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合作“面对面” 凝聚共识谋发展等7 则
2019-01-28
油气合作“面对面” 凝聚共识谋发展
事件:4月28日,中国石油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就互利共赢、创新管理、合规运营、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等达成广泛共识。
点评:6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源合作持续深入推进,但仍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因此各国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与理解,进一步发挥协同效应,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提升油气贸易及产能合作的层次水平,共同推进全球范围的油气项目合作。另一方面要针对资金、标准和机制等关键要素下功夫,通过完善银行和基金等共同参与的投融资平台,促进油气标准体系对接,持续提升跨国油气通道运营水平,全力保障油气合作项目高质量建设和运营。
我国已成亚洲主要能源投融资国
事件:国际能源署(IEA)日前在京发布《中国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能源项目参与》报告指出,2013—2017年间,中国能源企业每年在电力领域的项目合同金额及在油气领域的投融资额均值约达105亿美元。
点评:多年来,中国能源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围绕油气勘探与开发、火电、核电、水电、光伏、风电、能效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能源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越来越关注资源国的发展诉求,实现了互利共赢,并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与区域能源转型。通过与亚洲新兴国家加强合作,中国在加快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也致力于与其他国家一道,推动清洁技术发展、提高能源效率,进而推动全球能源的清洁转型。
我国能源消费增速创新高
事件:去年以来,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6.4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3%,增速创5年来新高。
点评:2018年我国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消费结构显著优化,能源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发展的空间巨大。能源供需形势虽总体处于宽松状态,但随着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能源安全问题凸显,油气增产依然任重道远。应当下大力气在中长期供需平衡研究,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投入,拓宽海外供应渠道,以及加强石油储备建设等方面多做工作。
我国天然气开采进展缓慢
事件:2018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2803亿立方米,其中进口量同比增长31.7%,对外依存度升至45.3%。相较之下,我国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速仅7.5%。
点评:近几年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投入有所减少。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徘徊以及现行油气上游体制机制的束缚,导致企业勘探开发投资能力不足、意愿不强,制约天然气快速增储上产。我国天然气资源品质下降也导致开发成本偏高,经济可采储量偏低。天然气行业应借助积极的体制改革、技术进步及政策支持,引入竞争,增加投入,尤其是技术研发投入,加强新增储量开发和未开发储量动用,提高采收率和非常规气开发,从而显著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
我国成品油出口持续稳定增长
事件:数据显示,今年1-3月我国汽油出口376万吨,同比增长5.4%;柴油出口606万吨,同比增长28.9%;航煤出口416万吨,同比增长26.3%。
点评:今年我国成品油出口量上涨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国内成品油供需过剩压力加剧;二是商务部继续提高了成品油一般贸易出口配额。随着各大石化企业积极投产,成品油供应急剧增长,而需求端受国内经济转型以及结构调整的制约,工业需求回落。同时,油品质量升级加速推进,在严格的环保标准下重型货车的燃油效率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柴油需求。汽油方面,国内乘用车产销量同比继续下滑,且在高油价的背景下消费意愿下降,拉低需求。最新公布的今年第二批成品油出口配额较第一批增长5成以上,显示了国家仍有加大出口、缓解国内压力的迫切需求,这将使成品油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变“地沟油”为宝
事件:近日,上海2000余辆公交车正式用上餐厨废弃油脂制备的B5生物柴油。
点评:按照现有生产工艺技术,1吨地沟油原料可生产0.85吨生物柴油。按500万吨原料量计,也只有400多万吨的生物柴油产量,相较于年消费量超过1.6亿吨的传统柴油,这点产量实在算不上什么。若按“添加比例5%”的现行国家标准,即可消费掉所有的地沟油,且技术层面完全可行。地沟油去向单一、容易监管,对其综合再利用是避免其“回流”餐桌的最有效选择。立足于民生和食品安全,这也正是地沟油的资源综合利用与以地沟油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业发展的最核心要意。
大型油企被指暗中阻挠气候变化政策
事件:近日,英国非政府组织调查发现,全球5大上市油企(BP、壳牌、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道达尔)每年总计花费超2亿美元“打通政界”阻止气候政策出台。
点评:气候变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只有积极应对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这份调查真实可靠,那么这些“口不对心”的油气巨头不仅正在严重拖累气候政策推行,也给全球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企业虽然公开支持气候行动,并提倡低碳解决方案,但与其化石燃料业务投资规模和投入精力相比,显然相形见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真正解决办法是制定一个严格限制化石燃料使用的战略,通过合理的政府政策和行业变革来推动低碳发展,这需要人人参与,共同努力,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