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生态化”音乐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19-01-28

中国音乐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化笔者情感

余 欢

音乐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现如今,随着基础教育改革逐步走向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教育的目的更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纵观我国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师是绝对的领导者,课堂上教师不愿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体验音乐,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阻碍了学生自然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矫正与管控,追求整齐划一的氛围,忽视学生的心灵感受;长期以知识技能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削弱了学生生命个体的感知美、欣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短暂的沉默,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一旦看到学生的表现不够“标准”,就会马上严肃纠正。

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音乐学习的终极价值并非止于音乐,而是借由音乐来探寻和思索人类的精神世界,从而拓展至实体世界。“生态化”的音乐课堂应以促进师生生命发展为根本,以传递师生情感为重点,互相促进,互相影响。

一、和谐关系,营造愉悦、安全的心理氛围

人际关系是教育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强调音乐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其中,和谐是指彼此互尊互爱,拥有内心愉悦、安全的氛围,能充分释放个性又能彼此愉快地合作。

(一)理解是换位思考和转移情绪的过程

在理解的过程中,视角的转换和情感的互动会给学生一种安全的心理感受,这就使得不同的想法融为一体。

教学片段1 《跳绳》

跟随音乐律动后,笔者用双手拍击歌曲中前两小节的节奏,学生模仿几遍之后拍出了四小节的节奏,这时有位学生突然莫名转身,耷拉着脑袋。笔者悄然走过去,绕至身前对视一眼,学生眼里满是沮丧,看着笔者询问的眼神、邀请的用意,依旧不转回身。笔者百思不得其解,该学生前面还挺积极的,莫非是发生什么不愉快,还是觉得难度太大了?于是笔者俯身轻问:“是觉得老师现在拍得太难,因为跟不上不开心吗?”学生并未作声,笔者迅速拍了两小节节奏,问学生“你能拍吗?”学生举起垂下的双手模仿,接着笔者放慢教学节奏,降低模仿难度,这位学生又像之前那么兴致勃勃地跟上来了。

愉悦的氛围不仅仅只依靠教学中的物质条件来支撑,更需要音乐教师的人格修养来营造。

(二)尊重是对个性化感受的接纳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曾说过:“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但是如果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需要教师尊重和包容每个生命个体,呵护每一份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这样的过程即教育逐步趋于生态化的过程。

教学片段2 《云》

活动中,笔者没有要求学生用规定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而是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由地玩纱巾。学生有的拿起纱巾上下摆动,有的左右摇晃,有的则抓住纱巾一角画圈,还有的拿起纱巾不停地抛起、接住。教师以不打搅、不制止、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表现,让他们自由、兴奋地表达从音乐中获得的独特体验。

当课堂上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时,教师不能因为教学流程被打断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些小插曲也许正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

(三)支持是彼此合作、共享的技巧

每个孩子最终都要长大成人,通过音乐这一载体,他们可以与他人合作一起歌唱、表演,相互聆听、协作。师生、生生之间彼此支持,不仅能让自己表现得更好,也能让对方达到最好的表演状态。如果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可以更好地明白合作的力量。

教学片段3 《大家来劳动》

笔者发给每位学生一双筷子,第一遍要求学生在强拍上对拍手中的两根筷子,在弱拍上右手筷子敲击右边同学左手上的一根筷子,并提醒速度不要加快。第二遍按乐句来改变敲击的方位,第一乐句弱拍位敲击右边同学的筷子,第二乐句弱拍位敲击左边同学的筷子,依此类推。一年级的学生从开始手忙脚乱地顾此失彼、彼此抱怨,到控制好两手筷子高低、左右合适的位子,手眼耳并用,渐渐学会了相互配合,最后应和着歌声的美妙音响,筷子发出了整齐划一的节拍声。

这种互相合作的意识不但能够作用于音乐表演,也教会他们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这种收获超越了音乐本身。

二、积淀经验,共创审美享受的活动经历

人的发展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互动的生长过程,这个过程极富动态。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音乐经验才能得到最大的情感满足和审美享受;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积累动态生成的应对经验,才能凭借经验展开有效教学,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一)帮助学生建立感知音乐元素的经验

教学中将音乐的音响转化为可视的形式,如将音乐中的旋律、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元素以视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感知音乐元素的经验。

教学片段4 《土豆》

上课伊始,首先笔者边念儿歌《土豆》,边配上拳头、竖手掌、平手掌三个手势,来分别表示土豆、土豆丝、土豆片。再念,遇到这三个词,依次收声以表示“吃掉”其一,借用动作的停顿、声音突然的消失来感知休止符。接着在充分体验歌曲的节拍与音乐情绪之后,让学生静静地聆听全曲,捕捉音乐中突然休止的瞬间,正是有了之前可视的停顿经验,才有顺利感知音乐休止的体验。

当学生对某一个音乐元素有较深刻的体验时,即可在此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对新元素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音乐敏锐的感知力。

(二)训练学生建立音乐活动跟随意识和情绪认知经验

美国音乐教育家阿尔特巴赫认为,听音乐的理想形式应当是从纯情绪的体验,经过理解和懂得走向领悟。也就是说,音乐教学的成果是建立在生理反应上的文化反应,是在有效教学中学有所得。

教学片段5 《小蚂蚁搬米粒》

初听元旦表演歌曲时,笔者并没有过多讲述歌曲的内容,几遍律动后,笔者静悄悄地离座踏步走向律动中的学生,竖起的“蚂蚁触角”(双手)与一只“小蚂蚁”的“触角”合着音乐反复碰触,一个乐句后接着用眼睛示意该学生跟在笔者身后,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去邀请更多的“小蚂蚁”加入队伍中。整个游戏过程中没有一句言语,没有一次停顿,学生全情投入,配合默契,这归功于他们的跟随意识与情绪认知经验的运用。音乐游戏中,学生目睹着“小蚂蚁”队伍的不断壮大,由此对歌曲中一只蚂蚁叫来了一群蚂蚁搬米粒有了深刻的理解。

音乐教育并不局限于音乐本身,它还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与素质的形成,在音乐活动中积极的跟随意识和情绪认知经验,有利于发展其未来进入社会的核心能力。

(三)教师积累并善用个人组织活动的经验

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积累组织游戏的经验,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运用经验。如根据经验估计几遍律动后学生才能站好队形,以便对这个班级做纵向的比较;凭借经验决定学生哪段声势活动后进入下一项活动;又或者是发现教学预设的不足,调动经验发挥教学艺术。

教学片段6 《小青蛙找家》

在体验歌曲节拍的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以手、脚并用的方式表现节拍。当手、脚的动作依次出现时,学生表现得很从容;当手脚动作穿插出现时,教室里便响起噼里啪啦的声音,显然声势动作过难导致了预设的失败。这时,笔者当即改为让学生尝试在强拍上双手掌竖对着空气拍一次,在弱拍上双手拍腿。学生似乎对第一个动作很愕然,笔者笑而不语,在学生整体感知音乐后,笔者合着音乐按座位顺序与学生对拍四拍,当笔者的手掌与学生对拍时,学生们都会意了。同时,笔者凭借经验马上请出两位反应较快的学生作为两个队伍的“排头”,由他们依次与其他同学对拍。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音乐本身,更学会了用音乐与人交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与状态,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自主体验,发展自然、真实的音乐感受力

生态化音乐课堂的核心是实现学生对自主情感的体验,是自我与音乐世界浑然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而不是将教师的情感体验简单地转述给学生,甚至替代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活动中,当学生有自己唱、听、动、创、合作等自然、真实的自主情感体验时,才能丰富和增强感性的音乐经验。

(一)提供自主体验的空间和氛围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音乐天然的连接,保护学生的音乐感觉,首先要做的便是提供自主体验的空间与氛围,让他们的情绪自然地流淌。

教学片段7 《云》

上课伊始,首先学生随着熟悉的《小雨沙沙》摇头晃脑、稳稳地踏步前行。接着响起歌曲《云》,教师提示:音乐变了,你们可以怎么走?有的学生顿了顿,放慢脚步试着合上音乐的拍子,有的学生身体自然地摆动起来,有的则弓着背小心地迈开步子……没有哪个学生会继续昂首挺胸地走着。正是在宽容、自由的氛围中,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随音乐表达自己。

没有过多的限制,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才能自主感受。当他们用身体完全把音乐的感觉自由地表现出来时,生命的舞蹈就呈现出来了。

(二)提供持续的动态交流机会

音乐的教学过程不是单一地教授知识与技能,其过程应该是充满音乐性、审美性的。

教学片段8 “初学竖笛”

学生初学竖笛,在了解竖笛是通过吹气发声后,教师不做任何指导请学生自由吹奏,体会吹气发声。此刻,教室里尖锐的笛声四起,稍后学生纷纷表示这笛声不悦耳、不舒服。笔者即刻以“怎么样算是轻轻地吹呢?”这一问题答复他们,启发他们用白纸作道具自由吹气,通过视觉“看到”气息的大与小。接着,再问:“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感受到我们吹气的大小呢?”有学生提出对手心哈气,感受暖暖的气息,还有天真的学生会用对同桌脸庞吹气的方式感受气息的大小。经过自由体验后,再拿起竖笛吹奏,笛声明显轻柔了。

此时,如果过多地考虑动作、姿势的标准,学生便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音响、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去了。

四、无声交流,高度关注学生的反应与状态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行为,在积极的双向互动中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音乐学科特色的方式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真正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

(一)无声胜有声,更多的参与

音乐开始之际,即语言结束之时。课堂上,教师应减少口头语言,依据音乐的情感特质,将音乐的基本元素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与学生们进行情感沟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其好奇心。很多时候,上课伊始会听到教师提问:“你们从音乐中听(感受)到了什么?”“音乐表现了什么?”“旋律(节奏)是怎样变化的?”“乐曲的速度(力度)有怎样的变化?”如果教师一味地用语言解释音乐,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音乐学习的方法、过程与其他科目并无二致,就会逐渐失去对音乐的热爱。在活动中,如果学生无法迅速反应时,教师无须用语言说教,只需要不断重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视、听觉进行学习。

教学片段9 《大家来劳动》

在律动中,笔者用肢体和表情帮助学生调整走步的频率和步子的大小,以手指放在嘴上示意不要出声,用眼神示意学生跟着加入,同时用手势和表情示意学生小声地跟着念歌词。表演一遍后,即可用手势结束,左手给两小节的暗示后,夸张地张大嘴巴无声演唱,以吸引学生注意教师的口型,并示意其模仿。

在这“纯粹”的音乐环境中,倾听让音乐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心灵,学生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是坐着有意无意地聆听,而是形成了关注教师的神情举止、教学指令的行为习惯,激发了他们自身对音乐情感的观察力、敏感度。

(二)手语胜说教,更多的关注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手有时比嘴还会说话。在有声的音乐中施展手语进行无声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会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比如,当学生一味地喊唱时,笔者就用手捂住耳朵,做恐怖状;当歌声优美时,笔者就直挺挺地伸出大拇指。此外,起唱、终止、队形活动等音乐指令均可以用手语提示,以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直接将音乐展示给学生。

教学片段10 《国旗国旗真美丽》

有学生在音乐游戏中恣意玩耍,毫不关注音乐。笔者见状,轻轻走到他身旁,不言不语两手做暂停的动作,示意“违规者”回到座位。此时,被“叫停”的学生一般会因为孤身一人、不动不唱而感到难受,接下来他往往会做个文明的小观众。而时时关注他的笔者会适时伸出邀请之手,请其再次加入音乐活动中。这样的行为引导在无言中进行,师生配合默契,降低了斥责的伤害,避免了无效的组织,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还是活动要求,运用暗示的方法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个别“掉队者”在活动中无声地改变行为,这既照顾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又避免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来说教。

五、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追求

音乐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对其学习状态、效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生态化课堂呼唤“以人为本”的多元化评价,秉承发展性评价模式,让学生保持自我成长与享受。

(一)评价内容指向具体

在现实课堂中,评价的低效甚至是无效依然存在,“你真棒”“你真不错”等空泛的“满堂赞”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点,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积极的鼓励或者善意的纠正,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学片段11

“你的腿抬得很高,合着音乐走起路来真神气!”

“听到小朋友的歌声很美妙,你能马上伸出大拇指,真是一个有修养的音乐小精灵!”

“刚才他的小手没跟上音乐,可是他能马上用眼睛观察对面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动作,真的很会学习!”

夸赞时描述出具体行为,不仅让被夸的学生巩固了这一行为,更是使其他学生清楚该怎样效仿。

(二)评价目的指向发展

生态化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一定要多维度、主体化的呈现,重在激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学生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如节奏、音准是否准确,旋律是否流畅等,从而忽略学生表现音乐时内在的情感流露。或许学生的演奏略显笨拙,演唱稍显羞涩,然而那深藏心底的对音乐的喜爱与被肯定的渴望会流于双眸。笔者相信,教师建设性的反馈一定会是学生们保持自我成长的源动力。

(三)评价对象指向多元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多种智能,且每个人的各种智能发展程度都有所不同。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因此评价标准应由“一元”转向“多元”,应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为主,有效地提升其学习音乐的信心,成为渗透于人心灵的情感教育。

教学片段12 “拓展空间”

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喜欢自由活动,笔者稍做提醒就会十分沮丧,弯腰趴倒不肯起身。但是在拓展空间的音乐游戏中,笔者意外发现该同学的空间感最好,在既定音乐响起时,他总是会往教室的大空间行进,而且非常乐意用音乐的方式“结交新伙伴”。游戏结束,笔者立刻肯定了他的空间感与热情,自此那个时不时闹小情绪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得越来越专注与积极。

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增强其自我评价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自我反馈、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从教学大纲走进新课标,从过去以培养音乐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转变为追求以音乐为根、以学生为本,把握学科本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焕发出生命活力的音乐课堂。教育是漫长的艺术,需要教师日复一日地善待与用心,对生命发展关注的课堂超越了对知识、能力关注的课堂,但超越不是抛弃,而是发展。希望生态化音乐课堂的研究,能使师生的生命在灵动的音乐教学中共同生长!

猜你喜欢

生态化笔者情感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老师,别走……
情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