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践行“四力”讲好脱贫故事
——《孝感日报》扶贫攻坚新闻报道实践
2019-01-28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把70年来的中国故事讲好,尤其是近几年我国脱贫攻坚的故事讲好,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勇担责任,践行使命,需要新闻工作者扑下身、沉下心,深挖基层实践源头活水,在深入基层中练就强劲脚力,在洞察生活中练就敏锐眼力,在勤学深思中增强脑力,在书写时代中练就不凡笔力,用奋斗精神讲好新时代的奋斗故事。
一、练就“铁脚板”,深入基层挖掘故事
“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强劲的“脚力”是记者讲好故事的根本前提。贫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更需要记者练就一副“铁脚板”,勤到一线,深深地扎根基层、贴近生活、走近群众,摸实情、动真情、抓“活鱼”,采写出更加真实、感人、温暖的脱贫攻坚好故事。
《孝感日报》在这方面有着优良传统。1987年,《孝感日报》组织记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贫困乡徒步采访,1997年组织开展10年重访贫困乡,采写了一大批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
2017年,《孝感日报》传媒集团把脱贫攻坚采访报道与践行“走转改”、提升“四力”相结合,联合广电、全市新媒体策划开展“蹲点贫困乡村·聚焦脱贫攻坚”大型采访活动。近百名全媒体记者扎根农村、脚印农家,体验农事、深挖农情,采写了数以千计的报道,担当起了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2018年,《孝感日报》以扶智、扶志为重点推进脱贫攻坚主题宣传,开设“我扶贫·我光荣”“我脱贫·我光荣”,推出了扶贫会上突发心梗去世的扶贫工作队员余超平,身残志弥坚自主脱贫的典型唐根根等一系列扶贫、脱贫典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唐根根今年还入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候选人。
2019年,《孝感日报》又策划开展“精准扶贫百村行”活动,聚焦大悟、孝昌两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组织两个采访小分队,坚持每周一次深入两个贫困县采访报道,发回一系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
二、淬炼“雷达眼”,善于发现鲜活故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敏锐的“眼力”是记者讲好故事的关键所在。“眼力”不是视力,而是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表现出的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
《孝感日报》开展“蹲点贫困乡村·聚焦脱贫攻坚”采访活动时,记者在大悟县吕王镇刘院村聂家冲采访,发现正对面的一座山,林密树茂,尤为葱郁。记者追根究底,了解到这座龙王山是该村村民聂昌植承包的一座山。他35年来坚持绿化荒山,多年来坚持不砍一棵树,让荒山成为那一片植被最好的一座山。
随后,记者深入采访,数次沿着陡峭的羊肠小道,跟随老人巡山体验,听老人讲述他的心路历程,感受他植绿、爱绿、护绿的情怀,最后发表了《35年坚守,心血染绿一座山》一文,这篇通讯获湖北新闻奖二等奖。
三、锻造“超级脑”,讲好予人启迪故事
“欲事立,须是心立。”超强的“脑力”是记者讲好故事的坚实基础。思考是记者的制胜法宝,在新闻工作中,记者能否始终进行“有价值”的思考,生产有思想深度、有价值增量的内容产品,关键在于记者的思考。
伴随着精准脱贫步入攻坚期,各种深层次问题渐渐暴露。《孝感日报》记者牢记使命担当,不断增强问题意识,抱着“建设心态”,介入脱贫攻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带着问题选择采访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去破解内在机理、梳理逻辑脉络、揭示深层动因,用具有穿透性、延展性的思考来挖掘新闻和故事背后的价值,把脱贫故事讲得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更有指导意义。
扶贫贷款是专门为贫困户或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一项利好政策。但记者在蹲点采访中发现,扶贫贷款是政府一头热的现象,贫困户不会贷,村干部不愿贷,银行不敢贷。记者把大悟县的扶贫贷款调查和孝昌县《一笔走了2年的贷款》的典型故事作为一份内参,向市委、市政府和大悟、孝昌两个贫困县反映,打通了扶贫贷款“最后一公里”,有力支持了产业扶贫。
脱贫攻坚报道,问题找得越精准,研究得越深入,解决得越彻底,故事就讲得越生动,对时代声音的回应就越精彩。红旗和梁夏是孝感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相邻的两个村子。她们都发展苗木产业,但其效益却有天壤之别:红旗村的苗木畅销全国,梁夏村的苗木却无人问津。记者深入调查,剖析原因,讲述《苗木种两村 荣衰何其殊》的故事,让作品更具深度、广度和厚度。
四、磨砺“好笔头”,生动讲述精彩故事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雄健的“笔力”是记者讲好故事的有力保障。“笔力”是表现力、传播力,是文字的表达能力。讲好脱贫故事,要有准确表达的“笔力”,不断锤炼妙笔生花之功,做到笔下有好文风、稿中有好文采。
练好“笔力”,要在文字锤炼、写作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新闻作品的精准度、亲和力和思想性,让读者愿意看、看得进,引人入胜、深入人心。
一篇出彩的新闻报道,不是给读者记述新闻,而是向读者再现新闻。通讯《35年坚守,心血染绿一座山》,记者精心打磨稿件,在标题制作、段落行文、语言表达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用朴素的群众语言,让读者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感受到现场,精准地塑造了聂昌植老人植绿、爱绿、护绿的草根典型形象。
《孝感日报》记者通过驻村深入采访,转作风、改文风,摒弃典型报道的说教气,以平民视角、平实文风、优美文笔,生动呈现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路上自强自立、生生不息的感人精神,再现了他们撸起袖子、甩开膀子与穷山穷水穷根作斗争的壮举,有力提升了全社会战胜贫困的信心。
脚行万里眼自开,思如大江笔如锋。“四力”如车之四轮,缺一不可。新闻工作者要积极践行“四力”,强“脚力”、活“眼力”、动“脑力”、妙“笔力”,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用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