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典园林中的音乐艺术元素
2019-01-28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210037)
中国古典园林的外在形象总体是以自然景观作为显现标准,而内在的主观意象则是靠人有意识目的性的参与和创造。通过园林这个自然的空间领域形象,唤起游人的想象与联想,从而生发园外之意象、景外之情境。古人云“看景不如听景”,即“声音感动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从审美角度看,园林与音乐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无论是结构、创作手法还是内涵意义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当的关联性与共通性。从音乐艺术的角度来理解和品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更能为人所接受,同时也对现代园林设计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一、古典园林与音乐结构形式之关联
柳宗元的《柳州东亭记》蕴含着精辟的造园见解,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对北宋私家园林总体布局以及山水池塘、花鸟树木、亭台楼阁所构成的园林景观描写具体而详实。乾隆在《圆明园图咏》中描述:“远近胜概,历历奔赴,殆非尽关笔墨所能”,在《食蔗居诗》中阐述:“石溪几转遥,岩径百盘里;十步不见屋,见屋到咫尺”。意指在山丘之中建造楼台,要注意保持山中野趣,因地制宜,充实原始地形。空间的延伸、渗透、分隔等手法使得园林像一幅山水画长卷,具有多空间、多视点、连续性变化的特点。与西方园林要求的“规整对称性”相比,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结构讲究“对比”、“虚实结合”、“变换”,而这种造园手法与音乐创造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多数园林设计时会特意划分“动静”、“虚实”等相互对比的规模空间,这些部分又不是独立隔绝的,而是在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中形成对比。各种景象混合变换,动静虚实也在交替整合中,这与音乐艺术中对比转换的动机之模进美相似。园林中景致的留白目的在于给游园者留下足够的休憩时机,从而能主观进行思维想象,回味韵味。音乐中同样存在休止、延长的技术,在音乐表现力上具有欲言又止、余音绕梁不绝的意境。
中国园林的选址建造多选择郊野或静谧之处,为确保安静的背景声环境。在具体建造中强调“曲径通幽”。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有直,灵活运用,曲直相同。园林两侧都有风景,随意曲折使其左右顾盼而有景。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下,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与音乐的动静对比和律动之美交替变换。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设计中,不仅有景物的静态美,更有喧嚣的情趣。声景,不仅将造园者对自然境界的独到感受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显现出来,更通过园林中的奇景异致将大自然中欲语还休的意境表现得淋漓精致。
二、古典园林中的音乐主题元素
计成所作《园冶》中提及,“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堪餐。紫气青霞,鹤声送来枕上。夜雨芭蕉,似杂娇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子细腰。移竹当窗,分梨为园;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月。”其中“梵音”的词句可见声景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西湖十景的“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柳浪闻莺”以声闻名;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则巧妙运用声音之反射手法,装饰听音。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以少胜多,则意味无穷。园外有妙景则在于“借”,借花景、树景、云景、水景、风声、水声、鸟声、花香,无形之景与有形之景交响而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体现“协奏”之妙趣。园林建造者通过景名、楹联、匾额等方式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升华主题之作用。沧浪亭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点“沧浪”之风雅;清吴云为苏州南半园题联“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显主人之意趣;可园雏月池馆楹联“大可浮家泛宅;且可随波逐流”,俨然清高自洁。随只只言片语,却意韵隽永。既抒发了园林各个景区之诗情画意,又表达了园林的美学内涵情韵。标题音乐中简单的标题标注出创作者的意图与音乐的情感,影响欣赏者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还有与标题紧密结合的故事情节,人们可以顺着文字的指导来感受和体会旋律背后的内涵,细腻而有真情,点出主题。因此造园如作乐,都有一固定构思作为创作之主题,然后通过种种技巧或动机显示作者之意趣。清人厉鹦在《秋日游四照亭记》中说:“献于目也,翠潋澄鲜,山含凉烟。献于耳也,离蝉碎蛰,咽咽喁喁。献于鼻也,桂气暗薆,尘销禅在。献于体也,竹阴侵肌,瘠瘅以夷。献于心也,金明萦情,天肃析酲。”这段描述十分形象,向人们传达了秋日坐在园林中的综合感受,眼可观湖水涟涟、林木青翠、烟云缭绕,耳朵可听秋蝉鸣唱,鼻子可以闻到桂花的香气,而且还使人心生禅心,这便是游人能在园林中享受的音乐之美了。
三、古典园林中音乐的意境之美
在中国园林美学中,首重意境。音乐中的意境亦是园林中意境的摹本,园林中的意境美的塑造更是直接来源于音乐中所表达的美的境界和主人的审美追求。大多数园林布局的规划、建筑的设计、植物的配置不仅来源于画家的画作上,很多造园家本身就是画家,且精通诗文、音律等。因此在造园过程中,利用音律来表现园林本身蕴含的意境则是通用的手法。《营造法式》中提到,“南北朝以后,士大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避嚣烦,寄请赏,既见之于行动,又出之以诗文,园林之筑,应时而生,继以隋唐、两宋、元,直至明清,皆一脉相承。”在此中文化熏陶的影响下,荷为君子、梅妻鹤子,将自然、动植物都拟人化,沉淀着文人审美理想和情感。而园林中的音乐元素,则从听觉角度对文人的心境做出细致刻画。大自然中的“水声”、“风声”、“雨声”最容易令人心旷神怡产生共鸣,因此园林设计和建造中都要将“风、水”元素作为造景重点,故有“留得残荷听雨声”之说。避暑山庄“万壑松风”以近有古松,远有山壑,风入山林而簌簌作响得名;沧浪亭有“翠玲珑”,北边修竹苍苍,相互遮掩,风来飒飒有声,有管弦丝竹之乱耳;拙政园有“听雨轩”,“留听阁”,轩前一泓清水,三两菡萏,芭蕉翠竹丛生,雨夜则有“听雨入秋竹”之意境。
《乐记》有言,“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王维有名作“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在幽静典雅的竹林中,或俯首弄琴,或仰头长啸,俯仰自得,别有一番情趣,这便是园林与音乐水乳交融的绝佳体现。
古典园林与音乐艺术都是以美学的法则与特定目的将不同特性的空间组织在一起。园林体现出神韵美,音乐体现出声韵美,在审美意义、审美神韵、审美技法上有共通之处。因此借鉴音乐艺术,有助于对园林艺术进行深入挖掘与品赏,通过探索音乐、自然山水与人造园林景观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音乐艺术融入园林的建造设计中,是与时俱进而大胆富有新意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