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广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途径研究

2019-01-28蒋亚利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广西一带一路

蒋亚利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南宁 530008)

1 广西民族音乐文化概况

广西素有“歌海”的美誉,世居着壮、瑶、苗、侗、毛南、仫佬、回、京、水、彝、仡佬等12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壮族。在社会发展中,广西各少数民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内容丰富的音乐结晶,以多姿多彩的音乐形式推陈出新。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明中外,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性、民族性、地域性及时代性等特征,是广西众多优秀历史文化瑰宝之一,具有传播意义。

广西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歌节盛会驰名中外,如壮族的“三月三”歌圩、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赶坡、侗族的花炮节、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这些歌节盛会通过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民间戏曲以及说唱演艺等表现形式将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广西民歌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表达着各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广西民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山歌、劳动号子、水歌、渔歌、儿歌、风俗歌。根据歌所反映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引歌、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习俗歌、生活歌以及历史传说故事等。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长歌、短歌、单身部(有独唱、对唱)、二声部重唱、多声部、乐器伴奏、无乐器伴奏等。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声部民歌惊艳世人,二声部民歌独特的和声运用引人考究。

广西民间舞蹈表现形式比较多,最典型的是鼓舞、踏歌、跳乐。

广西民间器乐展示着少数民族自己独特的演奏方式与演奏乐器,大致分为吹、拉、弹、唱、击。广西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壮族铜鼓最具代表性。此外,瑶族床头琴、苗族嘎浆、芦笙、垮尼、葫芦胡、土胡、牛腿琴、独弦琴、天琴、啵咧、侗琵琶以及鼓类乐器的瓦鼓、长鼓、黄泥鼓等也极具特色。

广西地方曲艺种类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粤剧、邕剧、鱼鼓等。前三种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彩调还被称为最能体现中国戏曲“以歌舞演绎故事”的剧种之一。

2 “一带一路”广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重要性

习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它承载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梦想。广西和东南亚国家交往较早,历经多个朝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广西与东南亚国家在贸易、文化、语言、民俗等方面的交流。我国一些文化精品如手工艺品、民乐等已经成功打入东南亚文化市场,获得当地观众的喜爱。

在“互联网+”新时期的国际交流中,如何让世界读懂中国这个千年文明古国,深刻理解中国文化,需要借助富含悠久文化底蕴的传统民族音乐作为传播纽带。因此,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广西民族音乐肩负着重要的文化联系重任。“一带一路”宏伟战略呼唤广西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国际交流和经济发展服务。

3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对策建议

3.1 采集民乐元素,创建乐库,鼓励精品创新

广西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及农忙闲暇之余创造的一种以表达思想感情,歌颂劳动成果、美好生活、大好河山的一个载体和传播器。政府应高度重视广西民族音乐元素的采集和建库工作,将乐器实物、传统歌本、乐谱、手稿、音像资料等纳入其中,并通过多媒体音频、影像、图文解说等形式,展现广西民族音乐的精彩风貌。

鼓励广西原创民族音乐在各个时期都精品不断。除了推崇曾被著名的世界男低音传唱的广西原创歌曲的发端《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享誉中外的《刘三姐》等经典老歌外,还应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吸引更多著名词曲作家们深入广西民间,采集珍贵的原生态音乐素材,创作出更多广西民族音乐精品,创建音乐库,并通过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众筹等保护数字音乐版权,确保音乐人和民族的经济收入。

3.2 普及民族音乐知识,强抓传承人培养教育

①改革立体化教材和教学模式。要想让广西民族音乐后继有人,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就要从娃娃抓起,将声乐理论知识、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及优秀作品融入幼儿园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教育的音乐教材中,并对广西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有所规范。鼓励民间艺人与专业音乐家结合共同编制立体化教材,广泛收集民间音乐元素,使教材内容规范化、系统化。同时,还要配备相应的立体化教材播放设备。

②要正确处理广西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关系。要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让孩子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与不可忽视性、强化本民族文化,培养孩子的民族文化兴趣、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然后,再让其选择喜欢的音乐特色,平等地接纳外来文化,进而引导学生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多元化发展为导向。

③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民族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实践为基础,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视、广播、录音、图片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通过话剧、音乐剧、对歌、微电影等演绎形式,课外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和比赛项目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广西民族音乐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增强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

④提高教师、专家学者的音乐素养。政府和教育厅要重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并打造其社会影响力,让相关人士参加各种培训、考核和比赛,相互借鉴和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交流水平。

3.3 推进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广西民族音乐要向国际化的目标发展,就需要多方支持。近年来,政府为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开发和传承举办了广西国际民歌节,唤醒了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每年“三月三”歌节增加公休日,让世界人民尽情享受广西民族音乐之美。各地纷纷效仿举办民族音乐活动,如钦州海豚节、北海国际珍珠节、百色田东芒果节红歌会、桂林灵川姑娘节等,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另外,更多的广西民族歌舞、乐器等,通过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参赛、出专辑、拍精品MTV等方式,引领着全世界观众走入神秘的黑衣壮、平果嘹歌、龙州天琴等。宋祖英等著名歌唱家将广西民族音乐选入个人专辑中,并在其全球巡回演唱会中唱响,在更广阔的空间展现广西民族文化。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利用自媒体随时随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除了政府支持、自筹,还可以利用众筹等互联网金融、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经济分享等模式增加广西民族音乐的融资能力和资金支持。

广西民族音乐作为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部分,经历了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现代媒体传播三种传播类型。广西民族音乐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①口头传播,对于面临失传的形式的民族音乐,可以借助现代媒体手段将其录制后制作成音乐素材和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APP(如抖音)、QQ视频等形式保存和传播出去。②文字传播,要注意将民族语言翻译成普通话、世界通用语言英语等,并配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播放形式,以便世界各国人民理解和传唱。③现代媒体传播,尽量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区块链智能化合约与音乐作品。通过具有分布式特征和不可篡改性的区块链技术,音乐人可以直接管理其与消费者之间的授权许可,报酬不需要与其他中间环节进行分成,增加和保证人的实际报酬。每一个音乐作品所附加的智能合约,将根据约定将报酬分配到每个成员自己独有的钱包地址,避免经济纠纷。例如,作词25%,作曲25%,主唱20%,舞蹈15%,乐器手15%。一旦交易达成,合约程序被触动,节点间将按照支付的基础协议自动分开转账。同时,还可以制作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如儿童早教机、带民族声乐的芭比娃娃等,将民族音乐打入世界文化市场。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广西一带一路
广西贵港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民族音乐“如何教”VS“怎么学”——以民乐合奏《丰收锣鼓》一课的教学为例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