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大哥们”坐不住了说起
2019-01-28吕淼
□吕淼
近日,萧山在《浙江日报》刊发了两篇报道。一篇题名《“老大哥”坐不住了》,自剖对传统产业依赖过重、县域印记明显、创新发展活力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品质不高、干部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另一篇题名《不能辜负这个时代》,希冀从发力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提升城市能级、整治生态环境、全力筹备亚运等方面把握时代机遇再出发。随即诸暨也发了篇自剖文,看来“老大哥们”都坐不住了。
“老大哥们”坐不住了,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的原因。首先,传统产业和城市形态可能经历重新洗牌。近年来,互联网应用在中国城乡迅速普及,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互联网金融等业态的出现,不仅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形态。一方面,网络经济会打破传统商品交易模式,催生大批与之相关的新兴产业,推动城市产业结构更新调整,极大丰富城市功能和内涵;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也会促使空间距离在约束城市发展的诸多门槛中沦为次要因素,弱化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推动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化发展,最终可能导致大都市圈周边的产业集群以及部分中小城市的超级商业区不再成为必要而走向裂解。
其次,跨区域梯度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中。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尽管有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但我国区域经济的总体特点是东重西轻、非均衡发展。近年来,国家依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宏伟战略,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谋划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浙江而言,区域发展格局已经由“沿海一竖”转变为“π”型结构,对于义乌、嘉善、松阳等县域发展有着重要利好,有望构筑新的战略增长极。
最后,“老大哥们”过于保守稳健的心态导致错失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以家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三个因素导致浙江的民营企业家们面对新事物、新机遇不敏感:内部要素紧缺、外部环境骤变、知识结构缺陷,从家族企业向经理人制度过渡仿佛一直在路上,产业结构转型往往相对漫长和艰难。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老大哥失势”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只要把握好机遇,未来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萧山未来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对标余杭,萧山是萧山,余杭是余杭。2008年,萧山的GDP是余杭的1.9倍;2018年,余杭的GDP是萧山的1.1倍。余杭的十年,是阿里的十年。目前互联网产业还是余杭的支柱产业,但这种经济比较单一,红利期究竟还有多久谁也不能准确定义。反观萧山,除了老工业基础,还具有时空轴上的黄金时代机遇。用《浙江日报》的话说,“时间上,2022年之前的亚运筹备期和后亚运时代,萧山城区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必将大为提升;空间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浙江省打造‘大湾区’、杭州‘拥江发展’、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为萧山带来重大战略叠加的机遇”。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浙江经济40余载的发展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长期来看更是浙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县域向城市经济发展是个长期过程,也是项综合复杂的工程,要保持长期持续增长,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目前来看,县域经济转型或有三大主要支撑,一是技术创新供给,即从劳动力、资本的扩张转到依靠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上来;二是结构改善供给,即从产品的低端重复建设转到高附加值、个性定制化上来;三是制度优化供给,即从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体制转到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体制上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