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的时政记者怎样做
2019-01-28
时政新闻,是新闻的一个类别。对于时政新闻的定义,业界存在着诸多争论。“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实做出报道。”这一定义应该是业界认同度较高的,这主要指的是广义上的时政新闻。从狭义上来说,时政新闻是指与大量的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自媒体工具不断涌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时政新闻报道面临巨大挑战。
一、认识时政新闻面临的挑战
从新闻事件发生的及时报道,到第一时间报道,到直播……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给时政新闻带来诸多挑战:
(一)发稿速度的挑战。如今,很多新媒体以发稿速度为追求,比拼新闻发生后几分钟推送该新闻,有的干脆搞起实时直播,这样的“速新闻”,关注度、点击率较高。同样,对于时政新闻来说,追求发稿速度虽然也是迫切需要,但这个“速度”是要建立在政治方面绝对正确的基础上。由于时政新闻先天性地具有发布前审稿环节多的特点,导致发稿速度受到极大影响。笔者有着15年地方党报时政记者工作经历,对采写地方主要时政活动深有感触。往往上午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时政活动,记者以最快速度成稿后,开始进入送审环节,定稿后经常是深夜,突发事件更迟,最迟的要等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时政新闻的发稿速度,不单单取决于记者的写稿速度,更取决于审稿人的审稿速度。所以,时政新闻在“时”方面相对比较吃亏。
(二)表达方式的挑战。读者的关注点、喜好,是媒体表达方式变革的方向。为了追求社会新闻的可读性,新媒体的语言往往更加活泼,有时甚至出现“标题党”。但时政新闻不同,一个会议报道,活泼的语言往往行不通,一段领导讲话肯定不允许你写得天花乱坠……这些都导致时政新闻呈现在读者或受众面前的面孔依旧是“老相识”。记得一次领导到农村调研,同农民群众深入交流,现场效果非常好,笔者跳出传统领导活动消息报道的惯例,用心写了一篇可读性强的侧记,送审后却受到审稿人的批评,好心办了坏事。因此,时政报道的创新空间非常小。
(三)报道效果的挑战。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一种新闻都有阅读人群。社会新闻关注人群更加广泛些,点击量经常高不可攀。而地方普通时政新闻,往往是领导干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离退休老同志关注的较多,普通群众只关注比较重大的、或与他们的利益相关的时政新闻,所以,阅读人群的不同导致报道效果的不同。
以上这些全媒体时代时政新闻面临的部分挑战,貌似是危机,但其实,更是时政新闻的独特优势。比如,很多大政方针都是时政新闻第一时间发布,时政新闻中蕴含着大量民生新闻信息……
作为一名时政新闻记者,要坚定信心,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创新报道方式,把时政新闻写好、报道好。
二、做好全媒时政记者的“秘诀”
时政记者,顾名思义,就是报道时政新闻的记者。因为时政新闻的“时度效”要求高,所以做好全媒体时代的时政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学习能力等。
(一)政治素质,这是时政记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全媒体环境下,时政记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守党和人民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笔者在一次采访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到邻国招商并考察当地企业的活动时,活动结束后按计划应该发新闻稿。但当时适逢该国发生了一起影响两国关系的事件,笔者于是向领导汇报并分析了报道可能带来的舆情,建议不发或者缓发该新闻,最终建议得到采纳。现在想来,如果当时媒体发布这一消息,可能会引起国内外的政治舆论事件。曾经有新闻报道中出现帮领导打伞、背领导过河的镜头,引起全社会指责,这一方面说明领导的政治素质差,同样也说明报道该新闻的时政记者缺少政治素质,不能辨别时政新闻中存在的危机。
时政记者要具备政治素质,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一方面要多研究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国家大政方针;一方面要深入把握本地党委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工作要求,这样报道中才能上贴“天花板”、下接地气,不说错话、不说外行话,让报道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业务水平,这是时政记者的立身之本。全媒体时代,对时政记者的业务水平要求有增无减。笔者所在的地方党报正式工作人员有200多人,但能写好时政新闻的记者寥寥无几,15年时间里,不断有人从时政新闻岗位离开,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很多没跑过时政新闻的记者认为,照着会议材料摘摘,领导讲话编编,一篇稿子不费事就好了。但其实不然,本报一名有着多年“记龄”的资深记者,从其他岗位轮岗到时政部。写其他稿件驾轻就熟的他,写200字的领导活动都很费劲,更不用说主要领导活动的稿件了,没多久,这位记者就转到别的岗位了。这说明时政新闻对记者的业务水平要求非常高,其他新闻写得好,时政新闻却不一定写得好,这也是时政记者都是媒体里的“大熊猫”的原因。
没有一口饭就吃成的胖子。全媒体时政记者的业务水平提升,首要的是要善于积累。领导调研报道、市委常委会报道、政府常务会……采访中各种报道形式都可能碰到,从第一次碰到的无所适从,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不断经历方能聚沙成塔。
其次,要善于创新,从形式到语言,都要越写越新,虽然留给记者的创新空间很小,但也应尽可能地把创新融入自己的稿子中,让自己的作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早日看到‘和谐号’‘复兴号’开到家门口,这是盐城干群的热切期盼。为了让梦想早日成为现实,这已是市委书记第7次实地察看推进‘5+1’高速铁路网建设……站在12.6公里长的跨沿海高速、苏北灌溉总渠特大桥上,回首看盐连铁路如巨龙横卧在绿色田野里。”这是笔者在跟随领导察看铁路建设时的报道内容,这样的语句让时政新闻不再一味地“板着脸孔”,读者更爱看。
再次,要善于发现时政新闻中的新闻。笔者以前采写的新闻《台商投资“风向标”指向盐城 我市获评台商推荐10佳城市》这篇稿件,被用来作为培训年轻记者的范文。这篇文章是笔者采访领导会见活动时获得的线索,在完成时政报道任务后,笔者第一时间采访有关部门,并写就该稿,后省级媒体摘登本稿。其实,时政活动也是新闻富矿,里面蕴含着大量的新闻线索,抓住了就能写出佳作。
(三)学习能力,这是全媒体时代记者的“标配”。
都说写时政新闻难,但写好时政新闻更难。只有学习能力强,时政记者才能写好新闻,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作为时政记者,笔者已服务过5任书记、6任市长,有一个习惯一直不变,那就是采写时政新闻前都要提前“备课”。如果第二天是市长调研农房改善,笔者会从国家、省关于农房改善有关会议报道、出台的相关政策开始学起,然后是市里的农房改善工作情况,一直到调研点的具体情况,基本上所有情况了然于胸。“手中有粮,方能心中不慌。”市长再讲什么、再提什么要求,都能理解透彻,写新闻稿时胸有成竹,更能恰如其分地写出领导的意图,达到最佳报道效果。
三、结语
在不同时代,时政新闻都是政治生活的重要体现。一名优秀的全媒时政记者,应该不仅仅具有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学习能力,还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正确工作取向,以人民为中心,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发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在激烈的时政新闻竞争当中脱颖而出。总之,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时政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