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错那县门巴族教育发展研究
2019-01-28刘玉闫晓宇刘国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玉 闫晓宇 刘国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1]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教育,在科学认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出台系列教育惠民政策,为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培养现代化人才提供了坚强保障。西藏的门巴族多数聚居在偏远边境县,几十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当地教育事业,门巴族群众接受了现代教育,族体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教育成效显著,为民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错那县门巴族教育发展历程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门巴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门隅地区是门巴族的传统世居地。藏传佛教传入门隅地区后,深刻地影响着门隅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历史上,门巴族教育主要分为寺庙教育和社会教育。“西藏民主改革前,门巴族尚处在封建农奴制与原始村社制并存的复合社会形态阶段,与此相联系,民主改革前的门巴族教育十分落后,几乎没有学校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除部分僧职人员懂藏文外,普通群众都是文盲。”[2]
错那县门巴族主要聚居在勒布沟4个门巴民族乡中。民主改革后,为提升当地群众受教育水平,驻守边防的解放军军人教门巴族儿童识字,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教育问题。1963年,山南专署投资1000元,在勒布区修建了1所幼儿园。1965年底,吉巴乡和麻麻乡建立了2所民办小学。1976年,勒布区成立了公办小学。学生小学毕业后,到县城上中学。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县文教科在勒布区举办师训班,学期半个月,由援藏教师和个别文化程度较高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培训当地教师。此后,为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错那县曾多次使用专款维修、扩建勒布区的学校,为师生购置教学设备、教具等,配备计算机、图书室,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错那县门巴族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错那县4个门巴民族乡的绝大部分适龄儿童到麻麻乡小学上学。麻麻乡小学位于勒布沟麻玛乡麻麻村,占地面积为5768.82㎡,学校建筑面积3231.11㎡,距离县城40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麻麻乡小学始建于1965年,前身是勒布小学。安徽省第六批援建工作队投资1014.1万元,改造了麻麻乡完小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等,新建草场、周转房、教职工之家等。2017年9月,工程竣工。麻麻乡小学共有教职工8人,其中,专任教师7人。从民族构成看,门巴族教师2人;从学历结构看,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7人,专任教师合格率达到100%。现设4个教学班,开设从学前班到四年级的课程,共有在校学生31人,其中门巴族2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已达到100%。麻麻乡小学是错那县唯一一所具有门巴族特色的规范化小学,除一般学科外,专门设置门巴语、门巴族舞蹈等地方课程,由门巴族专任教师教授。学校配备澡堂、食堂、德育活动中心等,学生均寄宿,一个月回家一次。从中学开始,当地学生就离开勒布沟去县城或山南市上学。国家对门巴族学生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错那县作为边境县,学生享受的年生均标准如下:学前教育阶段3320元、义务教育阶段3820元、高中教育阶段4320元。此外,还有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4元。
党和政府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阶段采取的各项政策均向门巴族倾斜。比如,中考和高考时门巴族学生享受加分政策,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政府按照区内、区外、本科、专科等分类标准均予以资金补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错那县勒布沟4个门巴民族乡师资力量得到较大改善,群众受教育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门巴族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毕业升学率达100%,教育发展成效显著。2018年,全县新考入大学的学生总数达167人,其中门巴族学生11人。门巴族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突出标志是培养了一大批门巴族人才,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个人和民族体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经验与启示
(一)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门巴族的现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实践证明,废除民族剥削、民族压迫的旧制度,通过改革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解除束缚教育发展的桎梏,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为每个个体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因此,要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促进门巴族教育实现大发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西藏门巴族聚居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起点低,同西藏其他地区还存在发展差距问题。当地产业基础薄弱,市场主体规模较小,地方龙头企业和纳税大户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不足,这些均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自我造血功能不强,地方财政薄弱,对中央的政策依赖较大。有限的资金在民生事业的各个领域中分配,教育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当地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国家还应继续增加教育投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人力、财力上继续倾斜,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尤其是对地理区位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的边境县乡,更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三)培养教育人才,推进教育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立教之本,教育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现代化及教育强国的建设,必然要求有一支业务精进、结构优化、师德师风优良、适应教育改革和创新需要的教师队伍。西藏门巴族聚居区存在教师数量少的问题,尤其是偏远县乡,这个问题更突出。此外,年轻教师流动性较大,对师资队伍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应根据现实发展需要,推进职称制度和编制配备改革,提高边境县乡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权益,减少基层优秀教师流失。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鼓励当地学校同对口支援学校的校际合作,加强教师的双向互动交流,用好组团式教育援藏政策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当地教师,将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结合起来,不断优化门巴族聚居区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对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以宣传、教育、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树立一批优秀教师典型,充分发挥榜样激励和示范引领作用。
(四)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的功能之一是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生命力及民族文化自信。虽然门巴族人口规模较小,但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面对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人口较少、自我发展机能较弱的民族的文化容易被边缘化。因此,在教育发展过程,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弘扬门巴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中华文化教育,增强门巴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重视门巴族艺术人才培养,积极进行艺术交流,举办各类艺术活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集体舞和民族舞进校园活动。
教育承载着推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的使命,承载着每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今天的事业,也是明天的希望。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做好教育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加快门巴族这样的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事业实现大发展,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也是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