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2019-01-28李冬云余云丹杨雨萌
毛 瑞 江 莉* 李冬云 唐 高 余云丹 杨雨萌
(中国计量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0 引言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我国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5 年8 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的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动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科研育人通过将科研与教学相融合, 将教学与科研两大资源整合, 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学生综合素质[1]。
中国传统模式的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笔试,轻视实践的错误观念。 传统的教育也一直是以老师的讲述为主,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较少。 科研研究是知识的源泉,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应该从各方面来提高大学生动手科研的能力。 科研育人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单纯以知识创造为中心的科研模式,打破了以往科教分离、科研与育人相割裂的状况。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科研育人提出了见解,有学者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不但可以强化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 还对培养他们的逻辑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处理与收集资料能力、实践能力等有帮助[2,3]。
1 当今大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
(1)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对书本掌握深入,顺从老师和家长的意愿去学习,缺乏思考能力。 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考的大多数背诵记忆理解,学的都是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提升[4]。
(2)大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性不足。 大学生一般科研能力较弱,大都是跟着导师或者研究生一起做实验。科研主题选择比较被动,可能会不感兴趣,甚至对科研产生畏惧感,挫败了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 同时,科研在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做要求, 不是毕业的必需。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大学生在课程多,负担多的情况,科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3)指导老师缺乏或经验不足。 大学生是科研新生代的萌芽,是新一代的探索者。 指导老师作为大学生科研的引路人,承担着重大的责任。 大学生在实验初期,缺乏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实验习惯,在研究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挫败感,急需教师的亲身指导。 如若出现老师缺乏或指导经验不足等情况, 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4)大学生科研经费的不充足[5]。 目前大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支持力度最大的是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资助金额为1 万元,省级为5000 元,校级项目更低300 ~1000 元左右。 现在大学生科研经费的使用主要是:调研、图书资料、实验材料购买、样品测试、器材购置等,科研项目资金往往是不够的。 科研经费的缺乏对大学生科研的进步与下一步探索都产生了极大的困难。
2 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建议
(1)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理念要与时俱进。 学生要自我培养实验动手能力, 老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而不是一味的看试卷的成绩, 学校应该逐步考虑把科研训练纳入大学生毕业能力考核范围。
(2)充分发挥学生在科研活动中的自主能动性。 学生在科研创新项目的选题申报时,完全让学生自主积极地组建团队和分工,并进行文献的阅读、方案的设计及申报书的撰写。 加强学生科研创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研究激情,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坚持不懈。
(3)教师多形式开展科研育人工作。近年来,不少高校把导师制度从博士硕士普及到本科生教育体系。导师直接负责本科生的科研项目, 有利于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和了解科研,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传授科学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耳濡目染教师严谨的科学态度等[6];同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实践目标明确,帮助导师完成一些基本实验。
(4)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教师科研活动,改善学生科研经费的不足、 动手实践机会少的现状。大学生积极主持或参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 省级、 校级、 院级大学生科研项目, 参与教师各类国家级、 省部级和应用开发课题, 协助教师或者独立完成科研活动中的部分工作, 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3 展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之一,也与发展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相一致。 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下,大学生科研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然而,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生产发展的主力军,科研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出新一代的科研新生力量对祖国的科技发展格外关键。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兼顾课本知识的同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在导师的指导与帮助下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