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中韩语言对比浅析两国文化差异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2019-01-28张红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37期
关键词:敬语外来词语序

张红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交往源远流长。由于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所以在文化上有很多的共性,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风俗,思维习惯等影响,又形成了各自的特性。不同的文化特性,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特点,让我们从中韩语言的异同来看文化的异同,及看文化的异同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反映。

一、中韩文化差异在词汇中的体现及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韩语属于拼音文字,词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汉字词,固有词和外来词,其中汉字词约占70%,固有词约占20%,外来词约占10%。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韩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外来词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并且伴随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新造词也作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正在蔓延。因此,在中韩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言中词汇,句子的翻译,还要结合文化背景,紧跟文化流行趋势,使中韩翻译也能够与时俱进。

(一)汉字词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众所周知,韩国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汉字词在韩语词汇中所占比例达到近70%,汉字词虽然是由汉语音译而来的词汇,但在翻译过程中却不能完全一一对应翻译,这也是由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社会、历史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各自特色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因此在翻译时,要考虑二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差异。下面主要从形同义异和义同形异两个角度,举例说明这种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1.形同异义

通过中韩两国语言的对比可以发现,有些词汇,句子虽然概念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的限制,在实际应用中表达的意义也是不同的。如韩语里的“족구”和汉语里“足球”的差异。“족구”在韩语中指的是用脚踢的排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藤球,而汉语里的足球就是指现在广泛意义上的足球。韩语的“책략”和汉语的“策略”,“책략”在韩语中一般指动坏脑筋想出来的策略,具有贬义色彩;而汉语的“策略”一般指灵活运用智慧和谋略想出的战略和方法,具有褒义色彩。再如韩语俗语中“소 잃고 외양간을 고치기”和汉语“亡羊补牢”的差异,在韩语中,有亡羊补牢,于事无补之意;而在汉语中,则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之意。

2.义同形异

在韩语中,“교장”和“총장”都是汉语校长的意思。在汉语中,校长不仅指中小学、高中的领导者,也可以指大学的主要负责人;但在韩语中“교장”指的是中小高中的校长,而“총장”专门指大学的校长。韩语“혁신”“창신”都是汉语创新的意思,但在科学技术领域多用“혁신”来表达,而在艺术领域则多用“창신”来表达。

(二)外来词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的联系和交流日渐频繁,语言作为文化传播和沟通的载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中韩两国都渐渐学习和吸收了外来词。

在韩国,近几年外来词的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不仅是由于韩国深受美国的影响,还因为韩语是一种表音文字,对外来词的借用采取直接音译的方式,可以用本国的文字发音直接标注外来词的发音,这也让外来词在韩国迅速蔓延开来。例如아메리카노(Americano),치즈(cheese),샌드위치(sandwich),햄버커(hamburger)等在韩语中的读音其实就是韩国式的英语发音。而中国对外来词的吸收相对更保守一些,在必须使用外来词的情况下,一般采取半音半意译或者意译法,很少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例如咖啡(coffee),咖喱(curry)威士忌(whiskey),巧克力(chocolate)等。

由于外来词在韩语中迅速蔓延,使用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在中韩翻译过程中,不仅是对翻译者中韩语言实力的考验,也涉及到对翻译者英语水平的考验。为了更好地实现中韩翻译,不仅要夯实自己的中韩语言实力,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以便于更好地把握外来词汇的运用和翻译。

(三)新造词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网络的发达,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新造词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深受韩国年轻群体的喜爱和推崇,主要活跃在韩国的综艺节目以及日常的网络社交平台上,其中以缩略语最为典型。如韩语“소확행”(小确幸),其实是“소소하지만 확실한 행복”的缩略语,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虽然很小但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据Incruit2018流行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소확행”以28.8%的比例排名2018流行语第一位。其次是韩语“갑분싸”(气氛突然冷掉)一词,是“갑자기 분위기 싸해진다”的缩略语,指因某人讲得话比较冷,气氛一下子冷下来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冷场。除此之外,韩国人还比较喜欢常用的有“얼죽아”(冻死也要喝冰美),是“얼어 죽어도 아이스아메리카노”的缩略语,指哪怕是在寒冷的天气里冻死也要喝冰的美式咖啡,可以看出韩国人对于冰水以及咖啡的喜爱。在饮食文化上,中国人喜欢茶,多喝热饮,而韩国人喜欢咖啡,多喝冰水,这也是两国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差异。面对这种新造语的流行,在中韩翻译过程中,也应当要多关注韩国的综艺节目以及网络社交平台,及时掌握和了解新的流行语,以便使中韩翻译与时俱进,紧跟文化发展的潮流。

二、中韩文化差异在表达方式上的体现及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中韩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上,也体现在表达方式上。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了语言的转换和翻译。

(一)语言结构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1.语序

汉语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而韩语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这是中韩语言差异的一大特征。由于韩语的谓语在句子的最后出现,所以要想理解一句话的意思,必须根据句尾的谓词来判断,韩语主要表达成分在后面,而汉语表达的重点在前面。如汉语“我喜欢唱歌”在韩语中的语序则为“我唱歌喜欢”。

其次,中韩由于人文历史和民族特点的不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翻译的语序也要相应的调整。例如在称呼称谓上的差异,介绍一个人的情况,汉语语序为“职位+姓名”(如:总理温家宝),而韩语语序为“姓名+职位”(如:원자바오 총리)。在欢迎词中的差异,如汉语“女士们,先生们”,对应韩语为“신사숙녀 여러분”,汉语“女士在前,”韩语“신사”在前,这与韩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有一定关系。汉语“各位工商界的朋友们”对应韩语为“상공업계 여러분”。汉语的“工商”对应韩语的“상공”,汉语“工”在前,韩语“상”在前,这与韩国重视商业,中国重视工业的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汉语的“朋友们”对应韩语的“여러분”,而不是韩语的“친구들”,这是因为韩语中对“朋友”称呼的限定性。在中国,为了表示亲切友好,即使第一次见面的人也会称为“朋友”,但韩语中“朋友”通常指的是年纪相同并且关系亲近的人。

2.时态和词性

汉语是没有时态变化的,而韩语是有时态变化的,包括了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将来时态,不同的时态分别用不同的时制词尾来表示。以汉语“写完作业了”,“正在写作业”,和“准备写作业”为例,对应的韩文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分别是:숙제를 했다/숙제를 하고 있다/숙제를 하겠다.通过词尾谓语动词的变形,来表达不同时态的区别和含义。韩语是表音文字,通过变动词尾,可以表达出很多细化的意思,动词的活用非常普遍;而汉语是表意文字,所以动词的活用在汉语中是很难实现的。这也造成了汉语多用主动,而韩语多用被动的语言习惯。因此在中韩翻译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词尾的谓语时态和词性变动,根据不同的时态和词性传达不同的意思。

(二)敬语法对中韩翻译的影响

中韩两国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谦虚谨慎是君子的美德,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会对对方使用敬语。在韩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注重在形式上的表达,因此“敬语法”也是韩语的一大特征。“敬语法”同时态一样,是通过动词的活用来表达的,个别也通过词汇的敬语形式来表达,如饭的一般形式是“밥”,敬语形式是“진지”,睡觉的一般形式是“자다”,敬语形式是“주무시다”等。中国虽然作为儒教的起源地,但敬语法并不发达,是因为没有能体现敬语的动词活用。因此在中韩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对“敬语法”的灵活运用和转变,尽可能贴近源语的语感来传达源语的意思。

三、结语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和交流,同时也是两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转换和交流。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尊重彼此的语言和文化,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综合考虑语言内及语言外的文化差异,同时紧跟文化发展潮流,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猜你喜欢

敬语外来词语序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中国朝鲜语外来词词汇结构和使用考察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汉韩外来词对比研究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语言生态学视角下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借用演变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日语敬语习得常见误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