每篇稿件的事实都产生怀疑并逐件核实,报纸就不能按时出版发行了。

1.打牢采访基本功。采访是获取和采集新闻素材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报纸一切体裁的写作都离不开采访,即便是写评论也要了解党和政府的有关意图,了解实际工作的情况。由此可见,记者要打牢“提问技巧、观察技巧、比较技巧”三大基本功。有了扎实的采访功底,无论是有线索采访,还是无线索采访,都能独当一面地完成。如果记者不过采访关,就难以抓住事物的特点,难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容易出现新闻失实或部分失实。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地名、姓名、职务、性别、年龄、数字、专业术语、计量统一、单位名称、领导排名等环节上,采访如果不到位,就很容易造成见报差错。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差错编辑难以纠正,只能靠记者把好“第一关”。

2.反复改稿莫马虎。如今写稿,无须用笔,手指敲击键盘即可,方便快捷。但正是这样,也最容易出错。如果写完稿件后不进行认真修改,就提交稿库,出差错的几率就高。可以武断地说,凡是这类“粗枝大叶”的记者,百分百都出过差错,有的甚至还付出了沉痛的代价。“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不是经过反复修改才流传千古的,新闻作品也不例外。鲁迅先生在谈文章的修改时说:“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除,毫不可惜。”这种态度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如果我们善于运用“搁置冷却法、朗诵推敲法、删缩修改法、比较分析法、征求意见法等方法修改文章,不仅可以避免差错,更能提升稿件质量。

3.坚持送审别偷懒。重要稿件送审,是报社多年来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目的就是防止出现重大技术差错和舆论导向错误。实事求是地说,送审的确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现在主要领导的稿件不仅秘书长要审,领导的秘书也要“过目”。夜班编辑除了“苦苦等待”,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尽管如此,这项重要制度不能废,必须坚持。在现实中,不少编采人员对此多有怨言。记者总觉得要等领导秘书审稿件,既耽误时间,又好像没面子;编辑则认为,审来审去,有时改动也不多,甚至还有错别字,不如不审。其实,坚持送审制度,还可起到自我保护作用。送审过的稿件即便出了问题,审稿人要承担主要责任。如果记者偷懒,不按程序送审,出了差错特别是重大差错,后果可想而知。

编辑把好导向关

相对于记者,编辑把导向关的责任更重大。因为编辑是报纸出版的最重要关口,编校合一的体制更是如此。有时候记者写稿件可能考虑不周全,造成了导向上的“走偏”,但如果编辑及时发现并纠正,就能在见报前排除“地雷”。愚以为,如果出了导向错误,编辑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1.检视导向正确与否。在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思想日益多元化,其行为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生活中舆论生态的多元、多样、多变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有主旋律来定音、来导航、来正向,更需要用正能量来暖心、来凝神、来聚力。编辑把好导向关,关键是要看报道符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看报道符不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看报道是否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看报道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是否契合,看报道是否能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看报道会不会引起群众的关注和兴趣。只有导向正确了,才能明辨是非、引领潮流,营造出有利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顺利推进的舆论环境。

2.判断新闻价值大小。新闻价值,是指事实内涵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要素,以及其传递价值观的能力,是新闻传播主体衡量、选择新闻事实的依据。编辑在选稿改稿时,必须应用“真实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这六把尺子,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如果我们判断失误,有时候就会出现政治错误。比如说,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参加的会议和市政协主席的调研活动,这两条消息要同时安排在一版见报时,如果按领导综合排名,政协主席排在前,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排在后,如果这样安排版面,必然是政协消息在上,人大常委会消息在下,这就犯了“政治错误”。

3.防止技术差错升级。 “先报事实,慎报原因”“宁压勿抢”,这些都是编辑处理突发新闻时应遵循的规律。这类新闻在短时间内很难弄清事实,有时候压一天,或者是报简单点,就能避免失误。这看起来是个技术问题,但如果运用不当,就可能升级为“重大事故”。编辑把好导向关的前提是善于发现、敢打问号。比如领导姓名、职务高低、重大政策出台、重要数据披露等等,如果出现见报差错,也许就不是一般的技术差错了,往往会上升为“政治错误”。再比如说,对重大新闻的标题的随意删节,也容易出现重大差错。所以,编辑把导向关,要有正确的操作方法,要从消灭技术性差错抓起。

校对把好技术关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继续,也是出版前的“最后一道把关”。列宁曾经指出,“重要的出版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出版。”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其实,校对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非简单劳动,而是一个重要的“再创作”过程。然而,不少报社为了节约成本,采取编采校合一,甚至取消校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1.坚持“三校”莫松懈。过去校对要完成“五校”:小样、大样、复样、清样、缩样。如今只剩“三校”:大样、清样、缩样。“三校”之中,大样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校对必须投入全部精力。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应该通读两遍稿件。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也应保证通读一遍,然后对重点稿件再通读一遍。出了清样后,对重点稿件的重点段落再校一次,然后送值班总编或编委画押。画押后,校对要把缩样再认真检查一遍,看每篇稿件是否排完、标题是否正确、题文是否相符、文图是否一致,出版日期是否正确,等等。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再传版至印报车间。

2.遇到疑问不放过。校对人员除注意发现原稿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内容方面的差错外,更应着重纠正语言文字表述、图表公式排列、体例格式统一、以及字体、字级、数字、符号、标点等方面的差错。特别是稿件中的生僻字、陌生词组、陌生古语等,要借用工具书或翻阅相关资料,进行订正。发现问题,要迅速纠正,以免遗忘。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术语,自己无法准确判断正误、工具书也帮不上忙的时候,就应该及时与作者沟通,否则就容易造成漏改、误改。只有勤查、勤问、勤看,才能消除疑问,减少差错。

3.及时报告少做主。“遇到拿不准的地方,要及时报告值班总编、编委和主任,切不可擅自做主改动,以免酿成重大差错。”这是报纸编辑出版过程中的一条刚性规定,不可触犯,否则就容易出错,甚至是出大错。比如地名、人名、时间、数据等关键词前后不一致,也不知道哪个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及时报告,才能获得正确答案。再比如,遇到语句不通顺,甚至是病句时,校对不能随意改动,要及时报告,让编辑来修改。专业人做专业事,出错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无错不成报”,这是报人对自己的宽慰和放纵。事实上,很多差错是不可原谅的。有时候,一个差错会令人羞愧难当;有时候,一个差错会让一张报纸颜面尽失;有时候,一个差错会对一个媒体造成灾难性打击。只有“人人都来把好关”,我们的报纸才能“安全正点”到达读者手中。

猜你喜欢

三关差错报纸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报纸
新阅读环境下报纸差错的有效防范对策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过三关”促互动打造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山东省计生协严“三关”抓重点 创建优秀的青春健康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