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出版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以《新时期出版人改革亲历丛书》出版为例

2019-01-28

中国出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丛书出版社图书

出版业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和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出版社是文化企业,一头连着作者,另一头连着读者。出版企业和出版人应当秉持科学的出版理念、创新精神、服务意识,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图书产品,为读者创造丰富的文化价值。

在策划、出版《新时期出版人改革亲历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的过程中,江西高校出版社(以下简称“出版社”)把服务意识放在首位,把服务社会、服务作者与服务读者结合起来,端正服务态度,创新服务思路,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空间,努力打造精品,创建品牌。《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入选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得到了市场和读者认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以《丛书》的出版为例,谈谈出版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一、服务社会:出版应贴近时代,反映时代主旋律

服务社会,反映时代主旋律,是出版工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出版社在生存、发展中做大做强做优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工作“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出版工作如何服务社会提供了标准,指明了方向。《丛书》聚焦出版人这一特定群体,记录和书写出版改革开放参与者的实践、开拓与奋斗,力求做到记录时代、书写时代、讴歌时代、弘扬时代。

《丛书》策划之初,原书名为《出版人自述丛书》,拟约请出版领军人物写自己的从业经历,这样的定位,不免囿于个人的视角,容易陷入“小我”的叙述。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出版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释放了生产力。出版行业创新体制,焕发生机,如凤凰涅槃一般,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中艰难困顿、百折不挠、砥砺奋进、悲喜交集、可歌可泣,若能生动呈现,必然是贴近时代反映时代的好作品。

同时,编创团队还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出版人在为各行各业提供的专业服务中出版了一大批有文化传承价值的经典好书,并在出版图书的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这些优秀人才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成为行业精英,他们在编辑的引导下,激发了写作热情,对自己的创造潜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并在图书宣传、营销中,扩大了社会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但与之相比,出版人在自我宣传方面,则显得“惜墨如金”,有些“苛待”了自己。给甘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出版人做好宣传,为以做好文化事业为己任的出版行业做好宣传,这也是策划选题的初衷。

为此,《丛书》策划编辑提出,对原《丛书》进行“升级”,将个人的出版从业经历与出版改革结合起来写。即组织亲历出版改革、见证出版改革成果的出版领军人物,写投身出版改革的心路历程,总结出版改革的经验,讴歌出版改革的成果,通过反映出版改革40年的经验和成就,促进出版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升级后的《丛书》,主题更加明确,定位更加清晰,写作内容从个人层面提升至行业层面、国家层面。由于贴近时代、书写时代、反映时代,《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并入选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丛书》主编聂震宁对《丛书》的出版价值如此评价:“该《丛书》通过真实记载改革历史,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业的风云变幻,展现了出版人的社会责任、使命担当、文化情怀、创新变革的精神风貌。”[2]而从《丛书》的成功策划出版中得到的启示是:出版人要始终把握时代发展主流,把聚焦时代、观照时代、反映时代作为应尽职责,描绘社会发展生动实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多出无愧于时代、立得住、传得远的精品力作。

二、服务作者:出版要尊重作者,也要引导作者

图书是有商品属性的,在出版实践中,出版人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的兼顾,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出版人要为图书的政治责任、质量责任和法律责任负责;另一方面,出版人要为出版企业承担经济责任,要为出版社的盈亏负责。

服务作者,要注意平衡好两个效益,既要尊重作者,也要引导作者。

一流的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离开了作者提供的作品,出版社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出版社的专业职责和运作模式,就是通过策划、组稿,努力发现作品、挖掘作者潜能,把作者潜藏的创造潜能转化为精神产品,转化为具有阅读价值、产生社会影响力并传之久远的精神产品,并在图书的传播中产生影响和效益。

一个出版社,要想留住一流的作者,一定要怀着感恩之心,全方位地服务作者。《丛书》出版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作者。《丛书》作者不是一个,而是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群体。如何遴选作者,如何在编创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潜能,如何把作者的经历、感悟、经验等,转化为有阅读价值、资政育人的书稿,是出版社服务作者意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为了使《丛书》的作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体现新时期出版人的职业追求、精神风貌和文化情怀,出版社约请著名出版家聂震宁担任《丛书》主编,在聂震宁的亲力亲为下,组成了阵容强大的《丛书》编委会,编委会对《丛书》入选作者的条件及《丛书》的特色等,制定了明确的要求。遴选出的《丛书》作者,都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出版、发行单位的领军人物,都有深厚的专业积淀和学养,都发现、扶持了一批作者,都主持出版了一些重大出版工程和优秀图书。他们是中国出版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为了保证《丛书》的编校质量,出版社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了编辑团队,要求责任编辑把服务放在首位,并把服务工作体现在编辑加工的全过程,认真履行职责,尊重作者,加强沟通,及时通报情况,虚心听取作者意见,在编创互动中,努力提高质量,打造精品,创建品牌,以到位的服务和顺畅的沟通,赢得作者的配合和支持。

《丛书》的10位作者聂震宁、樊希安、龚莉、吴培华、张增顺、齐学进、黄国荣、常振国、周百义、涂华,他们性格迥异,写作手法和风格也不同。10个人的书稿,有的文学性较强,有的史料性较强。有的以时间为主线,有的以重大事件为主线;有的行文严谨,有的文风生动。有的为了核实文中人物和时间,反复修改;有的为了一个贴切的书名,反复和编辑商量;有的引文绪论交代得太多,资料性的附录部分太多以至总字数远远超过规定字数。对于这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编辑无不耐心细致地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电话及邮件沟通;对于作者反馈的意见,编辑也总是及时处理。编辑良好的沟通和服务,给作者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为《丛书》的顺利出版打下了基础。

同时,《丛书》的出版过程,对参与其中的编辑而言,不仅仅是工作的过程,也是向出版大家学习的过程。10位作者都是有多年出版经验的优秀出版人。他们了解出版规律,熟悉出版流程,深谙出版之道。在写作与编辑工作过程中,他们对《丛书》的体例编排、装帧设计、书名及相关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富有价值的意见。有的作者还把自己掌握的出版资源,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为《丛书》的宣传营销出谋划策,添彩助力。

作者们对作品的精益求精,对编辑的尊重理解、对版税报酬的不计较、对出版社经营难处的体谅,无不给编辑团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作者书稿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出版案例、一个个好书背后的故事,也无不给予编辑以丰富的营养。

三、服务读者: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是出版社的长久发展之计

从长远的角度看,出版社要发展,必须真正做到,为读者提供真诚的服务,变短期获利行为为打造品牌、多出精品力作的长期行为。2018年12月底,中宣部印发了《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这是继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后,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量化考核文件。该办法将全国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纳入顶层设计,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出版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提供了坐标与指针,释放了新一轮出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信号。

出版社如何做到真正为读者服务?笔者认为,可在新的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办法的指导下,从以好书取胜,挖掘自己的出版优势,着眼于长线产品、长短结合,功夫在“书外”等几方面努力。为了把 《丛书》这个好书出版好,服务好读者,出版社重点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集中讨论,结合多方面意见,确定了《丛书》的框架和体例,即通过新时期出版人形象生动的现身说法,讲述其亲历改革、投身改革,在改革中经风雨、受磨炼,在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实战案例和感人故事,体现新时期出版人的职业追求、责任担当、文化情怀和创新精神,使《丛书》内容可读、耐读,读而受益,读有所思。框架和体例的确定明确了《丛书》的“纲”,使写作的导向性更为明确。

第二件事,加强编辑意识,确保书稿质量。在坚持书稿三审三校制度的基础上,把编辑工作前移,增加了样章和书稿提纲审读的环节,抽调力量组建了精干的编辑队伍,并制定了《丛书》的编辑工作流程,使编辑明确职责,强化了质量意识,确保《丛书》的编校质量和印制质量。

第三件事,创新图书宣传思路,加大宣传力度。《丛书》的宣传上,注重拓宽宣传界面,掌握宣传的时间节点,把握宣传的节奏,把介绍性宣传与欣赏性宣传结合起来,把传统媒体宣传与新媒体宣传结合起来,打宣传“组合拳”,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这可以说是“功夫下在书外”。出版人亲历记述出版改革的全过程是《丛书》的重要特色。书中所记录的故事不但内容真实,而且形象生动,原汁原味地再现了风雨兼程的改革岁月中,出版人的追梦历程。为此,编辑挖掘、提炼《丛书》主题,有针对性地向媒体提供新闻宣传稿的同时,还选摘《丛书》中的精彩章节,在报刊上选登,选登内容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主流媒体转载。不少读者阅读了媒体选载的章节后,产生了购买欲望,为《丛书》的销售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结语

出版业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做强文化软实力、实现民族文化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做强做大出版业是出版人的责任。唯有贴近时代始终为时代鼓与呼,尊重作者又引导作者,真正做到为读者服务为读者创造价值,才能变出版人的决心为实际行动,更新出版观念,创新出版方式,促进出版业繁荣发展。

《丛书》踩着时代的鼓点,应运而生。《丛书》的字里行间,情感充沛,溢于言表,体现了一代出版人对中国出版的深厚感情。“愿为华夏出版尽心尽力”,这是作者的心声,也是《丛书》策划编辑团队的心声。

注释: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N].人民日报,2019-03-14

[2]张雪娇.新时期出版人改革亲历丛书:亲历者讲述出版业改革历程[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1-28

猜你喜欢

丛书出版社图书
“人梯书库”丛书
我等待……
图书推荐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丛书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社会组织培训教材丛书》简介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