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之策略
——基于留学生问卷的分析

2019-01-28周谷平倪好

浙江经济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心援助留学生

□周谷平 倪好

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征程,需要促进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民心相通:加强“一带一路”各类人才培养、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的相识相融、优化中国的对外援助体系、强化中国“走出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履行、发挥教育外交的作用

“一带一路”建设起始阶段的核心是互联互通,主要内容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相通则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是其他“四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可见,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真正长久和起作用的还是民相亲心相通。

以民为本是贯穿民心相通的主线。要让沿线各国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更要让他们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最根本最直接受益者与共享者。民情民意是实现民心相通的前提和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各异,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只有深入了解沿线各国民众的具体诉求,准确把握各国的民情民意,才能做到互惠互利,共谋发展。六年来,通过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很多国家人民的支持与参与,我国与沿线国家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民间沟通等方式,积极推进双方民心民意的沟通,理解互信不断深化,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但也仍然存在不少堵点,需要进一步加强民心相通建设。

调研基本情况

笔者围绕“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在华留学生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为线上线下相结合,有效回收问卷共计259份,调研对象主要来自浙江大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

从来源国看,调研对象主要来自东南亚、非洲、南亚、中亚、东北亚等地区,如东帝汶、埃塞俄比亚、韩国、乌兹别克斯坦、加纳等。调研对象的年龄分布集中于20岁至24岁之间(61.39%)和20 岁以下(22.39%)。专业以经济学、工程学和中国语言学为主,大部分人表示其身边重要他人(家人或者朋友)对“一带一路”比较了解或者非常了解,其中表示“非常熟悉,阅读过相关材料或关注过本国在这方面的参与”的学生占25.1%,表示“比较熟悉,关注过有关材料或者媒体报道”的学生占17.67%。

调查问卷共计30题,主要包括人口学信息、“一带一路”在不同国家的发展需求、中资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育与人才发展问题等内容。

调研结果分析

在华留学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会为其国家带来诸多便利影响,如增加就业机会(56.76%)、增加职业技能培训机会(35.52%)、基础设施改进(35.52%)、公共卫生条件改善(27.8%)、医疗条件改善(25.48%)、加强贸易(20.85%),以及扶贫开发(14.67%)、提高抗灾能力(6.56%)、加强非政府间交流(7.72%)等。

留学生认为,其所在国家目前面临的迫切民生需求包括教育、就业、职业培训、改善公共卫生、减少贫困、改善医疗条件等。从满意度来看,留学生对中国在其国家展开的民生工程评价不一,相对而言教育培训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医疗保障领域和促进就业方面满意度较高,认为在脱贫、文化、救灾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绝大部分留学生认为,中国在其所在国的投资有助于缓解当地就业问题(74.14%),也有部分留学生对这一问题保持中立,近两成的留学生表示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有约5%的被调查者表示中国的投资没有对当地就业问题产生帮助或者甚至产生了负面效应。

中资企业是否有利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环境建设?近2/3的留学生认为中资企业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近四成的留学生认为中资企业改善了当地饮水条件,55.6%的留学生认为中资企业的进入有利于改善当地电力通信条件,44.79%的留学生认为中资企业关注到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38.22%的人认为中资企业的活动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中资企业是否在留学生所在国家进行慈善活动?52.12%的留学生认为有向当地弱势群体捐赠,44.4%的留学生认为有在重大灾害或者公共事件上进行捐款,49.42%的留学生认为有在当地社区参与公共福利活动。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近七成的留学生认为前往发达国家留学是最为有效的方式,72.2%的留学生认为来中国留学是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有51.74%的人认为还是留在自己国家最好。目前中国教育吸引了大量留学生,就专业领域而言,经济(45.56%)、工程(43.63%)、中文(39%)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最大,其次是管理、文化、农业等专业领域。

对策分析

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征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中国与其它国家的民心相通。

加强“一带一路”各类人才培养。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一带一路”愿景与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和保障。目前,教育与培训机构尤其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在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更新观念、完善制度、优化办学、创新实践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注重以下人才的培养:一是从民生项目的角度培养“就业者”,即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当地员工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培养民生项目发展所急需的各类专门技术人员;二是从人文交流的角度培养“合作者”,即通过来华留学、合作办学等形式,加深对沿线各国社会和文化的互相认知与体验;三是从民心交融的角度培养“领导者”,即通过高端培训、研修与教育项目等形式,培养和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领域未来相知相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

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的相识相融。文化是民心相通的内在根基,尤其是与三产融合的民心文化,更是古丝路畅通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牢固纽带和文化基石,是文明交融的强大助推器。推进民心文化有助于唤起相互交往的美好回忆、促进各国人民共振共鸣。特殊文化记忆的发掘与提炼、优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共享、高端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与创新等,都是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路径。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落地实施中,需要认真分类梳理,深入挖掘带有各种情感记忆的文化元素,积极打造沿线各国共同参与的文化民心系统工程,保障“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永续畅通。

优化中国的对外援助体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对外援助计划,但必要的援助工作是实现民相亲、心相通的重要政策工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对外援助规模不断扩大,并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先导作用。目前,我国尚存在援外项目民生关切度不够、制度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协调等问题。随着“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全面推进,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援助合作,搭建更多对外援助合作平台,开辟更多援助合作渠道,形成更加有效的援助平台体系。围绕沿线各国民众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诉求,以民生为重点优化援助项目结构,形成贴近民生基本需求的援助项目体系。更好应对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诉求,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凝聚力与包容性,促进援助民生社会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强化中国“走出去”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履行。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最直接参与者和排头兵。当前,中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对当地政局把握不足、对东道国风俗文化了解不充分、与当地社区融入不够、对资源和环境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极易引发纠纷和冲突,严重的可能导致工程项目的长期停滞。因此,要增强“走出去”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要使“走出去”的企业更好地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为当地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平的升迁机会、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通过电力、饮水、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援助,使“走出去”的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要使“走出去”的企业合理开发、集约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发挥教育外交的作用。在实现民心相通方面,教育外交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长远性等特殊作用。教育外交以合作办学、接收或派遣留学生、共同研发、访学以及其它教育交流培训等活动为手段;以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科学研究及学术、文化交流等为内容,目的是通过知识创造、传播,学术、思想和文化的平等交流获得相互认同或理解,具有“真”和“善”的特殊品质。开展教育外交,需要用心聆听他国人民的声音和他国讲述的教育故事,用心思考他国对中国教育的各种评价或舆论,在尊重他人、虚心听取他国友好建议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积极探求人类的共同未来,努力实现双方的价值沟通,通过教育交流与合作,广泛传播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对世界人民的友好情感、为世界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以及为全球治理作贡献的力量和智慧,给世界人民一个完整、现代、丰富、多元的中国形象。大力挖掘、弘扬具有原创性和说服力的中国教育思想,及时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所取得的不俗成就,尤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办教育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将其凝练成系统全面的教育思想以及简洁有力的教育信条,实现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对话。

猜你喜欢

民心援助留学生
党心民心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迈腾DSG伤透民心——一汽-大众迈腾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
第十届创富会员援助大行动第1批受援助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