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当代实践

2019-01-28

中国出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全面阐述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等思想观点。这些为我们思考理论和实践关系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路径等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为此,我们可以用马克思关于理论和物质力量关系的阐述考察新闻出版观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实践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等在报刊活动实践中总结的,对新闻传播、报刊出版等活动的本质、规律、现象的总体看法,也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及价值观在新闻传播、报刊出版等领域的具体表现。它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新闻出版事业的性质、原则、方法、思路等。新闻出版观是新闻舆论、新闻传播、文化出版等活动的灵魂,理解、把握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对于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表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新闻出版工作者的思想认识、职业观念、价值信仰、思维方法等,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理论指导功能。所以,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1.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需要在转化“物质力量”后发挥作用

理论、思维、观念等往往并不是普遍的、客观的、真理性的存在,需要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进行检验,只有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1]显然,将理论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不仅是理论建设的基本目的,也是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就认为,物质性活动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将理论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能实现以理论改造世界的目的。恩格斯也说过,物质性活动和物质力量是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的直接决定力量,思想观念和精神性活动并不能代替物质性活动,物质力量需要以物质力量来改变。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揭示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规律,明确了新闻出版事业的基本要求,如新闻出版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充分了解并满足受众需求;服务于政治、经济、阶级、政党的需要;承担信息传递、舆论引导、社会教化、文化传播等功能。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不会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变成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认同、职业道德、思维方式等,然后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威力。所以,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指导新闻出版政策制定、新闻出版工作实践、新闻出版职业道德教育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贯彻到新闻出版工作的各个层面和环节。[2]

2.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只能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后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人类认识、改造世界中所形成的思想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需要在实践检验中证明。马克思也说过,理论的真理性需要通过“见之于客观”的实践进行检验,如果人类沉湎于抽象的理论思辨,就可能将理论变成毫无意义的空话。[3]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等在新闻出版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新闻出版活动的内在本质、发展规律、阶级属性、社会功能的理论总结,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只是抽象的理论、简单的原则,并不是促进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物质力量”。此外,新闻出版事业往往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死板的教条、僵化的原则也未必能够很好地指导新闻出版事业。所以,只有在新闻出版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等;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道德要求、行为规范、方针政策等,落实到新闻出版工作者的行为活动、工作实践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威力。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无产阶级为阶级基础的新闻出版观,它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党性等特征。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当今世界最科学的、最具有真理性的新闻观。这些特性决定了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具有理论可能性的。此外,自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高度重视新闻出版工作并在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文化出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建构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为原则、维护社会和谐团结为目的的新闻出版理论体系,这些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提供了现实可能。

1.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理论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的、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检验和理论优化的新闻出版观,也是随着历史进步和社会变革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些使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具有较强的革命性、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征,也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提供了理论可能。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哲学依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认为,人的观念不过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我们所属的世界是我们可感知的唯一现实”。新闻传播和文化出版是以认识和反映外部世界为目的的意识活动,新闻出版的本源就是人类与自然交往中所发生的事实。[4]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以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为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报道新情况、新问题,揭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丑恶现象,反对任何曲解事实、扭曲真相、道听途说的新闻报道。马克思就认为,自由报刊是观念世界的东西,它从现实生活涌出又流回现实世界,在新闻出版中应当坚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的原则。最后,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并不是抽象的、僵化的理论教条,而是开放的、包容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能够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自身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合理性。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形成之初,马克思、恩格斯就对资产阶级新闻观进行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扬弃,揭示了新闻的阶级属性以及新闻自由的实现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邓小平提出了“思想中心”论,胡锦涛提出了“三贴近”等。这些都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性,也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具有理论可能性。

2.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现实可能性

自成立之日起,新闻传播、舆论宣传等就成了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武器。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原则指导新闻宣传和群众运动。比如,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等文章,提出了报刊为革命服务的原则、党性原则、为群众办报的原则、坚持用事实说话等无产阶级新闻观。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邓小平等领导人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提出了“新闻媒体应成为国家安定团结的思想中心”“党报应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新闻宣传应当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观。此后,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新闻事业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发展。比如,胡锦涛就提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出版理念,建立高素质的新闻出版队伍,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和文化出版引导人。习近平提出,应当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和出版机构的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出版原则,充分尊重新闻出版规律,占领思想文化建设的制高点。在新闻出版实践中,我国已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为指导的新闻出版制度和体系,培养了专业素质硬、思想道德高的高素质新闻出版队伍,这些为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在长期的新闻出版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已变成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新闻出版常识和观念并且已经为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所理解、认同和接受。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实践路径

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推动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理论研究、哲学思辨上下功夫,而应当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来思考问题。马克思认为,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需要两个条件,即理论的彻底性和理论的说服力。只有提高理论的彻底性,将理论发展为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理论;用恰当的方式传播彻底的、科学的理论,才能将理论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所以,我们不仅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彻底性、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应当用恰当的方式、载体和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

1.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思想为人们理解和接受之前,它什么也不是,只有当思想变成人们的观念、经验、信仰和行动后,它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思想”要转化为“物质力量”,首先取决于思想的彻底性、真理性、说服力。所以,在新闻出版实践中,应当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解释和回应新闻出版活动中的新事物、新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理论生命力。

首先,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思想先进性。在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网络空间中,反党反共思想言论不绝于耳,这些负面思想言论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诋毁马克思主义,扭曲革命历史、革命英雄和领袖形象,批判我国的新闻出版制度,试图取代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对此,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用主流思想观念回应这些杂音和负面言论,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理论解释力和价值说服力。还应当从市场经济、网络社会的时代境遇出发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建设,建构以服务人民群众、服务改革发展为核心的新闻出版思想体系,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对网络媒体、网络传播、网络文化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比如,应当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思想内容,将供给侧改革、“四个全面”思想、新发展理念、人民主体思想等作为新闻出版的重要内容,提高新闻出版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其次,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理论完善性。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是动态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新闻出版观,我们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理论完善性。比如,应当深入总结网络时代新闻出版活动的发展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原则解释网络时代的新闻出版问题,建构马克思主义网络新闻出版观;应当深入研究新闻出版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市场功能之间的关系,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5]

2.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说服力

理论要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不仅要求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还要求理论具有说服力,能够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自觉。理论说服力的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理论必须关心受众的利益,满足受众的利益需要;其二,理论必须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能够为受众所理解、所接受。所以我们应当从观照群众利益、提高理论的生动性两方面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实践问题。

首先,观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是人们从事生产实践、进行历史活动的根本动力。在理论建设中如果理论脱离人们的利益追求,那么它一定会为人们所抛弃,从而变成“历史的小丑”。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贯彻落实中,应当树立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思想,将新闻出版事业作为维护社会正义、揭露社会黑暗、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武器,通过新闻出版活动提高人民的思想认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6]唯有如此,才能提高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思想认同度,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落实营造良好环境。其次,提高理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能否转化为社会实践,不仅仅取决于其科学性、彻底性等,还取决于其是否生动形象、具体实用、通俗易懂等。所以,应当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生动性、具体性等,将之融入新闻出版活动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具体的实施方法、生动的社会案例、可亲可感的榜样人物等,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说服力。还应当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话语表达方式,用风趣幽默的网络话语、浅显易懂的群众话语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新闻出版观念,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当代实践提供良好条件。

理论是以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存在目的的,如果理论不能解释世界,也无法改变世界,那么这样的理论就是“伪理论”。所以,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改造新闻出版活动的“物质力量”,就必须走出用理论思考理论、用思辨证明思辨的牢笼,从市场经济、网络社会、政治民主的时代境遇出发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的思想内容,提高其思想先进性和理论完善性;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转化为浅显易懂、生动具体、可亲可感的群众话语或网络话语,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关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解决民生问题等。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落实到社会实践之中。

猜你喜欢

新闻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新闻出版思想的文本考释及其当代启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简介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