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总统大选的“面对面”

2016-12-19陶短房

世界博览 2016年20期
关键词:面对面尼克松总统大选

陶短房

有人曾戏言,美国总统大选“总体上是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相互批评的结合”,而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这种“面对面”的形式,则堪称“自我表扬”和“相互批评”的巅峰与极致,其收视率往往堪与热门电视节目相媲美。

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电视直播辩论的第一场已经结束,业已结束的第一场辩论(9月26日)由NBC夜线新闻主持人霍尔特(Lester Holt)主持,纽约亨普斯特德市霍夫斯特拉大学主办;第二场辩论的时间是10月9日,主持人是ABC新闻资深记者拉达茨(Martha Raddatz),地点是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第三场的辩论时间是10月19日,主持人是福克斯周日新闻主持人华莱士(Chris Wallace),地点是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大学。

在美国,投票选举和股票交易也许是最能唤起民众投入自身生存意识的事情了。

今年的“规矩”

唯一的一场副总统候选人辩论已于10月4日在弗吉尼亚州法姆维尔市朗伍德大学举行,主持人是CBS新闻主持人基哈诺(Elaine Quijano)。

由于必须在形式上讲究“公平对决”,总统候选人电视直播辩论由美国各主流媒体共同承担直播任务,会务安排自1988年起则交给中立、非营利机构“总统辩论委员会”(CPD),这个机构的董事会成员来自各党派(其实主要来自民主和共和党),负责一切和辩论有关的规则、时间、地点、辩论话题等的最终确认,每场的辩论话题提前一周公布。

自1988年起CPD就规定了候选人电视直播辩论的“准入门槛”——在CPD指定的5次全国民调中每次均获得15%以上的支持率。

照不成文惯例,四场辩论的主持人原则上来自4个不同的主流媒体,由CPD遴选产生,公开的标准包括“对辩论专题的熟悉程度、专业经验,对辩论‘主要应集中于候选人及其理念原则的理解”等,但一般都会适当考虑“倾向平衡”,如此次3场总统候选人辩论的主持人中,霍尔特被认为亲民主党,华莱士被认为亲共和党,而拉达茨的政治倾向性则不明显。

近20多年的辩论,时长几乎都是90分钟,第一场和第三场每场设3个主话题,每个话题分两小节,每小节15分钟。每个小节主持人先花1分钟提出问题,两位主持人各有两分钟答问,剩下来的时间则留给两位候选人相互论难争辩。如果争辩持续到小节结束仍然热烈,主持人可以宣布延时;反之,倘中途“冷场”,主持人也可临时提出其它问题补充。

第二场电视辩论被认为是辩论中最关键的一场,通常主持人会尽量挑选不偏不倚的中立人士,辩论主题的选择也和另两场不同,事先公布的问题来自盖洛普民调挑选的、尚未决定投票取向的摇摆选民,占问题总数约一半,剩下的一半则由主持人临场提出,通常会尽量选择公众和媒体最关注的话题。这场辩论的形式酷似市政厅会议,因此也被称作“市政厅式辩论”。

至于副总统候选人辩论,则通常分9小节,每小节10分钟,集中辩论一个话题,形式显得更随意和细碎一些。

“3+1”的辩论开始时间都是21时。

当地时间2016年10月7日,美国芝加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提前为总统大选投票。

“面对面”的由来

如今世界各地的总统大选大多采用了电视直播辩论的形式,而这种“面对面”式的辩论正发源于美国总统选举,并可追溯到1858年林肯-道格拉斯(Abraham Lincoln/ Stephen A. Douglas)著名的“七场之辩”,这场辩论中,出身律师的林肯以雄辩之姿阐述了废除奴隶制和坚持联邦的意义,将对手驳得张口结舌,被认为是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当然,这次辩论是“面对面”,但当时尚无直播手段,辩论信息的传播靠的是报纸和漫画。当时的媒体和评论认为,林肯的律师背景和对法庭辩论形式的熟悉,压倒了道格拉斯的政治经验,这也让许多人认定,“面对面”总统候选人辩论的灵感产生于号称“诉讼之国”的美国的庭审辩论传统,而“政治家多律师出身”的特色,也多少于律师善讼善辩有关。

“面对面”辩论走入直播时代始于1948年5月17日,当天在俄勒冈州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初选中,大热门、时任纽约州长杜威(Thomas Dewey)和前明尼苏达州长斯塔森(Harold Stassen)就“共产主义在美国是否能合法存在”展开唇枪舌剑的辩论,数千万听众围在收音机旁首次获得了“广泛的同步感”。遗憾的是,这两位“第一批吃螃蟹者”最终都未能入主白宫。

第一次电视直播发生在1960年9月26日,辩论双方是代表共和党的尼克松(Richard Nixon)和代表民主党的肯尼迪(John F. Kennedy),这次历史性的电视直播和4年后首次实现奥运会电视直播的东京奥运、1969年“阿波罗11”登月飞船发射直播,被称作“电视直播史上三大里程碑”。

但早期的“面对面”辩论显得比较粗疏:林肯-道格拉斯辩论每场都长达3小时以上,当时曾有人戏言“道格拉斯不仅是被辩倒、也是被拖垮的”,杜威-斯塔森辩论全场仅仅围绕着一个狭隘的话题反复“折腾”,大多数时间沦为两位候选人的相互攻讦和吹毛求疵,尼克松-肯尼迪辩论只进行了一场,偶然性因素太大,这次辩论尼克松意外翻船,这让他此后一直对“面对面”直播辩论产生阴影,此后两次都拒绝出席。

1976年9月23日,由美国妇女选民联盟(League of Women Voters)发起,福特(Gerald Rudolph Ford, Jr.)和卡特(Jimmy Carter)两位总统候选人参加了新形式的总统候选人电视直播辩论,自此总统候选人辩论成为惯例,再未中断,且自1988年改由CPD主办后一直延续着大体相近的规则。

2008年,Youtube首次利用互联网视频直播了总统候选人电视直播辩论,从此“面对面”辩论也进入了网络时代。

“面对面”趣谈

——从“怯场”到抢登。

第一次电视直播辩论,原本的大热门尼克松意外翻盘,整个选情也自此彻底逆转,导致尼克松入主白宫晚了8年之久,这件事给尼克松带来了“电视直播恐惧症”,也令美国总统候选人电视直播辩论的“制度化”被推出了16年之久。

当地时间2016年10月9日,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大学生们在Danforth大学中心观看美国大选第二次电视辩论。

但随着越来越多政治人物感受到“面对面”方式戏剧性的助选效果,尽管参与这种辩论的后果是双刃剑——既可能“冷门变热”,也可能“热灶被倒”,但各路好汉仍趋之若鹜,尽管并没有任何法律明文规定总统候选人必须参加辩论,然而自1976年至今还从无人“逃席”,相反,那些影响力很小的“第三党”候选人几乎每届都在抱怨,他们“被不公平地堵在电视直播辩论门外”。

——“二人转”和“三人行”

本届除了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和特朗普(Donald Trump),参加总统大选的候选人还有自由党的加里.约翰逊(Gary Johnson)和绿党的基尔.斯坦(Jill Stein),他们两位很难冲破前述“15%准入门槛”,成为电视直播辩论的搅局者。但历史上这样的搅局者还是有的——1992年和1996年,独立候选人、亿万富翁佩罗(Henry Ross Perot)成功冲破了这一门槛,出现在“面对面”现场。由于“二人转”变成“三人行”,CPD不得不临时修改规则,取消“自由辩论”环节,改为由主持人和经过挑选的现场观众提问,三位候选人依次回答。

——胜负手

让尼克松阴沟翻船、产生辩论恐惧症,也让电视直播辩论的选情影响力被第一次淋漓尽致表露无遗的1960年“9.26”辩论,尼克松此前刚因膝盖手术元气大伤,选前还得了感冒,加上对电视直播的属性完全陌生,让竞选班子闭门准备“小抄材料”,再背个滚瓜烂熟,结果临场被准备充分、应对灵活、时有犀利妙语的新秀肯尼迪弄得张口结舌,而病后初愈的糟糕形象、精神面貌更让多达6500万的电视观众产生“这个人要不得”的直观印象,原本被认为“稳赢”的选情登时大逆转。就连肯尼迪事后也坦言,“要不是电视直播我几乎赢不了”。

1976年的辩论是首次“常态化”电视直播辩论,也是首次“三场制”辩论,在第二场(1976年10月6日)辩论中,福特在被主持人、纽约时报记者弗兰肯(Max Frankel)问及波兰问题时出现口误,称“波兰和东欧并未被苏联控制”,尽管后者实际上巧妙地给了福特一个“下台阶”的补救机会,但一念之差让好面子的福特选择坚持自己与当时美国公众普遍认识截然相反的说法,最终被并不以辩论见长的“木匠”卡特抓住把柄败下阵来,并最终输掉了大选。

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被公认“最善于电视直播辩论的候选人”,在1980年的三场辩论中他举重若轻,让卡特不善言辞的弱点被无限放大,;4年后面对年轻气盛的对手蒙代尔(Walter Frederick Mondale),他巧妙地以守为攻,当对手指责他年纪太大时他不紧不慢地反唇相讥,说“不愿主动拿年龄问题大做文章,是不想占对手便宜,以免让人觉得自己欺负对手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结果赢得一场大胜。和传统的“律师风格”相比,曾是好莱坞明星的里根拿捏自如的“演员风格”,被认为是“最适合电视媒介的辩论风度”。

在2016年10月9日的周日,美国首都华盛顿,希拉里和特朗普的竞选大战正在造势。

1988年的辩论对手,是代表共和党的老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和代表民主党的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原本后者一直领先,但电视直播辩论中,主持人在杜卡基斯阐述“废除死刑”论点后提出设问——如果被谋杀的是你妻子,你是否认同对凶手执行死刑?杜卡基斯只回答了一个字“No”,如果在“废死”民意高涨的今天,这或许会为他赢来几个百分点的选情上涨,但当年的结果却是令他的支持率一夜间暴跌7个百分点(至42%),并就此一蹶不振,背着“冷血动物”的名声败下阵去。

2008年奥巴马(Barack Obama)以大黑马姿态最终当选,素有“零售总统”之称的他其实并不太善于现场即兴发挥(有“提词机演讲者”的戏称),但他却是网络社交平台的应用高手,Youtube的首次介入令他如鱼得水,当时有人一针见血指出,老迈的对手麦凯恩(John Sidney McCain III )“输给了Youtube”。

猜你喜欢

面对面尼克松总统大选
新媒体在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作用
韩检方要“面对面”调查朴槿惠
1976:尼克松为何给江青“差评”
尼克松曾担心来华要磕头
移民
媒体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作用和影响探析
反对派与总统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