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在科研院所改革中的应用及建议
2019-01-28何朝霞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何朝霞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一、管理会计发展历史及科研院所改革的背景
(一)管理会计发展历史
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的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方法在开始引入会计中,成为成本会计的组成部分;20世纪40年代,“责任会计”与“本-量-利分析”等专门方法也加入到会计方法体系中来;1952年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管理会计发展早期(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关注生产成本的分配、产品成本核算等,旨在控制成本、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近期(20世纪80、90年代后),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理会计工具,旨在权衡成本、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管理。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引入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理念。很多学者从管理控制系统、成本会计与管理、决策方法等多角度对管理会计研究主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1997——2001年研究多关注目标成本及责任会计,2002——2005 年研究侧重于经营预算、业绩计量、价值链分析及基于价值的管理等。2006 年以后,管理会计无论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还有应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
目前管理会计虽然在理论方面百花齐放,但是实践中仍未在得到广泛和系统的应用,主要应用于外资企业和大型工业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极少应用。
(二)科研院所改革的背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将有一部分科研院所转企或划入公益二类。转企的科研院所改制后,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管理机制,逐步与原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取消事业单位拨款,完全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公益二类研究所实行财政补助政策,仅对公益部分实行经费补助,非公益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随着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和经费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科研、生产项目开始推广实行竞标制、后补助制等新型模式。在此背景下,科研院所必须改变不重视经济效益的历史,加强科研、生产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重视投入与产出,深挖自身潜力,转变为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财务会计工作作为单位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又是单位经营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科研院所的转型,需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实现管理会计对科研院所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管理,做出科学性决策。
二、科研院所目前对管理会计应用的不足之处
科研院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最主要的任务是完成国家的特殊使命,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科研经费拨付。科研院所一直以来都是单一的核算会计模式,但是对于管理会计相对较为陌生,管理会计是什么,如何运用管理会计进行价值管理,仍认识不足。由于我国在管理会计方面起步较晚且本土化深层次探索工作还在进行中,因此科研院所目前在管理会计的应用上呈现表面化和初级化,管理会计在科研院所尚未形成完善、规范的体系。
(一)经营理念保守和主动性不强
科研院所的经营理念相对保守,因使用国拨资金采购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核算利润,无需考虑经济效益;同时,大部分科研院所项目多,科研任务繁重;项目来源多样化,每类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也不同,项目负责人有时无暇详尽区分不同来源的项目的不同的管理办法,加上部分院所的管理者缺乏成本管理意识,成本控制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机制,因此科研院所在应用管理会计实现对科研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动力明显不足,主动性不强。
(二)信息化工作滞后,信息系统不够健全
管理会计人员作为科研院所的内部顾问,主要职责是尽力收集、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决策信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但事实上,大部分科研院所,由于科研院所自身原因,财务和科研相互独立,财务和业务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不能很好地融合,很难实现信息的协调统一,信息化工作滞后于管理会计实践的需求。管理会计人员收集信息时具有很大难度,缺乏有效的健全的信息系统的支撑。因此管理会计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距离决策支持和科学预测相差甚远。
(三)人才队伍薄弱,专业人才贮备不足
科研院所中高端会计人才缺乏,通晓管理会计规则和具备战略意识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不足以支撑管理会计良好运行。科研院所由于单位性质所限,财务人员主动更新知识储备的意愿不强,同时由于科研院所中拥有中高级会计师职称的人员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相对较慢,因此运用管理会计这门相对新颖的现代管理科学时,难以胜任。目前科研单位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发展转型,在人才队伍准备上有不小差距,打造一支适合科研院校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队伍任重道远。
三、管理会计在科研院所改革中更好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财务环境改善及组织架构优化
管理会计的应用首先需要科研院所内部,从管理层到基层人员形成广泛共识,都能广泛参与并献计献策。全员积极性的调动,需要大环境的支撑,单位管理层能否为积极实施管理会计创造环境尤为重要。内部财务环境的改善,需要财务工作与业务工作充分融合。财务部门要主动熟悉各类科研业务活动,掌握不同类型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特殊财务管理需求;科研业务部门的研究人员也要充分认识项目经费相关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通过针对性的政策培训和互相交流,将财务与业务充分结合,为管理会计在科研院所管理体系中的应用营造环境。要改变传统财务会计的事后核算的地位,将财务会计工作延伸至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形成事前预算、事中监管、事后分析的模式,以此提高财务人员的话语权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财务管理部门组织架构方面,要从传统的一个核算中心拓展至核算加管理两个中心并重的模式。设置包括评价与决策层、管理控制层、业务处理层三层级的组织架构,完善集权与分权并存的财务管理模式。同时要设立独立的管理会计岗位,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为单位提供战略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的职能,实现从核算财务到核算加管理型财务的转型。
(二)提高信息化程度,构建信息化平台
财务数据和和与管理相关的非财务数据对于管理会计人员同等重要,管理会计工作涉及大量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而分析的对象即为大量及时、准确且多元化的信息,为了快速获得这些信息,需要科研院所整合数据信息,构建一个易用的信息平台,此平台应该能够实时动态地反映业务和财务状况,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做到同步和统一。科研院所可根据自身和行业的特点,建立自己的数据库,管理会计人员可以定期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决策依据。随着平台数据的日趋丰富,平台还可以扩展应用功能。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财务人员都能够及时便捷的从平台获取相关信息,提高科研院所工作的效率。
(三)加快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知识,而且要掌握管理知识;不仅要熟悉财务工作,而且要熟悉单位整体运营情况,要具有全局战略思想;不仅要了解本单位的情况,而且要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对单位的经营发展做出高质量的预测和决策支持。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要求财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要走入科研一线,参与服务科研,同时针对财务人员进行项目管理过程培训,真正了解科研管理业务对财务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财务人员话语权,最大化财务的价值管理。科研院所还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一整套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细化管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以便有效地评价和考量管理会计人才。最后要避免管理会计人才流失,在科研院所培养出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后,要想尽办法留住人才,这就需要薪酬体系的支撑。
(四)加强成本管理工作
科研院所加强成本管理,应科学制定项目成本预算,预算数据来源要尽量准确,不能是过去数据的简单参考,要针对当期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预测,尽可能细致地分解各项成本。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事中审计,及时准确地发现项目成本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及时纠偏,避免事后外部审计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对于科研项目成本管理,进行全成本核算,实施以项目作为成本核算对象,以科研周期为成本归集期,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划分科研成本费用的归属期,将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核算科研项目全成本。[2]
四、结语
管理会计综合性较强,本土化时间不长,在科研院所的应用中,由于对象特殊,应用尚浅。科研院所需要转变旧观念,通过不断尝试,丰富管理会计实践,真正使管理会计能实现价值管理,助力科研院所顺利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