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2019-01-28付锐
付 锐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习近平2016 年12 月17 日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浙江省2017 年2 月21 日夏宝龙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 立德树人要成为高校立身之本, 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及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而立德树人的根本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内涵内在想通, 以专业课程为载体,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课程思政与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其根本任务帮助受教育者在专业化培养中获得个人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空间, 促进毕业生与行业企业需求人才的双向流通, 用以适应和胜任职业岗位要求。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顺利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途径, 更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 职业核心素养包括以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等内容为核心的显性职业素质和以职业道德、 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及动机等内容为核心的隐形职业素质。 传统的课程教学较倾向于学生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弱化了隐形职业素养, 而课程思政能很好的兼顾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隐形职业素养。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隐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之中,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紧密课程培养目标,以专业知识为出发点,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以问题、现象为导向,通过课堂情境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巧妙的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内容;同时,立足企业文化,深入挖掘企业文化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将以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工匠精神及职业道德等为核心的职业素养[1]。将传统的中华文化与专业技能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个性的发展,服务于当前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要求。
2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常态下,我国行业企业对一线员工有着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行业企业一线人才的特殊场所,肩负着培养高技能、高素养人才的重任。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改变以往职业教育中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更好地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助于落实国家相关部门政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教育部、各省市教育部门制定相应政策,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 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本性的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有助于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良好的职业素养能让高职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就业优势,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就业速度和就业质量, 从长远看,职业素养的缺失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 课程思政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通识课、 专业课的界限, 构建起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的高校育人新体系, 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从业过程中更好地适应变化中的职场生活[2]。
最后,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培养当代青年的价值需求。在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课程思政”促进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与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机融合为目标,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模式有机统一, 在注重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提升个人行为修养, 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3 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途径探讨
3.1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宏观统筹
重视和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把知识、 技能和道德品质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掌握, 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及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融合在一起,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层次、 复合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
以专业课程为引导,以职业素养培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主线, 通过构建思想政治理论、 综合职业素养、 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补充现有的教学大纲, 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 凸显大学生政治意识、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将职业素养培育落实到具体的专业教学全过程,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3]。
3.2 紧抓专业课堂教学,常抓不懈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相行,把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落地生根直至结出丰硕的果实, 不断提高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 专业课程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 尽可能考虑学生学习需要和高校育人需求, 制定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形成具有创新性、普遍性、指导性的教学体系, 增强大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4]。 将职业核心素养蕴含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准点, 结合高职学生的现实需要及企业现实需求, 选择运用与职业行为相关的专题研讨、 各种岗位典型人物的案例, 通过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的职业榜样, 以此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实现教学的目的性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
3.3 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课程评价体系
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涵盖传统的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还应包括德育中的思想理论教育内容, 以保证课程思政评价内容的立体型和完整性[5]。 在考核评价内容上,应充分考虑专业教学课堂表现、实操训练课堂表现、以及课外实践的表现。 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否灵活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训过程中尤其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重合的元素, 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在考核评价形式上, 尽量做到多元化。 现行静态的评价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思政中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亟需建立一种动态的评价标准, 能纵向把握学生的思想品质、 心理素质的发展变化轨迹, 横向把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变化, 使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尽可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学生职业素养和基本道德品质的发展水平。 在评价主体上, 打破由课程教师的主导评价方式, 增加学生自我评价与互评的环节。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校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实训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企业指导老师、企业员工等, 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 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水平和基本道德水平做出评定。
4 总结
严峻的就业环境对高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全面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必须把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改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学生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 自我分析和职业核心等能力,为学生实现就业和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