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县北庄汉墓题铭石刻及书法审美研究

2019-01-28郭名峰

河北画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汉墓石刻文字

郭名峰

海南师范大学

一、地望及历史文化概况

定县北庄子中山王汉墓石刻位于河北省定县县城以北1.5公里的北庄子村西北边,其东南紧靠京广铁路线。定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保定市和石家庄市之间,属太行山东侧,华北平原中部,冀中平原西部,历史悠久,曾称“定州”,为故中山国之地。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封第九子刘胜为汉第一代中山王,由中山郡改为中山国,使定县成为汉代中山国所在地。从《汉书·地理志》可知,中山国在二十个诸侯国中力量强盛,位居第三,两汉中山王前后计十七代王,历时三百多年,为定州留下了数量惊人的汉代文化遗址及文物。

定州市城区周围汉墓分布极为密集,主要位于唐河与孟良河之间。1964年文物部门对辖区内汉墓进行调查编号,统计为281座,1991年再次调查统计,实有汉墓174座,存有封土的55余座。有少部分已经发掘清理,北庄子汉墓就在其中,封土较大,是规模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一处。

二、发掘及研究概况

1959年3月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定县北庄子中山王汉墓进行发掘。该墓结构特殊,为规模巨大的石椁砖室墓,以砖砌筑,四周又加石块为墙。早年的盗掘破坏致使葬制原貌全失,所遗留出土的有纪年的遗物只有弩机一件,上刻“建武卅二年二月”字样,是推断年代的主要依据。结合墓葬形制和其他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墓主极可能为中山简王刘焉。墓中文物主要包括石刻文字资料、砖刻文字资料、陶器、铜器、铁器、玉器及少量骨器、金银器和钱币等。石刻文字资料大量位于砖室中和外部,石质皆为青砂岩,室中石刻大都凿成方形,长宽各约100厘米,厚约25厘米,已发现刻铭和墨书题字的有800余块,砖室外部由四千余块1米见方石块构成,发现刻铭和墨书题字的有174块。

该墓自正式发掘后所存实物皆获得较为妥善的保护,其中题铭石刻文字和相关拓片字面清晰、较易辨识,受到书法艺术界和古文字学界的重视和关注。文字所涉及地名包括中山国的大部分县名及邻近国和县邑名称,体现了汉代“物勒工名”制度,为后人研究汉代地理状况、郡县名称演变提供了可靠依据,也为研究汉代文字从篆书到隶书演变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将北庄汉墓石刻定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立“定州北庄子汉墓石刻馆”进行专门保护、陈列和展示,将“北庄子汉墓”出土而保存较好的488块铭文石刻移来嵌于廊壁之上,为考察研究提供便利场所。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第一次发掘后及时总结撰写了图文并茂的专题简报《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在1964年《考古学报》第2期发表,成为学界研究领域第一篇重要相关文献资料。此后还有其它专项研究,如,马孟龙撰写并发表在2012年《考古》第10期文章《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铭相关问题研究》,何慕撰写并发表在2015年8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4期)文章《河北定县北庄汉墓题铭的整理》等,这些研究显示了中山王汉墓的独特文化吸引力和重要学术价值,在题铭石刻的文字内容方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识别和解读。这些石刻文字记载了当时修墓采石动用民工所在的国、郡、县名,采石地点名、州郡名和工匠名,除中山国所属的卢奴、北平、北新城、唐、苦陉、曲逆、望都、新市、毋极、安险等十一处,还有邻近国、郡名(梁、鲁、东平、常山、河内、河东、山阳等),反映了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不只限于中山国内,当时诸侯王国之间社会人力资源交流往来较为频繁。

北庄汉墓发掘后,全国陆续发掘了很多两汉诸侯王墓。如,1992年开始发掘的山东任城王汉墓,题铭石刻数量最多,但北庄汉墓筑墓时间比其早15年、发掘时间早33年,石刻数量规模、字口清晰度、保存效果及文化艺术价值皆令人惊叹。

三、对北庄汉墓题铭石刻的书法审美研究

现有对定县北庄汉墓题铭的研究主要在于对石刻文字内容的辨释整理,为后续相关领域的学理性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在书法艺术审美层面进行专项论述的研究相对缺乏。

两汉时期隶书刻石艺术审美风格主要为两大类:雄浑粗犷类和秀美精巧类。第一类主要集中在西汉、新莽及东汉前期,总体“形构已脱去篆书遗意而完全隶化,但刻工在雕刻中仍沿用篆书之法,无明显波磔。从书体演变角度来看,明显滞后于同期的简帛书和金文”;第二类主要集中在东汉中、后期,总体笔画波磔分明、规范而变化,结体方整端正,体现出书体走向成熟的状态,但此时期摩崖刻石和偏远地区碑刻隶书另辟异径,风格独特,或凸显恣肆雄放风格,在审美风格上宜归于第一类,定县北庄汉墓题铭石刻的隶书艺术风格当属此类。

(一)书法审美特征

1、笔画线条体现含蓄浑朴之美。作为东汉时期隶书石刻文字,北庄汉墓题铭与同时期官体隶书风格迥异。笔画粗细均匀,线条不求波磔轻重差别,笔势含蓄内沉,犹如古文字时代的篆籀用笔,具有厚重而凝练的力量效果,浑朴而高古。具体研究其笔画形态和韵致可知,线条丝毫没有理性的规划和讲究,尽显自然天真之美,,加之刻字时尖锐的金属工具在坚硬的石面上用力直入刻划,且用力相对均匀,线条沉着、含蓄而又劲健、拙朴,毫无飞扬飘动之态。同时,也具有“倔强”和“瘦硬”特征,这也是书法艺术审美中的重要品评标准。梁巘《评书帖》曾言,“薛曜书瘦硬,开山谷之门”,反映了瘦硬一路风格的传承。实际上,“甲骨文的线条就细瘦挺硬,刀法也劲利而有力度,开了瘦劲美的先河。”在碑派和帖学领域里,具有“倔强”和“瘦硬”审美意味的书法作品数量都很多,通常与“沉着”、“劲健”、“拙朴”等审美意味相联系和融合,体系含蓄浑朴之美。

2、结体字形体现朴茂稳实之美。结体紧收含楷意,偶有随势赋形而稚拙,字形以宽扁特征的数量为多,也有少量字形呈竖长或正方特征的,总体面貌给人以朴实茂密、稳重坚实的美感。刻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当时社会通行隶书体势影响,在字形处理上仍然体现出汉隶“方正”、“紧结”的字形特征。也许出于识别方便考虑,字结构虽为“紧结”,但字形尽量显宽博。某些字偏旁错误,但单字整体保持协调,如“望”字的左上部写法各异,有将近二十种面貌,但刻工毫不介意,依然故我地刻完每一个字,使得字字自然而圆融,毫不相违。这里的“圆融”并非指形体特征,而是对于这种自然生动的融合无迹的本质性特征的描述。错字情况还有“章”字,很多将上部的“立”写成“二”或“上”,“哀”字下部笔画减少等。此外,还有大量字法非篆非隶、笔画简省不一的字形,也达到了整体上和谐。这种蕴含变化于统一的面貌,使北庄汉墓题铭书法具有一种别样的稳实之美。

3、章法体现简洁自然之美。具有强烈而突出的独特个性,为适应石刻形制的客观大小样式和文字内容,所有题铭皆为竖式,篇幅简短而独立,依形布局,疏密有致,体现了汉代独有的墓葬石刻风貌和气息,具有独树一帜的石刻审美价值。“方正”之美本指单字形体端直、严正、整齐、安贞、敦厚的特征,在这里也用来表达其字字对齐、大小统一、字距均匀的章法特征,此外,由于这种顺直而下、不事雕饰巧安排的的做法,使得每件题铭作品呈现出沉着稳健的布局效果,体现了“拙朴”、“自然”的审美特征。“在老子哲学体系中,‘朴’、‘拙’、‘真’等都是密切相关的,它们联系于道体,属于最高的境界。”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等都很强调拙朴的崇高位置。在书法美的历史流程中拙朴相比其他风格美产生得更早,体现了一种原生质的美感,在这些题铭书法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4、气韵体现平和从容之美。北庄子题铭石刻在艺术审美层面除具有摩崖刻石的艺术审美共性外,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独有的粗粝自然、沉着厚重、率意天成的审美特性,其特有的静穆清新气息给观者以一种平和从容的美感,很耐人寻味。题铭的工匠出于工程记录的实用需要,自觉使用当时社会通用的隶书流行体,尽量使用适当的力道刻出能够达到清楚识别的字迹,且由于数量很多,亦非正式公文内容,故不用书丹,直接用金属锐器刻徒手线而成,刻字的技巧和能力也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提高,变得极为娴熟,因此,恰是这种只为准确刻录而毫无做作的意图和精神状态,客观上使得所有题铭文字毫无雕琢与演绎的成分,其在功能和效果上与河南洛阳地区的刑徒砖相类似,在审美效果上呈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超脱气息,无意为书而书意无尽,一丝不苟而又平和从容,气韵贯通而气象自然,达到了一种后人所推崇的“无意于佳乃佳”的美学高度。

(二)产生的原因

1、书体演变发展在官方与民间两个社会层面所存在和体现的差异性。这些东汉时期筑墓“工徒”的民间刻石作品,透露着民间特有的朴实和憨直,其中有少量文字结体仍带有篆书意味,体现出秦隶体式,很多笔画平直无波磔,简短跳跃,呈楷书意向。在篆、隶、楷三种书体领域中灵活穿越融合而成大量异于社会主流文字的异体字,这些都足以证明,民间文字使用者在无意识的突破束缚状态中使自身客观上具有官方层面无法比拟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2、民间“工徒”铭刻工艺的独特性。东汉时期普通民众对隶书的长期实用性取舍和相互仿效,逐渐形成一种民间最简便实用的隶书样式,既保持着自身实用性发展轨迹,又与官体样式有着若有似无的联系,既相互独立又借鉴融合,由于最常用而成为熟练的技艺。手法简易不雕饰,每字每划一气呵成,方能适应繁重劳动过程中完成铭刻任务的紧迫需求。因此,民间“工徒”出于更加便捷高效的目的而必然体现出这种铭刻工艺的独特性。

(1)刻工的个人能力和素养。刻工文化程度有限,且未必具有较高刻制水平,或因文字内容只涉及名署寥寥数字而使用民间惯用字体随性凿刻,无需像对待经典文辞那样严谨而考究的刻字方式,或者仅为便捷求快,故而在铭刻时,有可能“不善于表现隶书中的波、掠笔意,少华饰而趋简易”,也有可能是刻工有意这样操作,种种可能性的存在皆是民间刻工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反映。

(2)刻字的工具和材料。细察刻石文字的笔画形态和字口痕迹,从凿刻工艺上可以推断铭文并非通常碑刻的复刀刻法,工具亦非专业刻刀,应是类于凿、钻等采石工具直接刻划于青砂石上,故线条直来直去、无粗细变化。石面粗糙不平又与摩崖刻石相似,只是没有风化剥蚀效果。青砂石,又名黄肠石,普通石料,质地粗粝燥硬,远不如那些有形制的碑石质地细腻致密,作为墓地建筑的主要材料本不用来书刻,题铭只是出于实用而产生,客观上为后世留下了独特审美风格的刻石书法考古资料。

(3)刻字所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石刻数量大,文字内容涉及人员类型繁多,刻制完的石块皆须在墓地开始建造前被运往墓场,刻工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一方面,气候变化和工地环境等因素都直接促使刻工刻须在最短时内刻完工匠信息,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摄于王权的威压对于工程丝毫不敢怠慢,刻字过程便以简洁明了为主,以当时流行字体样貌为主,无暇考虑字法的正误和严谨性。故而造就了这些石刻题铭总体上的虽拙朴、粗粝但又沉着、劲健的自然天趣。

结语

综上所述,定县北庄汉墓题铭石刻是具有重要文物考古价值的历史遗存,需要珍惜保护和深入研究,其蕴含的独特书法审美特征可对后世书法创作提供某些思考和启示。这些石刻文字属于从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字体,且出于民间工匠之手,真实地反映了篆书、隶书在民间的应用和演变,因此,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和刻工实际水平的综合因素赋予了这些题铭书法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趣味,是汉代碑刻书法史的重要内容,具有书法美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注释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中华书局,2005年3月。

[2]定州市旅游文物局,《中山王汉墓出土黄肠石题刻精拓百品》,文物出版社,2018年8月,第20页。

[3]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考古学报(第二期)》·《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发掘报告》,1964年,第151页。

[4]同[2],第21页。

[5]同[3],第132页。

[6]黄惇、金丹、朱爱娣、朱天曙,《中国书法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32页。

[7]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796页。

[8]同[7],第685页。

[9]同[6],第39页。

猜你喜欢

汉墓石刻文字
西狭颂摩崖石刻
文字的前世今生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