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及其对策
2019-01-28胡樱凡荆州市公安县第一中学
胡樱凡 荆州市公安县第一中学
一、引言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保民生、暖民心的学生资助工程的一份子,是解决贫困学生就学问题、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2017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多部门协同印发文件《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扩展国家助学贷款这一资助手段的业务覆盖范围,达成高校、科研院所等各大培养单位的全覆盖。现阶段,国家助学贷款主要采取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的格局,存在生源地贷款和校园地贷款两种选择,并形成了国开行和商业银行模式。
国家助学贷款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是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可借助的重要的金融产品,这一产品也逐年慢慢走向成熟。1999年,中国开始推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之后在2004年,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出由财政和高校向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经办银行提供风险补偿金,分散了部分风险从而使得该业务有了较快的发展[1]。根据全国学生资助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17年度的国家助学贷款受益学生人数为409.16万人,资金规模达284.20亿元,相较于2016年绝对值增加了20.99亿元,增幅为7.97%。此外,国家助学贷款占2017年资助资金总额的15.1%及高校资助总额的27.05%[2]。虽然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但其背后潜藏着较大风险。其借款人数多、贷款数额少且学生人口流动性大导致了银行在低收益的情况下拥有极高的管理成本,从而丧失管理积极性,致使国家助学贷款的坏账率一直居高不下,曾一度高达28.4%。那么坏账的产生原因及具体的风控措施则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和讨论空间,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情况
国家为了圆寒门学子的大学梦,缩小贫富差距出台了各项助学政策,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学生资助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福利和便利后,部分学生感恩相待,及时还清欠款,却也有一部分学生拖欠贷款,甚至拒绝还款,被经办贷款的银行告上法庭。
(一)案例一
兰州大学研究生赵静家境贫寒,因为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才得以继续学业。而在学费上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她在研究生在读期间一直勤工俭学,打了多份工,争取早日还清贷款。赵静表示,“现在信用比啥都重要,提前还款还可以再贷款,何乐而不为”[3]。
分析:在甘肃农村还有很多像赵静一样贷款读书的寒门学子,他们踏实努力,借助助学贷款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与此同时,学生的信用意识在不断加强,争取早日还贷,更好地利用金融产品来助力于生活。
(二)案例二
未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早已不是个例。2001年10月浙大吴某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共计4800元,该业务由中国银行杭州杭海路支行办理,期限为3年,月利率为0.495%。2014年12月11日,贷款到期,吴某应按合同规定偿还本金4800元加利息800余元。之后距离吴某毕业近5年,其仍然拖欠欠款,且更改了联系方式,银行无奈之下将其告上法庭[4]。
分析:滴水恩,涌泉报。吴某之前享受着国家助学贷款带来的诸多便利,也拥有在贷款到期后按合同约定偿还本息的义务。但其拒不履行义务,这是个人信用的缺失。也许其刚毕业,偿还能力低,但其可以与银行协商处理,哪怕更换联系方式也应及时向银行等债权方及时说明情况,而不是到对簿公堂这一地步。
(三)案例三
2016年,张某向某银行申请办理创业贷款,该银行却拒绝给予办理。经调查,原来是张某在上学期间曾办有助学贷款,但毕业后未按约定期限及时还款的逾期记录达15次[5]。
分析:目前各部门为应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的违约情况,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将助学贷款偿还情况纳入央行主导的个人征信系统中。若贷款存在违约情况,则个人在日后的住房贷款、创业贷款等商业银行提供的各项业务上,都会在办理资格上受到限制。从经济人的角度,办理助学贷款只是个人参与金融市场的开端,切莫因为信用问题,失去了后续的入场资格,那就是因小失大了。
三、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风险
(一)个人层面
助学贷款是对贫苦大学生发放的,是一种没有任何担保和抵押的完全的信用放款。所以这笔贷款能不能拿回主要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有足够的信用意识。而目前根据坏账率可知现在的学生的信用意识不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主观意愿来看,学生的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还未养成;从个人能力来说,学生走出学校后生存能力还不强,他们的工资维持必要的生活之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拿来偿还贷款。此外,当下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逐步纳入央行个人征信体系,若学生因未及时偿还贷款而产生不良信用记录,可谓得不偿失。
(二)银行层面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惠民工程的一部分,覆盖面很广,因此涉及人数很多。对于服务提供方的银行而言,单笔贷款数额小、贷款手续繁杂而作为贷款人群的学生毕业离校后流动性极大,由此对其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难度较高,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但国家助学贷款执行的是国家优惠利率甚至是0利率,仅靠财政对贷款利息进行补贴,整体而言银行的收益很低。一方面是,收益与成本不成正比,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贷款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例如上文提到的吴某,毕业多年未偿还欠款,直到将其告上了法庭才得以追回。
(三)对于高校
若没有助学贷款,不少寒门学子无法完成自己的大学梦,但高校作为教育和管理大学生机构和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重要对接方,却也有自己的无奈。首先,由高校出面询问和统计其下辖所有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需求,作为银行的重要对接方,具有指导大学生完成业务办理和其他各项手续的义务。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学校又需要利用各种途径催促毕业生还贷,若学生的还款率低下,则由学校直接面对来自银行的、乃至社会上的舆论压力和指责[6]。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出于行政上的要求承担相应责任与义务,在未形成针对学生的强有力的还贷措施之前,高校方面会一直面临着较大的舆论风险。
四、推动国家助学贷款良好发展的对策
(一)个人层面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底,美国高校学生欠下的助学贷款累计达1.2万亿美元。引人注意的是,欠债10万美元以上的学生群体的违约率约17.6%,相较之下欠债1000-5000美元的学生群体却有近33%的违约率。事实上,影响个人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率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还款意愿与个人诚信意识有关,而还款能力则与个人专业技能及工作薪资有关。换言之,还款能力低的学生更容易成为“老赖”。因此对于需要国家助学贷款来解决学费及生活费问题的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还款能力。
(二)银行层面
银行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响应国家号召、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银行层面需改善工作流程,尽可能规避国家助学贷款带来的风险。首先要严格控制贷款审批环节,银行需设立调研评估人员了解贫困大学生普遍的经济状况,划定基准线;其次,贷款发放人员应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向符合贷款办理条件的大学生发放贷款,避免向不符合条件的非贫困大学生发放贷款,以致盲目地、主观地增加贷款规模,并做好信息登记管理工作。之后,在贷中管理环节,银行可联合高校,通过查询食堂消费流水、群众访谈等途径,定期抽查获贷学生在学校的消费水平,考虑是否保留或中止学生的贷款资格,从而使得该政策真正服务于需要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群体。
(三)高校层面
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中需要承担大量的引导、宣传、监督等责任和义务。除去对于贷款本身的管理外,高校还应大力培养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其就业技能和还款能力,这对于学生个人而言也是受益无穷的。首先,学校应该优化教育结构,积极与社会当下对大学生技能要求相对接,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岗位需求。其次,高校可开展大量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积极为就业做准备。此外,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可联合商业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中大型企业,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资助创业。总之,利用各项措施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还款能力。
五、结语
少年强则中国强。从理性的角度讲,国家助学贷款是政府推出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普惠性政策,由教育部、中央与地方财政、商业银行及高等院校等多方合力,是使得贫困大学生冲破贫瘠经济条件的禁锢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保障。从感性的角度讲,受到国家资助的大学生,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向上、刻苦求学、锻炼自己的专项技能,早日打拼下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由此,受助大学生得以按时偿还贷款,给这笔业务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从另一个角度看,该项业务的良性运转,也能帮助国家助学贷款这项“改革红利”惠及更多学生,实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