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环境下杭州故事的国际表达
———以纪录片《南宋》为例
2019-01-28王旭莲
王旭莲
(浙江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中德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指出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中国纪录片怀揣“中国故事”走向国际文化传播的前台,向全世界讲述我们自身的历史与现实。 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动力,加之在文化外宣中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使得从文化他者的价值取向、叙事表达、审美习惯等出发,去寻求文化输出的价值普遍性和文化认同点,挖掘人类的共通情怀,成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有效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必修功课。
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真正的国家形象,掌握国际话语权,中国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对外文化输出,才不致在国际媒体中“失声”。 而纪录片作为一种极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是中国向世界展现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手段。 纪录片是价值传播的最佳媒介形态, 它能够以大众传媒的方式建构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国家形象。 因此,纪录片对于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国际形象的塑造都具有深远影响。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是国家在对外宣传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浙江省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其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尤其是2016 中国杭州G20 峰会之后, 杭州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杭州的国际形象日益受到世界关注,关于“杭州故事”的纪录片也备受瞩目。 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精心打造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南宋》,也为杭州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一次生动、立体、全方位的的推介。 纪录片中杭州故事的国际传播, 有助于提高杭州, 乃至浙江省的国际形象。
1 文化背景差异下的中西方纪录片比较
全球化语境下,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的愿望一样迫切,因此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纪录片无疑要承担起跨文化传播的任务。 置身于多元文化语境中,纪录片不可能只受到单一文化形态的影响。 在其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文化氛围中, 中外文化有着各自无可替代的民族精髓, 这也构成了中外两者截然不同的文化内核。 这种中外文化内核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中外纪录片在创作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对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出了较高要求, 也从中西文化起源的差异、中西时空观的差异、中西对待“真善美” 的差异以及中西人文主义的差异四个方面来揭示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方纪录片的影响。
一是差异巨大的地理环境、 气候条件和经济结构等,在影响民族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对政治形态、思想意识,以及民族的心理结构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是中西方纪录片呈现出的不同的时空观。 中国纪录片往往将时间的延伸性放在首位,西方纪录片则基本继承了以空间为主的精神。 三是在纪录片“真善美”的美学特征前,中国哲学力求至善,西方哲学侧重求真,取舍明显不同。四是中国文化倾向于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而西方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本精神。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充分体现在中西方纪录片中。
2 纪录片《南宋》国际化的表现途径
其一,《南宋》的选材充分展现出本土文化特色。对于外国人而言, 希望从纪录片中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希望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 秉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这一文化发展理念,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应充分彰显本土文化特色。
其二,《南宋》以“故事”代替“说教”,以情景再现的影像语言讲述杭州故事。 纪录片《南宋》遵循朝代发展的真实性,以“情景再现”架起历史与今日、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引领人们感知历史真相。
其三,《南宋》着力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视点。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视点, 就无法在文化意义层面上立足,这种文化意义上的生存权至关重要。
其四,《南宋》吸收众多汉学家的研究成果。 采访了大量西方国家和东亚其他国家对南宋研究颇有成就的汉学家们,国内与海外学者访谈兼收并蓄,延伸和深化主题。
3 杭州故事的国际传播策略
从民族到国际。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为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带来契机, 也为我们重新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自主意识提供可能。 中国从来不缺乏好故事,要建立跨地域文化传播体系,将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推向国际舞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从区域到中心。 纪录片《南宋》是一部关于南宋王朝的历史纪录片,同时也是一部关于杭州、乃至浙江山水的人文纪录片。 《南宋》在创作中突破区域视角,将地方题材国际化传播,从区域走向中心。
从真实纪录到讲好故事。 形象直观和趋近真实是纪录片的基本特点,并助力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基于真实记录,运用国际化创作理念和借助国际化的语言表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握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