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一体化理念推进嵊新协同发展

2019-01-28王美君

浙江经济 2019年7期
关键词:新昌嵊州两地

□王美君

春节走亲访友,短短几天时间都在嵊州、新昌两地跑。静下来一想,原来我那些土生土长的嵊州亲戚,已有近一半都是新昌人了。来回于嵊新之间,加之年前换了工作岗位,让我对嵊新协同发展多了一些观察和思考。

嵊州与新昌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文化交流向来频繁。就如我,到了新昌,感觉和回嵊州别无两样,听到的是一样的乡音,吃到的是一样的乡味,感受到的是一样的乡情。可能正是两地人民在骨子里的这种认同感,成为推动嵊州、新昌协同发展最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据了解,嵊新协同发展的构想早在“十一五”期间就提出来了,2016年嵊新区域协同发展更是上升为省级试点,成为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试验田。

区域协同,交通先行。在走亲戚的路上,路过了一大片工地,正是嵊新人民期盼已久的高铁站所在,杭绍台铁路和甬金铁路将在这里交汇,嵊新人民将共享一个高铁站,这个项目也被誉为嵊新协同发展的标杆项目。目前,嵊州、新昌基本实现了“半小时交通圈”。除了交通外,嵊新两地的城区也挨得更近了。近几年,嵊州下大力气朝南发展,新建了城南新区,又在高铁站附近规划了高铁新城,两个城区越来越近,基本上连成了一片。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也把嵊新两地视为一个基本单元,设立了统一的嵊新办事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实现了共建共享和统一运营。

可以说,嵊新协同发展有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同城效应初步显现。但是,从更深层次来看,两地的协同之路却面临丛丛障碍,特别是产业协同、资源要素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难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破解。比如,在产业方面,嵊新两地各有优势,新昌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大企业多、科技创新能力强、发展动力足,但缺乏用地空间;而嵊州土地空间资源相对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但好的产业项目相对缺少。两地的产业发展错位性和互补性较强,本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但事实上有效合作并不多,甚至在一些新兴产业的布局方面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在现行的考核机制、财税体制下,行政壁垒不能被有效打破。区域协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博弈过程,在当前GDP、财政收入等考核指挥棒下,产业资源仍然是最稀缺的资源,谁都希望好的企业、好的产业留在自己这方土地上,甚至千方百计阻止本地企业外流,让区域间竞争多于合作,而合作成为了零和博弈。

嵊新两地具有协同发展的天然基因与良好基础,同时也共同面临着高铁时代“虹吸效应”“廊道效应”带来的边缘化风险。两地只有更好地携起手来,共同创造经济发展新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那么,嵊新协同发展之路如何进一步走实走深?

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嵊州协同发展应以一体化理念来深化和拓展。一体化的核心要义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最终实现提高经济效率、增加人民福祉的目的。嵊新协同发展试点可进一步深化拓展为一体化发展试点,以打破行政壁垒、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为核心,开展土地管理、规划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等方面制度创新,加快实现规划共绘、交通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治、能源共保、资源共用、服务共享。现阶段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行探索:一是编制共同的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统筹考虑功能布局、土地利用等问题。二是统筹建设若干产业合作示范园,集两地产业之优势,以投资管理、财税分享等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共同实现产业链合作互补与优化布局。三是探索共同利用优势资源的机制,比如串联山水、越剧、佛教、温泉等特色资源,共同打响文化旅游品牌。四是共同塑造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中心位置,全面对接沪杭、联动义甬,以对接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产业项目等为重点,共同打造绍兴地区对外开放新门户。

猜你喜欢

新昌嵊州两地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浙江甬金高速嵊州服务区车辆管控云平台探析
打造隐喻、自恰、克制的视听空间 浙江嵊州上岛名苑
养虾人都惊呆了!4月之前投了这个苗,萧绍两地超九成用户成功卖虾
锐新昌:上市前股东减持分红 圈钱割韭菜嫌疑深重
温柔的江南小城
融岚两地的红色记忆
嵊州根雕网络专场拍卖会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