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戏剧改革的历史性机遇
——观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有感

2019-01-28大连市艺术研究所116013

大众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折子戏采茶戏唱腔

(大连市艺术研究所 116013)

中国的戏剧艺术源远流长,地方剧种更是灿若繁星,争相斗艳,时常令我心驰神往。终于,在去年11月份我有幸被派到江苏昆山参加2018年戏曲百戏盛典的观摩活动,期间,我们一共观摩了三场地方戏曲的表演,分别是江西省折子戏专场、粤剧《搜书院》和浙江省折子戏专场。通过看戏,给我总体上的感觉是非常“养眼”,非常“震撼”,非常有“收获”。个人感觉南方戏曲与北方戏剧相比较,特点比较突出,演员表演细腻、服装华丽、唱腔温婉;舞美很“暖”很优美,又恰到好处,简单而不奢华,华贵而不做作。但南北戏的一个共同点是程式化表演一直延续至今,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是提前设计和排演好的,演员自由发挥的空间有限,尤其是传统剧目更是如此。

一、昆山百戏盛典部分剧目管窥

(一)评江西省折子戏专场

江西省的折子戏主要以采茶戏为主,一共演出了三场采茶戏和一出赣剧片段。首先由赣南艺术创作研究所即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演出采茶戏《钓s》,其次由江西省高安市采茶剧团演出高安采茶戏《孙成打酒》,第三,由江西省泰和县采茶剧团上演吉安采茶戏《打鸟》;最后,由江西省赣剧院演出赣剧《还魂记·游园惊梦》。采茶戏是江西省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多以丰收场面及男女爱情为题材,演员一边唱一边舞,载歌载舞,表现出喜庆、祥和的舞台效果。采茶戏曲调欢快,唱腔高亢悠长,且收放自如,并且融合多个舞蹈动作,演员一边表演一边唱,浑身都是“戏”。此外,表演形式上,演员多以“一丑二旦”为特点,一般是三人组合,唱、念、做、舞,无所不会,演唱及对白都以江西方言为主,调门悠长,唱词诙谐幽默,动作夸张但美感十足,演员舞台表演十分精彩到位,他们唱一句词、做一个动作,把杂技、舞蹈和武术的元素都纳入到演出当中,让观众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赣剧《还魂记·游园惊梦》总体上给人感觉很舒服,演员水准都很高,道具运用精准到位,尤其是男演员的长袖舞蹈潇洒自如,脚底步履轻盈,舞蹈功底深厚。虽然舞台布景相对简单,舞台灯光简洁,但一点也不影响舞台演出效果。唱腔优美,演员之间的对白和独白运用本地方言,唱词简洁,伴奏明快,时有变化,地方特色明显,演员“唱念说走”之间配合可谓“天衣无缝”,无可挑剔,总之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地方戏展演。

(二)评粤剧《搜书院》

粤剧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也是名家辈出。《搜书院》是其中一出代表性剧目,早在1956年就在北京上演,受到周总理的好评。《搜书院》讲述的故事是宋代一位书院秀才和一位丫鬟的爱情故事,主角是书院掌院,张秀才及丫鬟翠莲。这台戏经过多年打磨已经非常成熟,主角台词熟练,唱功非凡,尤其一提的是舞美和服装非常漂亮,“南戏”的服装做工非常考究,基本以浅色或素雅的颜色为主,舞台灯光以暖色调为主,这样使得舞台效果非常“艺术化”,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舞台布景也跟舞台气氛相得益彰,看似简单,其实恰到好处。尤其是男一号张生的长袖舞也非常漂亮,动作协调、柔美,手中的扇子也助推了演出效果。总之,《搜书院》作为传统剧目无论各方面都十分成熟,演员阵容强大,名角荟萃,演员扮相清秀,唱腔浑厚,时而悠长、时而短促,音乐婉转,乐器简而不繁,演员对白和念白均运用粤语,抑扬顿挫,偶有“数来宝”的风格,幽默风趣,让人捧腹,演员的抒情达意也比较自然,表演十分投入,配合默契,整个演出给人感觉地方气息十分浓厚。

(三)评浙江省折子戏专场

浙江省的地方戏曲种类较多,戏剧事业发展状况很好,有名的角色也不少,很多剧目还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演员成为“非遗”的传承人,剧团成为传承中心,这样资金和人员都相对稳定一些。这次浙江折子戏共演出了五部剧目片段,分别是浙江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演出的姚剧《打窗楼》、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演出的平调戏《李慧娘·见判》、宁波市甬剧团演出的甬剧《拔兰花》、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演出的两场折子戏和剧《断桥》及瓯剧《酒楼杀场》。纵观这几部折子戏,平调戏《李慧娘·见判》、和剧《断桥》给人印象最为深刻,其中,李慧娘、判官和小鬼的表演非常到位,舞台基本功十分扎实,他们几乎浑身都是戏,舞台上小碎步,舞袖功都十分好看,一颦一笑都给人很舒服的感觉。《断桥》里许仙和小青的表演十分出色,道具运用也恰到好处,唱词主要以本地方言为主,抑扬顿挫,婉转流长,十分动听。《拔兰花》里演员用动作表达感情,温婉动人,唱腔圆润,丝丝入扣,动人心弦。

《酒楼杀场》是一出武戏,讲的是梁山好汉石秀欲劫法场救卢俊义,在酒馆跟酒保周旋的一场戏。总体上不错,演员很投入,但笔者觉得这出“武戏”并没有完全演绎出“武”的味道来,而且酒保的戏份有点多,作为配角有点喧宾夺主的嫌疑。酒保个头虽不高,但“功夫”了得,舞台上“闪转腾挪”不在话下。此外,这出戏演员唱词过少也有一些影响,基本都是动作戏,偶尔酒保也会用温州方言插科打诨,制造一些笑料,而主角“石秀”比较沉闷,在台上转来转去,唱词实在太少,唱腔还算不错,但演出舞台效果一般。总体上看,浙江这出折子戏还是相当成功的,很多演员都是“梅花奖”等戏曲奖的得主,演出水准很高,演员很投入,主角和配角配合非常好,服装也很漂亮,舞台呈现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尽管这次昆山百戏盛典亮点很多,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地方也不少,但由于当今文化娱乐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观众已然不满足单一的娱乐方式,而且年轻观众大量流失,票房惨淡,从而使得戏曲(剧)市场萎缩,没落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作为艺术事业发展,我们又必须要戏剧(曲)活下去而且活得更好,至于如何才能活好戏剧(戏曲)?笔者认为一定要与时俱进,险中求胜。今后只有顺应潮流,迎头赶上,逆势而为,变被动为主动,方是上策和明智之举。因此,戏剧(曲)必须彻底改革,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也许有人会说戏剧一直都在改革,但这次的改革应该与以往不同,笔者认为应该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是一次绝处求生,最终目的是再续辉煌,是戏剧事业的“伟大复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必然要求。

二、戏剧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必定是改革的年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当下的热点词汇,在文化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单就戏剧改革而言,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就是这样的道理。从百戏(昆山)盛典的演出当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南派戏曲还是北方戏剧,都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创新,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赶上社会发展的节奏。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发展以及审美标准和要求的提高,对美好生活得层次追求逐渐提高,对艺术作品的质量开始不断挑剔,对艺术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剧本、舞美及音效等的要求也有新的变化,观众不再满足于以往的舞台呈现、演员的程式化表演和唱腔,希望能有所变化和改进,从而改善“视觉疲劳”,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官刺激甚至不一样的心灵震撼。总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娱乐需求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80后90后及00后新生代们的艺术欣赏眼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对传统戏剧、革命样板戏知之甚少,而且也不愿意花时间去欣赏、去研究,可能觉得老套、无趣,有代沟,无法沟通等等,所以作为戏剧创作者或文化研究者应该首先站在时代的潮头,引领着时尚,“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努力创作出既满足时代需求和国家精神,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也要符合大多数观众口味,适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所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但与此同时,应该把握一定尺寸,有一个“度”的问题,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下,可以说是戏剧改革的最佳时期,条件和时机都已经十分成熟。中国戏剧改革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改革需要分类进行,分阶段稳步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戏剧改革话题现在说起来可能有人会说“老生常谈”,但现在真的是“狼来了”,戏剧或戏曲如果仍是老腔老调老的表演套路,年轻一代肯定不会买账,很多中老年人也会“审美疲劳”,长此以往戏剧危矣!

我们说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有挑战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有想法,有想法就有干劲,干事情就会创造机遇。中国戏剧的历史性机遇以前也曾有过,但时代要求不一样,不同的时代对戏剧改革的要求并不一样,特别是如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指引下,戏剧改革的思路逐渐清晰,过程上也是有条不紊的在进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戏剧改革也逐渐进入深水区,逐渐会涉及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及个别人的某些利益,尽管如此,戏剧改革唯有披荆斩棘,努力杀出一条血路,才能迎来明媚的春天。

总而言之,中国的戏剧改革之路虽然漫长而崎岖,但前途还是一片光明,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绝不是倒退,这一点是早已明确无误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戏剧改革任重而道远,光说不练万万不可,但这一过程一定充满艰辛和曲折。众所周知,戏剧的表演、唱腔历经百年,观众群体较为固定,而且程式化问题很难一下子改变,演员从小练功学习的东西大致雷同甚至千篇一律,“坐、念、唱、打”等东西都已深入人心,要想有革命性的变化,不断加入现代化元素,实现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吸引年青一代的观众群体,提升戏剧(戏曲)的艺术生命力,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这代人乃至下一代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深刻命题,需要众多艺术工作者们不懈研究,努力实践,最终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

猜你喜欢

折子戏采茶戏唱腔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南昌采茶戏与萍乡采茶戏之比较研究
我爱家乡的采茶戏
戏曲美学视域下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
戏曲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黄梅戏生行折子戏导演创作有感
折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