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深度探索*
2019-01-28□文│刘杨
□文│刘 杨
21 世纪初,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成为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潘文年教授的《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12 月版)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多维的理论探索,客观的逻辑分析,清晰的结构脉络,系统地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思想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较为系统地对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进行了深入研究。走出去是中国出版业发展需要深入思考的全新命题。该书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概念出发,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首次深入系统地阐释了走出去的特殊内涵及实质,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既是出版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行为和文化传播行为,又是政府部门的计划安排。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企业行为与政府安排双重视角出发,梳理了走出去的动因与制度安排,廓清了走出去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走出去的基本模式与主要风险,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宏观、中观和微观策略。这样的系统分析既全面揭示了出版产业走出去的内涵、实质、动因与现实意义,又切中肯綮地阐释了走出去涉及的多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和机制框架,为透过喧哗表象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特殊性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探讨出版业走出去。该书创新性地引入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在制度的作用下才能真正发挥功能。在以政府为出版业走出去制度制定者与施行者的中国现实环境中,此理论对政府指导出版业走出去实践具有深远意义。在分析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经济风险的内涵时,该书引入交易费用理论,指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进行的国际化经营必然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导致经济风险。在实践层面,该书指出基于对交易费用理论的理解,中国出版业可以加强对经济风险的规律性研究,进而获取风险收益。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
三是坚持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立场,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设计符合中国出版业现实的走出去之路。该书始终以中国出版业如何走出去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导向,致力于服务中国本土出版业走出去的策略体系设计。如在分析基于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策略时,该书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决定论”入手,指出制度的功能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过程中通过政府制度的制定和恰当的规制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进而从规划制定、产业培植、资源整合、导向鼓励、平台建构五方面归纳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政府策略,并通过海外经验的借鉴,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策略设计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笔者认为,该书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设计的策略体系,真正切中了走出去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价值。
在软实力越来越受重视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出版业作为我国软实力的智力库, 其走出去在推进中国参与话语权争夺和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无可替代的地位。该书为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思索与实践指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