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发负面事件报道中注重人文关怀
2019-01-28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时代不断进步,电视、网络、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传播方式和客户端“飞入寻常百姓家”。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信息传播可谓争分夺秒。人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海量信息,社会意识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各种暴力犯罪、恐怖袭击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作为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传播者,新闻媒体如何真实、客观、及时地报道突发事件,给社会受众传递正确的信息,成了不少媒体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
众所周知,突发事件特别是负面新闻一般具有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往往在短时间内成为受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了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各家媒体也都不遗余力地报道新闻事件,在新闻大战中争抢独家新闻,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与此同时,各家媒体在争抢新闻时,有些媒体不经核实,直接将各种小道消息、血腥场面、灾难现场原封不动地予以报道,容易引起受众不适和社会恐慌。更有甚者,有些媒体把不该公开的犯罪细节也公布出来,极易对社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新闻媒体如何在抢抓新闻时效性的同时,既能真实、客观、及时地报道新闻事件,又不至于引发对受众的“二次伤害”,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增加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已有20多年,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媒体要在突发负面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坚持“最小伤害”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许多媒体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精神,在负面报道中坚持“最小伤害”原则,增加人文关怀。
早在1996年,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修订的《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提出“最小伤害”原则。所谓“最小伤害”原则,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同情那些因新闻报道可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特别是儿童及没有接受采访经验的人;采访和使用那些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时,新闻从业人员要格外谨慎小心;要明白采访报道可能伤害他人或使其不安。
突发负面新闻报道是指具有新闻价值的消极的事实所释放出的信息,往往会对社会受众产生不适,引起同情、悲伤、烦躁,甚至担心、害怕、恐惧、反抗等心理。此时,在突发负面新闻报道中增加人文关怀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而有些媒体为了博取读者眼球,一味地编发一些暴力、凶杀、色情犯罪等方面的稿件,往往会对社会、受众产生不良的宣传效果,毒害着未成年人的心灵。特别是媒体一味地报道某些社会负面信息,比如贪污腐败、打砸抢烧、跳楼讨薪等恶性事件,短时间内往往让受众感到不适,对社会失去信心。媒体从业人员选稿要像厨师做菜那样,既要有味道辛辣的菜,也要有酸甜可口的菜,这样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新闻变得丰富多彩,内容的可读性自然也就增强了。
媒体从业人员如何在负面新闻报道中坚持“最小伤害”原则?这就要求采访、写稿、编辑的过程中,首先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心理,要对稿件有所取舍,不要让过多的文字、镜头充斥着各种血腥场面、阴暗心理等。即使是有负面的、容易引发社会恐慌的新闻,在稿件编排上要适当增加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尤其是负面报道更应时时发扬人文精神,处处体现人性关怀。《苍梧晚报》专门开设的《看晚报长知识》栏目,在编发车祸、食品安全等稿件时,链接乘客遭遇车祸如何逃生、司机如何提高驾驶水平、高速公路如何安全驾驶等方面的内容;针对市场上的假劣食品,采访专家教市民如何正确选择货真价实的食品,让读者看新闻报道的同时,也收获知识和启迪,避免引发社会恐慌;编发刑事案件的稿件时,避免出现一些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的细节,以及案发现场过于详细的血腥描写,重点编发犯罪分子悔改心理、即将面临的法律惩罚等内容,请办案专家进行正面引导,让青少年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发挥舆论的引导功能
与一般的新闻事件相比,突发负面新闻具有破坏、瓦解、腐蚀和煽情等负面功能。它特有的反常性、冲突性和破坏性,使其在传播的过程中,极易对社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极易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当然,突发负面报道也有认识、激励、警戒、平衡等积极功能。新闻从业人员要辩证地看突发负面新闻报道的作用,准确把握好这把“双刃剑”,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让受众在准确地获取所需要信息的同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再走弯路、重蹈覆辙。
当然,突发负面新闻报道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媒体能否通过突发负面新闻的报道,对社会和受众起到消除危机影响、稳定人心作用。媒体在编发负面报道时,需要适当增加人文关怀精神,让受众及时、全面、准确地得到信息的同时,也能从事故教训中获得启迪,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尽量不要过多地编发涉及暴力、色情、隐私、凶杀等方面稿件。
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新闻媒体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媒体要准确把握市场定位,根据不同的栏目定位选稿。如果遇到重大突发性事件,媒体在抢抓新闻时效性的同时,要保证客观、准确地报道。在突发事件图片的选择上,要审慎严谨,避免过多地渲染血腥、暴力、凶杀等悲惨现场的照片,要尽量照顾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群体受众的感受。
此外,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采写、编发突发负面新闻时,要注重积极发挥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多层次、多角度、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要对稿件进行合理分割、合理编排,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加新闻报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和法制的健全,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而人文关怀精神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在各种报道之中。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上曾有少数媒体为迎合市场放弃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是片面地迎合部分受众需要,不能准确把握报道时机、人文关怀视角和媒体立场,从而误导了受众,产生了极其消极的负面影响,也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针对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精神缺失的现象,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加新闻报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
媒体在编发突发负面新闻时,如何增加人情味与亲和力?这需要记者多关注灾难中人物的命运,宣扬救援中体现出来的顽强自救、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等人性闪光的地方。新闻报道中增加人文关怀视角,这是增强报道亲和力与感染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比如,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要多关注受灾群众的疾苦,避免渲染灾民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伤,要大力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报道灾民顽强自救、重建家园的感人事迹,而这正是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增加人文关怀视角的体现。
新闻从业人员在题材的选取和表达上,要体现一种全新的平民视角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用最大的兼容性考虑大多数读者的需求。比如,在抢救落水儿童的灾难现场,当记者需要在获取新闻资料与拯救他人之间进行选择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救人,生命至上,然后才能继续考虑如何进行采访报道,尽可能做到二者兼顾。在后续报道、追踪报道中,可以换一个角度报道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遇到此类突发事件如何安全自救、逃生的技巧等,让受众看完新闻报道后能从中获得启迪,避免悲剧再次上演。
媒体在编发突发负面新闻时要尽量做到由物到人、由事到人、从无情到有情,写出新闻事实中人的活动、人的感受。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灾难式的新闻事件时,更要注重增加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
总之,新闻报道不仅要及时传递给受众真实、客观、准确的信息,还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人。作为新闻报道所特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它必将得到受众更多的支持、理解和包容,更是当前新闻媒体所肩负的社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