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西方绘画色彩比较之浅谈

2019-01-28施剑华

河北画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五色青绿美术作品

施剑华

海南师范大学

人们通常说如果素描是骨骼,那么色彩就是血肉,这句话说明了色彩的重要性。关于色彩在绘画中运用,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不同,东方和西方对色彩的认识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把色彩体系从主客观角度作划分,西方是客观色彩体系,那么,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的色彩属于主观色彩体系。自印象派以来,西方绘画体系对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分析和表现是掌握色彩规律的基础,而我们东方色彩体系只关注固有色,甚至某些时候忽略固有色,重点转化为关注对被描绘物象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最终用笔墨转化为似与不似的纸上的视觉形态。西方色彩学认为一切颜色都是从三原色的红黄蓝演变而来的,黑色白色则不属于色彩范畴,而中国古代的“五色观”除了包含了红黄蓝(即赤黄青)之外,还包含了黑与白,中国古代把青、赤、黑、白、黄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文艺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中国古人认为五色是所有颜色之源,是最为基本的颜色,《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在中国画创作中,讲究“墨分五色”。总之,古今中外,从拉斯科洞窟壁画到当代美术创作,从中国画到油画等各个画种,艺术家在美术作品创作中,无论使用什么样的绘画工具,总离不开色的运用。从不同的文化和心理角度来看,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性和视觉经验引起的心理感受,因而,除了造型和构图之外,美术作品的色彩传递给观众信息具有不可忽视的视觉心理意义。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场合,由于文化差异和约定俗成的原因,颜色具有不同的象征性和心理象征。西方认为黑白不属于色彩的范畴,被排除在七色之外,而中国古代的“五色观”则包含了黑与白。黑白与红橙黄绿青蓝紫相比较,色相没有那么鲜明,从视觉心理来说,白色素净,黑色含蓄沉着,黑白与其他颜色相比,显得安静。比如白色,在西方文化中象征圣洁,因而在西方社会,婚纱是白色,与此相反,中国古代至今,白色象征死亡,农村办丧事就披麻戴孝,穿白色衣服表示哀悼,而我们藏族同胞象征友谊的哈达却是白色的,这说明了不同颜色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心理象征。在西方社会,黑色象征死亡,而在我国春秋战国前后时期,仕大夫则穿黑色,是一种权力象征。再比如,红色在交通信号中表示危险,在我国民俗事务中,红象征喜事或喜庆。从色彩的属性上来分析,冷色象征寒冷和凉爽,暖色象征酷热和温暖。众所周知,早中晚的色彩变化与四季景物的色彩变化,人们对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的感受给人们以不同的视觉体验与情感体验,正是由于这些对色彩认知体验,公众不约而同地、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情感与色彩相关联起来,从而形成与之对应的视觉心理,当人们进行艺术审美或者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时,这些对颜色认识的心理情感在画面转化成了引发联想的色彩符号,在美术创作和作品欣赏中,人们下意识地把感受到的色彩翻译成情感符号,进而引起心理共鸣,这种心理活动就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因此,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这些在民族约定俗成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形成对色彩认知,是特定群体里的画家在艺术创作中通常必须掌握的色彩语言常识。

众所周知,西方绘画体系以建筑为框架,以雕塑为内容,以色彩为血脉。而中国画以书法为脉络,以诗词歌赋为灵魂。西方绘画与东方绘画比较,西方绘画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与把握更强调理性上的认知与视觉上的直接刺激。西方绘画注重写生,对光色表现极其注重,要求运用色彩对客观对象的形、色、质的真实再现,除了造型讲究客观以外,造型、质感、色彩是其中的重点。纵观欧洲美术发展史,从扬·凡·埃克到马奈,从莫奈到弗洛依德都体现了传统西方绘画以这方面为重点,其中的突出代表人物是荷兰伟大的画家伦勃朗,他把舞台上的光线在绘画中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其代表作《夜巡》光影处理显示其利用色彩表现手法达到了新的高度。《夜巡》这幅作品精巧于舞台式的布局,使得画面主次突出,光色效果强烈。西方绘画发展到印象派时期,大师们掌握了色彩变化规律,能够准确地表现自然界里光线冷暖的变化。具体来说,印象派大师莫奈接过马奈的接力棒,把户外光色模拟再现到了另一高度,代表作有其反复研画的《大教堂》,其中,最有名的为《日出》,这幅作品表现清晨海边太阳正在升起的时候,画家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一自然景象。印象派的另一位画家修拉为了对自然界色彩表现得更纯粹,创立了点彩画法,他把几乎不调和颜色用来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关系。而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则用色比较夸张,他的作品色彩处理上并不完全遵照客观现实的光色变化,而是有时候遵照其内心的安排,他的作品预示着印象派的对画面色彩处理逐渐从理性的再现走向了感性的表现,最终发展到色彩的主观表现,也就是说,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色彩逐渐从早期的对客观事物光色的模拟,逐渐转变到今天的主观表现,即从客观色彩体系转变为强调个人情感主观色彩体系,这类画家如奥尔巴赫、德·库宁等,他们的画面色彩走出客观色彩体系,画面的色彩完全为个人情感服务。尽管今天的西方艺术五花八门,但是,也改变不了今天的西方绘画艺术是从西方绘画写实再现这棵大树上开花结果发展起来的历史,并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继承和发展。

东方绘画对自然界物象真实的色彩模仿出现在中国工笔画中,该画种对线条勾勒要求很高,造型严谨,敷色要求层层晕染。中国画对色彩的运用与着色技巧体现在工笔画上,随类赋彩的意思就是画物体的固有色,在画固有色里去调和,从而达到色彩的协调。最早出现的工笔画是长沙马王堆的彩绘帛画,这算得上是1800年前的工笔重彩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反映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求亲特使禄东赞的史实,画面以黑、白、红、绿为基色,充分运用对比色,使画面氛围与人物和谐地融于一体。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色调明快亮丽,春意盎然于画面。唐代擅长画人物的画家周昉,以画仕女见长,其作品《簪花仕女图》设色明艳清丽,衣衫轻薄透明,仕女肌肤丰腴白皙,头饰珠光闪闪,光彩照人,着色技巧丰富。所有这些说明,古代中国画并不缺少对色彩运用和研究,但重点是固有色和对色彩的主观处理,时至今日,工笔画重视色彩的使用仍然是其特点之一,工笔画创作必须随类赋彩,这种对色彩重视的态度,可能更接近于西方色彩观念。

从色彩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五色观”与西方三原色观念不同的是把“黑”与“白”包含在了五色之内,其中的黑白与赤黄青比较起来,色相显得不那么鲜明,黑色显得含蓄沉着,白色显得素静空灵,总之,黑白色显得虚静朴素。在我国,无论艺术创作还是艺术审美,老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也就是说,朴素为天下之大美,是最直观的、最朴素的、没有矫饰之美,“黑”与“白”色的虚静朴素恰好符合庄子这一主张。在古人看来,色彩过多会影响对绘画作品的审美体验,“五色乱目”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黑白两色运用于美术创作,因黑白两色的素静的特点,从而引发画家或者观众采取静观内省态度去体验,这也是一种最直接最有力的内心审美的体验。如果说中国画的青绿山水和工笔画的用色是根据客观对象而来的,那么,中国画里的色彩属于西方色彩体系里的固有色。青绿山水早在魏晋时期就出现,这一时期,青绿山水画作为人物画的背景的居多。青绿山水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形成兴盛繁荣的局面,唐代中期的水墨山水画一直还保持着色与墨并重的局面,五代之后,随着水墨画文人画的兴起和成熟,对物象的表现不拘泥于对自然界的色彩模仿,画家逐渐削弱色彩在画面的运用,青绿山水慢慢被挤出了绘画艺术的主流位置,却仍然以较严谨的视觉形态和色彩艳丽夸张面貌出现。历代崇尚青绿山水画家仍然在不断地吸收水墨山水及其它绘画形式的绘画语言和表现技巧的基础上,推动青绿山水一步步向前发展。青绿山水之后是水墨画,水墨画出现于唐代,水墨画逐渐成为古代中国主流绘画是自五代时期开始,到南宋和元代发展壮大起来,宋元时代,山水画大师级人才辈出。宋元之后的画家作品,尤其水墨山水画作品大多以水墨形式出现,即便有点颜色,也只是渲染或点缀一下画面而已,因为古代画家从“五色观”角度来看,认为“五色乱目”,于是,文人画家的美术作品对颜色的运用采取做减法的方式,只用黑白两色来表现大千世界。由于文人画画家大多是仕大夫阶层,文人画得到了推崇和迅速地发展。总而言之,在中国书画发展史上,中国画创作和审美逐渐从青绿山水、浅绛山水转向于水墨画,而对黑白之外的色彩的运用慢慢降到次要地位,在水墨画中黑白之外的颜色只作渲染之用,这使得中国画在创作和审美上因不受五色乱目的干扰而变得更加纯粹,更注重画面的精神性,审美以追求意境美为最高境界。

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色彩变化必须在色调统一的基础上寻求色彩变化,一幅优秀的西方美术作品除了本身能够感人之外,还要求色调统一、色彩鲜明且丰富。如果一幅美术作品画面颜色过多,画面色彩不够协调,那么,画面颜色除热闹之外,却由于“五色乱目”的干扰,影响画面的精神性,很难把观众带进画中进入静思联想,无法使观者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画家对画面的色彩组织与安排必须为其情感表达服务,对颜色的运用或多或少强调主观感受,主动驾驭色彩达到创作意图。总体来说,西方美术作品的色彩讲究对感官直接刺激,强调客观性地表现物象的颜色,注重色彩关系的准确性。而中国南朝谢赫的《六法论》把“随类赋彩”列入第四条,由此可见,中国画对颜色的运用没有西方画家那么重视,颜色相对来说处于次要地位,因为中国画家更侧重于以形写神和对于画面意境的表现,目的是能把观众带入画家所营造的画外之画的境域。中国写意水墨画只用黑白两色,更加专注于对画面的精神性和意境的表现和追求,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作品采用水墨表现形式,画面给人巍峨挺拔,雄浑荒寒,深沉幽寂感觉扑面而来,动人心魄。好的美术作品气息是相通的,即便是西方美术作品也是如此,比如著名的美国乡土画家安德鲁.怀斯,他很多美术作品往往画面颜色不多,画面表现的是秋季或者冬季,在统一的色调里和用色比较少的画面表现色彩变化,其作品给人以很强的凄凉孤独、怀旧、感伤、寒冷的氛围感,画面传递出欲说还休的话外之话、言外之意,使观者从现实穿越到画家营造出来的理想中的彼岸。

综上所述,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画家作品,在色彩运用上,一方面,应该把色彩运用作为传达画家观察后的感受和情感为目的;另一方面,画面的颜色不宜过多,这就要求画面的色调统一,把互为矛盾的颜色和谐地处理与画面之中,表现出画家自己的意图,使得画面给观众以丰富的联想。

猜你喜欢

五色青绿美术作品
熊石望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五色田畈
明清青绿山水画札记——以广东省博物馆藏品为例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
从青绿到枯黄,以芳心书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