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的社科期刊发展策略探究

2019-01-28武晓耕胡小洋占莉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科科技期刊一流

■武晓耕 胡小洋 占莉娟 何 婧

1) 西北工业大学期刊编辑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 710072 2)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430062 3)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430072 4)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6号 430065 5)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建设北路二段4号 610054

2018年11月14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此次会议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期刊界打了一剂强心针,如何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也成为期刊界的研究重点。但是,通过对该主题的文献分析发现,关注该话题的研究者大多是科技期刊或医学期刊从业者[1-5],还有少数是从事新闻传播学科相关领域研究的教师。而社会科学期刊(以下简称“社科期刊”)从业者对“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关注相对不足[6]。当然,这与“科技期刊”的提法有一定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与中国社科期刊没有关系。

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都是我国学术期刊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范式,但两者同属学术出版范畴,有着共同的出版规律和出版模式。微信公众号“学会服务365”曾刊发文章《上了中央深改委会议,科技期刊的春天到来啦》,文中认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应该是“学科影响力指标位居世界综合或学科领域定量统计前5%的期刊”。虽然这个标准并非国家政策,但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该标准不仅是科技期刊的奋斗目标,也会对社科期刊产生深刻的影响。社科期刊是否也要成为“世界一流”?“世界一流”社科期刊的标准如何设定?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社科期刊从业者认真思考。

如果社科期刊不能密切关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动态与发展,很可能会错失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我国社科期刊整体发展或将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以社科期刊为研究对象,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分析社科期刊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社科期刊国际化发展策略,帮助社科期刊在学术国际化的潮流中凸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1 改进社科期刊评价体系,推动社科类英文期刊发展

采用国际通用语言是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不可回避的重要路径。提升英文期刊的影响力,是社科期刊走向国际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中国社科类英文期刊的整体国际影响力远低于科技类英文期刊,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我国社科类英文期刊被排斥在国内核心评价体系之外是其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等国际顶级数据库收录必然会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内的自然科学期刊数据库,例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和《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均涵盖了我国优秀的自然科学类英文期刊。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却未将我国的社科类英文期刊收入其中。在社会科学领域,国内数据库的认可度相对更大,如果其能增加对国内顶尖的社科类英文期刊的遴选和收录,肯定会推动国内社科类英文期刊的发展。

国内自然科学领域的数据库在指标遴选、评价方式等方面已经与国际数据库趋于一致。一些致力于加入SCI的英文期刊也都将进入CSCD等国内数据库视作期刊发展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因此,评价指标的对接也有助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当然,由于学科的特点,社科期刊与国际数据库的对接难度比自然科学期刊更大;在操作过程中肯定还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国内的期刊评价体系都不应该将我国优秀的社科类英文期刊拒之门外。

2 寻找文理交叉领域,主动寻求国家政策支持

社科期刊的学科情况相对于科技期刊更为复杂,不同学科期刊的目标和定位需要区别对待。一部分社科期刊只要做好内容输出即可,因此,对外传播中国思想、讲好中国故事、表述中国话语、展示中国形象,让世界从更细微的角度了解中国是这些期刊的使命;另一部分社科期刊则需要与国际学术界进行更充分的学术交融,力争成为中国与国外学术研究的桥梁和纽带,这一部分社科期刊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它们要想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要大力提升国际化办刊水平,向科技期刊学习,做好内容,用好技术,将自己和中国学术一起推向国际学术界。

社科期刊与科技期刊并非南北两极、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关系,这在体育学领域就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实例。上海体育学院创办的《运动与健康科学》(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于2012年5月创刊,2014年1月就同时被SCI和SSCI收录,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第一本“双S”期刊。按照传统观念,“体育学”一般会被认为是社科类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的学科范畴中也包含了“体育学”这一学科。但是,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编辑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地带发掘了新的学科交叉点,并创办了新刊。值得注意的是,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还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B类项目。可见,在国家资助层面,所谓的“科技期刊”并未将社科期刊排斥在外,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向,就能“搭上”科技期刊发展的快车道。除体育学外,环境科学(人文地理)、管理学、经济学(旅游科学)、心理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等学科都有可能形成文理学科交叉点,进而“汇入”我国科技期刊事业发展的大海中。

3 应用最新出版技术,提升期刊管理效率

近些年,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根据《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2018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SCI收录的中国期刊已达197种,覆盖了109个SCI学科;其中Q1区期刊50种,比2017年增加了13种。笔者认为,能够获得这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科技期刊大量运用国际上主流的期刊出版技术。即便是中文科技期刊,在投稿、初审、外审、复审、终审、排版等流程也基本与国外同行保持一致,期刊管理过程中所运用的工具和技术也基本与国际期刊同步。这些均为我国科技期刊与国外出版公司的后续合作奠定了基础。

国内绝大多数科技期刊都已采用在线采编系统处理稿件,这是期刊管理机制的重大提升。国外的知名期刊几乎都采用了在线采编系统,科睿唯安旗下的ScholarOne Manuscripts(SOM)系统在全球拥有4500多家期刊用户,Elsevier研发的在线采编系统Elsevier Editorial System(EES)也有超过1900多家科技期刊正在使用。可以说,在线采编系统的运用已经成为国际期刊的发展潮流[7]。国内期刊使用了采编系统之后,在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上与国外同行形成了对接。据笔者所知,我国的SCI收录期刊全部采用了网络采编系统。反观社科期刊,虽然也有很多期刊使用了采编系统,但仍有一定比例的编辑部在使用邮箱投稿,甚至纸质邮寄的方式收审稿件,其中不乏一些行业顶级期刊。这种投审稿方式表明了我国社科期刊在管理方式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几年,文献标识码——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DOI)在学术期刊领域的发展特别迅速,国内多数科技期刊已经开始使用DOI技术,但社科期刊对此技术的应用明显滞后。本研究对36所“双一流”高校主办/承办学报的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进行了统计分析。35种自然科学版学报(中国人民大学没有主办/承办自然科学版学报)中,有30种使用了DOI;在34种社会科学版学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没有主办/承办社会科学版学报)中,只有19种使用了DOI。所以,社科期刊在出版技术的应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开放科学二维标识码(Open Science Identity,OSID)是一种新兴的期刊出版技术,正在国内期刊界进行推广。目前在OSID的签约用户中,科技期刊约占90%,社科期刊仅占10%。由此可见,社科期刊对于新的出版技术和出版工具不是十分敏感,这对于社科期刊的未来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之下,科技期刊和社科期刊都应该关注最新的出版技术、出版工具和出版模式,并积极尝试,努力顺应国际期刊的发展潮流,提升期刊的工作效率和传播效果。

4 加强社科期刊编辑的对外交流,培养国际化办刊人才

社科期刊要想走出中国,走向国际,必然要有一批具备广阔国际视野、强硬专业能力和熟练国际语言(通行语言一般为英语)的办刊人才。他们在学习相关学科发展趋势的同时,还应关注国际最新的学术期刊发展动态,掌握新兴的学术出版模式和技术。加强编辑的对外交流,或直接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编辑,是创办世界一流社科期刊必备的人力保障,也是我国科技期刊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

以我国目前影响因子最高的科技期刊《细胞研究》(CellResearch)为例,该刊高度重视期刊编辑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从2006年至今,已陆续培养了11名专业编辑,其中包括2名美国留学归国的博士后。目前《细胞研究》科学编辑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全部为博士学历,具有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其中还有一位海外留学的博士后。”[8]强大的国际化办刊人才队伍,使得该刊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2005年,该刊的影响因子只有2.161,2006年和2007年的影响因子分别突破了3和4,2009年达到8.151,2019年更是一举跃升到17.848。

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国际化期刊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在改革不断深化的环境下,高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已初见端倪,“铁饭碗”将会越来越少,未来可能还会消失。如果社科期刊不能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就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在国家体制红利丧失殆尽之时,社科期刊又当如何?所以,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对于社科期刊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5 以“一流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认知水平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期刊界议论的热点,也为期刊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遗憾的是,社科期刊领域对此问题似乎并没有形成研究浪潮。笔者认为,社科期刊应该打破“科技期刊”与“社科期刊”的藩篱,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纳入研究视野。

首先,“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对于国家、相关部委、各地方以及编辑部都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必然需要大量从业者投入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其次,社科期刊编辑在学科背景上相对于科技期刊编辑具有一定优势。“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成功推进,必然需要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甚至历史学、哲学等多重视角的积极参与。而这恰恰是社科期刊编辑的优势。最后,参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研究,可以提升社科期刊编辑部在本单位的影响力。相对于科研、教学部门,科技期刊和社科期刊的编辑部大多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工作内容很难与单位核心工作相结合,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差距更大。此次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设想,则将“期刊建设”上升成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需求。社科期刊编辑如果能够积极参与研究,并将期刊建设与学校“双一流”建设或国际化建设等核心工作相结合,将有很大可能提升编辑部在其单位的地位,改善编辑部在其单位的发展环境。例如,2018年1月5日,上海大学期刊社举办的2017年度第二次主编联席会议中就专门探讨了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的关系,并将部分期刊纳入学校“一流学科三年建设规划”之中[9]。

6 结论

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社科期刊不应成为旁观者,应该积极参与进来,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过程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和定位,从国际的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社科期刊的未来发展方向。

国家在《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和水平”。其中的“融通各种资源”完全可以涵盖社科期刊的国际化发展。但在实践中,社科期刊领域缺乏“建设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社科学术名刊”的相关引导政策,社科期刊的办刊人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社科期刊的国际化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中的巨大作用。笔者建议社科期刊领域也能有类似于“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的资助政策,早日打响社科期刊国际化的第一枪。

猜你喜欢

社科科技期刊一流
社科成果展示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