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培训助推改革管理
2019-01-28张学才
● 张学才
近年来,江苏机构编制系统着眼于改革和管理工作需要,围绕影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开展研究培训工作。年初,围绕改革和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和方向;在此基础上,集中省市县编办的力量攻坚,着力破解改革和管理中的矛盾和难题。通过省市县的共同研究和探索试点,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借助培训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推动改革和管理的研究成果在面上推广。已形成了“问题导向,提出研究课题和方向;集中攻关,破解改革难点和堵点;培训推广,让改革和管理‘盆景’成‘风景’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研究培训工作与改革管理工作互为促进。
一、针对审批“痛”在哪,研究打造“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18字”秘诀
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江苏省先后提出“517”改革、“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3550”改革等改革举措。在组织研究培训工作中,注重分析改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痛点”“堵点”,针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行政审批过程中的“一长四多”(审批周期长、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提交材料多)等问题,相继开展了“问诊于企”“问需于企”“问政于企”“大走访、大落实”系列走访调研活动,提出在全省构建“不见面审批”办事模式,要求各级编办紧扣“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18个字和“3550”目标,探索打造阳光便民高效的审批新模式。按照这一要求,各地开展试点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江苏特色的改革经验。如,镇江“e办事”,常州“五联合一简化”,南通、盱眙行政审批局“集中批”,苏州工业园区“网上电子踏勘”,盐城“三书合一”,徐州“区域评估”,淮安、泰州“电子审图”,南京江宁区、扬州高邮市、泰州高港区“代办制”等经验做法。2017年6月,江苏省委编办会同省委组织部联合举办全省第140期领导干部放管服改革专题研究班,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方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2018年以来,江苏省重点推广南通市“一领域一队伍”,淮安市全程“数字化审图”,南京江宁区“一窗通办” ,苏州吴江区“大数据助推审批便利化”、无锡江阴市“四个一”,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链条审批”等试点经验。2018年8月,在南京江北新区召开全省相对集中许可权改革试点现场培训推进会,推广江北新区行政审批局优化构建扁平化、一体化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体系,打造“一站式”综合审批服务平台等经验做法。发布《“不见面审批”标准化指引(征求意见稿)》,研究制定省市县不同层级不见面审批(服务)标准;2018年11月,在苏州相城区、吴江区召开全省“不见面审批”标准化试点培训会,全面推进“不见面审批”标准化建设,让企业和群众享受“套餐”式服务,审批像“网购”一样方便。
二、破解城市怎么管,探索推广综合行政执法改革“6 个一"
针对执法中普遍存在多头执法、多层执法、执法扰民和基层执法力量不足等问题,2015年,江苏省以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十个领域为重点,采取部门内综合执法、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区域综合执法三种方式推进综合执法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全省各层级执法权力事项基准库,完善“一单两库一平台”随机抽查机制。江苏省先后在如皋市、昆山市、常州市、泰兴市、徐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市、江阴市、吴江区等地召开现场培训会,指导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如,2017年在南通市召开全省县级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现场培训会,省市县三级机构编制、工商、质监、食药监、市场监管部门分管领导共300余人参加,现场观摩学习南通市有关做法;在张家港市召开全省乡镇(街道)安监机构编制建设现场会,推广安监机构建设、综合行政执法等经验。
2018年6月,江苏省印发《关于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构建以“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基层政府治理架构为目标,以权责清单为边界,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抓手,以大数据为支撑,以综合行政执法为手段,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制度链为保障,建立健全权责统一、权威高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通过改革试点,初步实现了“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套清单管权责、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个中心管检测、一套机制管检查”。2018年8月,在广泛吸纳基层改革经验基础上,江苏省委编办进一步明确13个县(市、区),结合推进市县党政机构改革,深入开展县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
三、探索改革向何处去,研究形成基层治理集成改革“1+4”新模式
近年来,针对基层存在“小马拉大车”“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九龙治水”等问题,江苏省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经济发达镇、县域集成等改革,大力推进“网格+网络”,在苏州工业园区、徐霞客镇、江阴市等地进行试点探索,研究建立5张清单和构建“前台+后台”运行机制,同时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集中高效审批—分类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简约便民阳光高效的基层治理架构,概括起来,就是在乡镇和开发区建立“1+4”治理模式:“1”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4”是便民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乡村治理一网格、综合指挥一中心;在县域就是在乡镇“1+4”的基础上,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综合行政执法,组建5-7支队伍。
2017年10月,江苏省委编办会同省商务厅、省科技厅在镇江市召开全省开发区放管服集成改革现场会,培训推广镇江新区“全链审批”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中心管指挥、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个网格管治理“5个一”基层治理基础架构和基本配置。2018年11月,江苏省委编办在无锡江阴市、苏州吴江区召开全省放管服集成改革经验交流现场会,推广“不见面审批”标准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区级设置1个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设立6支队伍,乡镇8个板块共设置8个综合行政执法局)、大数据集成等改革做法。在此基础上,探索在全省800多个乡镇复制推广“1+4”治理模式,推进“网格化+网络化”,使之成为普遍性的制度安排。
四、围绕编制资源怎么配,创新管理方式,实现党的执政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的一项基础业务。从实践来看,当前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不是总量不足,而是结构不合理,根本原因是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动态调整机构编制的机制未能真正建立。
在严控总量的基础上,江苏省开展了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的专题研究。2017年,联合省教育厅对教育用编情况进行深度调研,形成了教职工编制有关情况调查报告,总结了“地区间不平衡、学段间不平衡、城乡间不平衡”等方面的问题。2018年3月,研究出台了《关于事业编制挖潜创新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17条措施,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基层一线用编需求,主要做法是:建立“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领域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在用好存量的基础上,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在公立医院推行医联体或医疗保健集团等多种形式的深度整合,推进医联体(集团)内人员编制或人员控制数统筹使用、人员统一招聘流动;在公立医院、科研院所、技师技工学校、公办幼儿园、公证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推行人员编制备案管理;改革高校编制管理制度,将编制管理转为人员总量管理,腾出事业编制投放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行业体制改革,整合资源、从紧核编,对设立满两年未实际开展工作的事业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予以撤销,收回编制,用于保障重点领域用编需求。
近年来,江苏省委编办坚持研究培训工作与改革管理工作同频共振,打造了较多具有江苏特色的品牌,既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和管理工作,又有效推进了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