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阅读时代”传媒业现实困境与对策思考
2019-01-28丁柏铨
□文│丁柏铨
“后阅读时代”有别于此前的通常意义上的阅读时代。这一时代的阅读,与移动互联相联系,读者的阅读习惯大变,传媒产品的形态大变,传媒业的业态大变。就此而论,此时代的阅读与传统阅读不可同日而语。在“后阅读时代”,传媒业处于相应的困境之中,亟须创新图变,以求生存发展。
一、“后阅读时代”传媒业面临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在“后阅读时代”,传媒业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处于新的生态环境之中,由此产生了一些以往所无的结构性矛盾,或者是固有的矛盾在新的情况下变得更加突出和复杂了。
主要有以下几种矛盾。
1.大量无用信息的易得与少量优质信息的难觅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现已变得愈来愈突出。当今社会,给人的印象是:事件多、现象多、问题多。现实中确实存在以上“三多”情况,但也不排除各类媒体的传播和再传播扩展了上述现象和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与此相联系,产生的流动的信息必然随之增加,而从社会成员方面来说,任何人都可以极为方便地通过众多的渠道或主动或被动地获得大量信息(此谓大量信息易得,但对特定主体而言多半是无用信息),但真正堪称有价值的信息却并不多(此谓优质信息难觅,且数量较少,甚至只是凤毛麟角)。况且,信息传播渠道呈众多且畅通态势。这种矛盾,无端耗费公众宝贵的注意力资源,提高了公众获取优质信息花费的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 、精力成本等)。其不良后果之一是使公众日甚一日地疏远传统传媒业。
2.客观世界信息的复杂性与受众信息接受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客观世界本身信息无限多,甚至时常呈“爆炸”或“泛滥”之势,而受众群体能接受的信息的量总是十分有限的,个体接受信息的情况就更是如此。前者无穷无尽、后者极其有限,这是一组永恒的、不可能获得根本性解决的矛盾。纵然如此,对此矛盾应着力加以调节,使之不是不断扩大、无限膨胀、恶性发展,而是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于传媒产品的作者和编者及传媒机构来说,应当选择新颖的选题、优质的题材进行生产制作,优化产品的内容,讲究呈现的方式,提高作品的质量,而不能把劣质信息和劣质产品提供给读者。
也就是说,传媒产品的作者、编者和传媒机构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心存对读者的敬畏之心,对读者高度负责。《新华每日电讯》曾经提出过“为读者当好新闻秘书”的理念。笔者认为:这一关于新闻人和新闻机构定位的理念颇为准确,其一心为读者考虑和为之服务的意识很值得称道。虽然该报不以自采、自写、自发新闻报道为己任,但是其办报思路和服务受众的意识,对于报道者乃至传媒行业的从业者而言是富于启迪性的。其对传媒业从业者的启示是:把读者视为自己所服务的对象,尽到“秘书”之责,在形成传媒产品之前和在此过程之中,对要传播给读者的信息进行认真筛选、梳理和全程把控,尽到“新闻秘书”的职责。
3.趋于简单的阅读惯习和碎片化的接受方式与趋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从总体上说,当今的社会现实是相当复杂的,而且未来的社会只会越来越复杂而不是越来越简单。在此情况下,阅读作为读者获取外界信息和他人观点的重要方式,应当与上述趋势相吻合才对。然而“后阅读时代”人们的阅读状况和接受信息的状况,却不尽合理。就通常情况而言,许多读者逐渐形成了趋于简单化的阅读习惯和碎片化的接受方式。此处存在的矛盾呈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信息“爆炸”和个人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的缘故,读者迫不得已,只能采取读图的和碎片化的简单易行的信息接受方式,而现实的社会生活极其复杂,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极其复杂,这是一种形式的矛盾。另一种情况是:传媒产品的作者和编者有自己的深刻的思想见解。这种深刻的思想见解,很难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图片、图像和表格、文字来表现,也很难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来展现,这就要求作者、编者对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行潜心研究,作出正确的预判,在此基础上,有在传媒产品中隐含深刻的思想见解的那份追求、那份执着、那份不懈努力。
现在,相当一部分人在听读、理解、思考和反应等四大环节上,通常的情况是“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1]其实,听读是特定主体获得外界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在这一个环节上打了一半折扣,那就从认知和判断的起点上留下了缺陷。对有关的情况一知半解,据此作判断和下结论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对外来的信息包括观点须进行“反刍”、加以领会,这属于理解的环节。对信息不了解、不理解,就谈不上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而深刻的思考。然而在现实中,作“零思考”的大有人在。明明是“零思考”,作出的却是“双倍反应”,其结果往往是反应强烈而又存在偏颇,缺乏理性,任性发飙,显现出不应有的戾气。
4.用算法推送内容与把关缺失、人文精神缺失之间的矛盾
算法是近期的一个热词。算法所代表的,是人工智能等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算法对新闻传播业务的影响日甚一日。《今日头条》凭借算法进行相应的内容推送,由此可实现“千人千面”。如果在运用了传播高科技的情况下只当信息的“搬运工”,放弃对内容进行把关的责任,这是断不可行的;如果完全由算法说了算,忽视了在传媒产品生产和推送过程中必须融入应有的人文精神,那将造成很大的欠缺。当然,倘若一味贬抑算法乃至科技的作用,则也是不可取的。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2016 年6月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讨论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时提出:未来人工智能至少会从内容生产和消费两端对媒体发展带来变革。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深度结合,将催生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媒体”,在图像识别、视频处理、跨文本翻译、数据库激活等领域,推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2]人工智能当然并不能与算法完全打等号,但它频繁地涉及算法,应该与算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在“内容生产和消费两端对媒体发展带来变革”,这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算法与内容互补和相互作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合乎逻辑的发展。出版界应当能从这里得到一些启发。未来的传媒业将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深度结合。在这种情势下,秉持人文精神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传媒业不利的阅读特点
在“后阅读时代”,大量读者的阅读行为在网上完成,相当一部分阅读行为在移动互联中实现,并由此减少了对纸质媒体的依赖程度。在我国14亿人口中,除去尚未到上网年龄的婴幼儿和安享晚年、与移动互联基本无缘的耄耋老人,8.02 亿网民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意味着网民占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大半。其中手机网民为7.88 亿,占98.3%,这表明几乎所有网民都可以在移动状态中接收信息、进行阅读和发表意见。因之,可以在线上方便地阅读的传媒产品勃兴,自有其必然性。由此,无论是大众阅读还是精英阅读,都形成了自己的阅读特点,而且有些是对传媒业的发展不甚有利的特点。
下面分而述之。
1.大众阅读的特点
特点之一:浅阅读。“后阅读时代”的大众阅读行为,多涉浅显明了的传媒产品,多作浏览式的阅读,多只停留于读物的比较浅的层次。这客观上是因为读者的阅读是对快节奏的紧张生活的一种对冲和调节,读者不希望在阅读中花费太多脑力和付出太多辛劳。他们一般只图在阅读对象那里和通过阅读过程知道某人某事“是什么”,而并不想深解其背后的“怎么样”和“为什么”。这就是其阅读浅尝辄止的原因。
特点之二:微阅读。为数不少的读者多阅读几分钟即能看完的、篇幅短小的文本,大部头的作品则较少有人涉猎。而短小的文本几乎是一览无余,明了通透,可以在不假思索中得到某些信息,获得某些观点。在这样的文本中,很少需要背景铺垫,没有繁文缛节,不需投入自我的感情,甚至不必依赖和调动以往的阅读积累,不必进行紧张的思索和接受严厉的拷问。
特点之三:趣阅读。在“后阅读时代”,大众阅读多为利用零星时间的阅读,是多凭兴趣的阅读。对他们来说,能引起其兴趣的阅读对象,他们就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否则就会弃置一边,不愿意阅读。当然,这种情况任何时代也都存在,但在“后阅读时代”,无疑是更加突出。因为在这一时代,可供读者阅读的内容实在太多。读者往往是择“趣”而从。“趣”作为驱动力因素发挥的作用极为明显。
特点之四:乱阅读。在“后阅读时代”,胡乱阅读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读者有目的、有选择的阅读行为反而减少。这对传媒产品的作者和传媒来说不是好事。读者胡乱阅读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可阅读的对象过于繁多,使读者难以招架、无从选择,因此只能是无奈屈从。从主观上说,不少读者本身的阅读行为并无明确的功利目的,是相当随意的,可谓信马由缰。
2.小众阅读的特点
小众阅读在一些场合或可称为精英阅读。这里所说的精英,并非指高于、优于大众之人,而只是取其专业性较强之意。在这一个意义上的小众阅读,是有着明显学习和研究目的的阅读。这样的阅读在“后阅读时代”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有值得传媒产品的作者、编辑和传媒机构注意的地方。
精英阅读大致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小众阅读多是为学业、事业所需的阅读,或是为研究所用的阅读。这是与大众阅读的主要区别之所在。这样的阅读,有清晰的目标,是体现了理性自觉的阅读。阅读者深知应该读哪些著述,从哪里去获得,通过阅读这些著述达到什么要求,实现何种目标。有时,老师(包括研究生导师)会开出相关参考书目,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
其次,具有显著的专业性。在特定领域内的小众阅读,是体现出很强专业性的阅读。这类阅读无通常意义上的“趣味”可言(当然,如果读懂了、读进去了,应该也能自得其乐和感受其中之趣),但阅读的对象物当是比较艰深甚至是十分艰涩的。这是一种“小众化”的阅读,读者要在专业方面“入门”,要取得与著述作者和同行对话的资格,首先必须跨越一定的专业性的门槛。
最后,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小众阅读所体现的学术性,既体现在对阅读对象的选择上(不是任意阅读和泛泛阅读),也体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是率性阅读和肤浅阅读)。他们所选择的著述,有相应的学理性品格和学术深度,而不是一般的大众读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注重于学术养料的汲取,而不注重于获得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快感和阅读乐趣。这是与大众阅读的又一个不同之处。
3.两种阅读的交叉
一般的大众阅读和目标感很强的小众阅读,并不是截然对立、冰炭不相容的。一般说来,小众阅读的主体并不截然排斥大众阅读的内容,他们在工作和学习的闲暇时,往往也会涉足大众阅读领域。然而大众阅读的主体要涉猎小众阅读的内容,则常常会有相当的难度。
三、就传媒业应对“后阅读时代”挑战所作的对策思考
在“后阅读时代”,传媒业需要对所面临的上述挑战作出回应,并经思考采取合理而有效的应对策略。
1.就大众阅读所作的对策思考
一是将阅读变为“悦读”。“悦读”是指能给读者带来愉悦感的阅读。著名诗人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写作是小幸福,阅读才是大幸福。”何以如此?阅读是直接从作者那里汲取其酝酿多时、耗费心力形成的睿智的结晶。读者以短时间的阅读行为,却获取了作者长时间的创造性精神劳动的成果。一部分阅读,不仅使读者开卷有益,而且能使之长久受用。如此,阅读不亦悦乎?作者、编辑和传媒机构就是要尽力让读者感受到阅读中有味、有趣、有益。阅读是一件有品位之事,通过阅读能读出韵味来。阅读又是一件饶有兴趣之事,读者能从阅读中明理趣、悟情趣,得意趣。阅读还是一件能使读者获益匪浅和受教良多的事情,虽然自来就有“胜读十年书”一说,但是读一好书而顿时豁然开朗、感觉醍醐灌顶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因此,“阅读才是大幸福”实在是至理名言,关键是要想方设法让读者普遍感受到这种“大幸福”。
二是把胡乱阅读引向定向阅读。胡乱阅读者,往往是逮到什么就阅读什么,阅读是无事可干时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纯属休闲。在特定情境中(例如在高铁列车上、在飞机上),偶尔如此,并无不可。有时,在胡乱阅读中也能获益。但胡乱阅读不应该是传媒业所希望的阅读常态。对于传媒机构来说,它们希冀能引导读者的阅读取向。事实上,读者的阅读取向是可以引导的,可以把读者的阅读旨趣大致引到某些方向上来。做阅读引导的工作,不仅必需,而且可行。既然作用于公众心理层面的舆论可以引导,那么,与读者心灵密切相关的阅读,应当也是可以引导的。
三是使浅阅读走向深阅读。浅阅读与深阅读都是相对的。对一部分读者而言的浅阅读,相对于另一部分读者而言则很可能是深阅读;相对于同一读者前期而言的深阅读,相对于其后期而言则可能是浅阅读。但毋庸讳言,当下众多读者的阅读,其初始时往往属于浅阅读的层次,是否会向深阅读的方向发展,将取决于:在浅阅读的过程中,其企求深阅读的欲望是否能被激发、被激活。如果他们没有由浅阅读引发的深阅读欲望,那么由浅阅读向深阅读的转向就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那么,作者和传媒机构如何把读者的浅阅读引向深阅读呢?笔者认为:传媒产品的作者要以自己观点的精辟、新锐取胜。当今世界,就总体情况而言,是不缺信息缺观点、不缺意见缺思想。关于任何事件、任何现象,都会有一大堆信息,就此而发的观点往往是各陈其词、大相径庭,而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观点并不多见。针对某事件、某现象,各种意见纷呈。意见纷呈体现出人民得以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但比较遗憾的是,体现出深邃思想的意见不占多数。特定主体的深邃思想并非凭空而生的,它既有赖于其凝神思考(有时甚至是较长时间的凝神思考),也有赖于平时的阅读和积累。众多作者在传媒产品中以自己的深刻见解引领读者,久而久之,读者方才可能对深阅读情有独钟。
四是让微阅读链接深广阅读。通过链接将微阅读引向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阅读。对于传媒产品的作者和传媒机构来说,同一内容的文本,可以做成不同的版本:供微阅读的文本,是短小而又精粹的,是足以吊起读者“胃口”的;供深阅读的文本,是深刻而又精湛的,应当能引人入胜。微阅读的文本见好就收,须留一些悬念,启发读者点开链接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在此过程中,不可故弄玄虚,而应该让读者在点开链接以后确有所得。
当然,有些供微阅读的文本,本身也是可以做到微而精、微而深、微而妙的。例如《人民日报》近年来的一部分微评论,针砭时弊、酣畅淋漓,要言不繁、字约意丰,是微阅读方面的精妙文本。例如就屡发命案的滴滴所作的道歉,人民微评《生命经不起辜负》这样写道:“道歉终于来了,尽管姗姗来迟。道歉有无价值,关键在能否言出必行。如果表达变成表演,虚心变成虚晃一枪,道歉就会贬值。广大用户的耐心是有限的,最有诚意的道歉就是不再重蹈覆辙。但愿初心能够真正回归,毕竟,生命经不起辜负!”[3]此微评可谓字字珠玑。这样的微评,代人民立言,写得是何等到位、何等犀利!“如果表达变成表演,虚心变成虚晃一枪,道歉就会贬值”,短短的文字中有丰富的潜台词和深刻的警示意义。
2.就小众阅读所作的对策思考
在小众的阅读范围内,虽说受到“后阅读时代”的冲击不大,但作出相应的改进是必要的。
便于获得内容。就总体情况而言,较之纸质文本时期,对传媒产品的电子文本进行查阅已经方便得多。但获得期刊文章的内容比较方便,而获得著作的内容则不够方便。获得著作的内容方便了,则对原著版权保护的难度会随之加大。尽管如此,在“后阅读时代”,在加强作品版权保护的前提下,便于读者获得著作内容应该是一种大趋势。
便于使用引述。如前所述,小众阅读往往是出于研究之需的阅读。在学术研究中,须对原著论述的精彩之处和有争议之处加以援引,或进行生发,或作出深化,或加以商榷,所有这些,都需要引述原文。传媒机构可以考虑如何使读者感到引述更加方便。
便于启迪心智。这一点是更为重要的。小众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希冀通过阅读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迪:或是学理,或是观点,或是思维,或是逻辑,等等。小众阅读的主体希望通过阅读使自己的心智受到启迪。他们从某著作受到的启发愈大,就愈是将该著铭记于心,就愈是历久而难忘。某著作、某作者由此而被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口碑。作者享有良好口碑的著述越多,其好评就越多,传媒机构拥有的口碑良好的作者和传媒产品越多,其品牌效应就越是显著。
四、结语
“后阅读时代”是一个刚来临不久的时代。它对传媒业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对之进行跟踪研究并不断调整应对策略,是传媒业未来长久要做的事情。这篇小文只是破了题,希望同仁们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注释:
[1]这是一句曾经广泛流传的微博话语,用以生动地说明在网络时代如果一个人失去思考能力之后将会出现的可怕情景。
[2]胡晓光,鲁金博.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讨论人工智能对新闻业影响[EB/OL].http://world.huanqiu.com/ hot/ 2016-06/9055999.html
[3]人民日报微评:道歉姗姗来迟 生命经不起辜负[EB/OL].http://fashion.eastday.com/a/18082907315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