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
——生态美学视域下人的解放

2019-01-28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37

大众文艺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学宇宙阶段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一、前言

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观强调“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1的最终实现,结合马克思唯物实践观“具有浓郁生态审美意识”的特点,在生态美学视角下,以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对人的解放所经历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动态解读是合理的。即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哲学维度”下,分析总结“自然对象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能力交互作用”的历史阶段;针对现代社会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形成的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社会问题,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倡导未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最终完成“人与自然和谐平等、普遍共生”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2

二、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

1.“自然的人化”

“自然的人化” 是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的历史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对自然产生“被掌握了的规律性”,人逐渐开始“欣赏表面上似乎与人抗争的感性自然形式”从而产生美感愉快。3

(1)神秘恐惧的神化阶段

于此阶段,人对其自身和自然缺乏认识而尚未掌握其规律性,因而产生将自然神化的文学作品以对自然进行解释。此文学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反映人对自然的盲目崇拜类和反映人对自然的绝对敌对抗争类。前者充分展示了被人所神化的自然在人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绝对控制。例如,“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4,君王是自然借由人生出的自然神子,人仅是自然统治人类社会的媒介。后者则展示了人对自然的绝对抗争意识。例如,古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之所以得以破解象征着自然奥秘的斯芬克斯之谜,打破自然的神秘不可知性,乃是因其作为弑父娶母者“打破最神圣的自然秩序”,而自然作为异化于人的不可协和者,当人试图掌握其规律性时“必身受自然的解体”。5

(2)自然成为人寄托幸福生活和长生幻想的世界阶段

于此阶段,普遍向生而恶死的人开始感知到自然相对于人而愈发突出的隽永并深受吸引,逐渐将自然作为人寄托幸福生活和长生幻想的世界。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最贴合渔人乃至渔人所代表的广大普通百姓的现实社会生活,但同时也是“生活或人力加工过或幻想加工过的自然”,桃花源中的居民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显然是长生幻想。对比世外的朝代更替、白云苍狗,桃花源中长久的安和宁静更显其难能可贵,其最终的不可复得,揭示了人对人类社会失望后本能地向凌驾于人之上的自然寻求庇护却不能实现的现象,体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对人进行双重伤害而脆弱的个体无所归一的痛苦。

(3)体悟本色自然阶段

于此阶段,人开始欣赏自然表面上仿佛与人相抗争的形式,甚至进一步体悟到本我与自然形式所内涵的美的相似,乃至于萌发出种种艺术作品。自然以其本色的自身“作为人们赏心悦目、寄兴移情的对象”,成为人“抒发情感和充分感知的对象”。7例如晋人发现山水美,将自然从神秘恐怖的固有象征观念中解放出来,凝视与体悟自然本色的形貌、颜色、神态,进而由实入虚,“神超形越”以本我“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此表象中无我,然而我之心灵胸襟,超入玄境,几与大荒同,人之起伏变化、姿态万千的情思,只一固定的物象轮廓远远不足以如量表出,唯有蕴藏万千的自然才足以表象人的心胸中蓬勃的灵感气韵。这正是中国古代诗画家其心灵的活跃与宇宙的创造相通的本质。8

(4)征服宇宙怀抱宇宙的现代阶段

此阶段中,人超出地球自然发现了更广袤深邃的宇宙自然,并在构建更复杂的时间观、空间观的过程中,出于对恒久生命力的渴慕,开始接受、欣赏宇宙中的新的自然美形态,并尝试将人的心胸与宇宙相勾连。例如星际电影中,人对宇宙新自然的探索历程糅杂着上述三个阶段。宇宙自然形式或具象为对立于人的绝对异化存在,与人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表征为更完善的社会制度、更发达的科学技术、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状态等,以此作为人寄托幸福生活和长生幻想的乌托邦;或以其本色美使人欣赏,进而对生死、时间等问题的观照突破孤立的“象”的局限,“取之象外”而进入对万物之始的“道”的观照,审美观照的实质落实于“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9

2.“人的自然化”

人曾因要求理解自然而将人暂时独立于自然之外进行观照,而今,由于“自然的人化在某些方面已走入相当片面的‘极端’”,“人的自然化”被突出。此人对自然的复归的意义在于用“审美现代性解读启蒙现代性或科学现代性”。10

(1)自然成为人和谐居处、旅游、观赏、享受生存的环境、对象

此层次中,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平等,相互依存,人将自然作为人所“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11。例如,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可望”,要求建筑本身不应被孤立起来欣赏,建筑中的人更不应被隔阂于四围的自然风景,而是应用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段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建筑之中的人与建筑之外的自然勾连交通。园林中一切亭台楼阁、回廊轩窗的存在,皆是为了达到“望”的要求,是为了人与自然无间断、无隔阂的共处,使人在欣赏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12人作为自然生态环链中的一部分,“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达成“自然的规律与人的规律的和谐统一”。13

(2)人与山水花鸟建立亲密感情甚至互为生活寄托

此层次中,情感本体逐渐建立,人开始以“目的从属于规律的个体”14身份与自然进行直接交往,将山水花鸟作为可欣赏的美的客体,并且在欣赏其的形貌性情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诸如可亲可爱一类的愉悦感、认同感。

《聊斋志异·鸽异》中痴迷驯鸽的张公子因为致使良鸽遭受烹炸之祸,而被神鸽剥夺驯鸽的资格,其本人亦是心灰意懒。自然生物之钟灵毓秀者俨然是人的生活寄托而不可辜负,人与自然之间所构建的亲密情感一旦切断,甚至会对人的精神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生活因为失去审美支柱而了无意趣,以至于人心甘情愿地主动进行自我惩罚。《聊斋志异》中更有对自然形式爱之愈盛,以至使其化而为人共结良缘的事例。而这些花妖狐鬼但凡化而为人,便不仅在美的形式上胜于人,在品行情操上更是愈为风雅晶莹。

(3)天人合一

此层次中,人通过学习自然,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和合,实现生存之长久和生活之健康,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管子》四篇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在天地之间流变产生各种具象的生命体,“宇宙的统一性乃在于物质性”。此处虽然没有对何所谓“气”进行科学的解释,然而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已然体现,自然节律与人的身心节律的可和合性由此成立。现代愈发科学完备的体育运动体系,其使人健康的形而上基础可谓与此同源相生。15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美学视域下人的解放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自然的人化”下的各个不同阶段,并且随之产生“人的自然化”作为相对于“自然的人化”的、历史过程的另一面,与“自然的人化”构成类似“双螺旋结构”一般的发展模式。

注释:

1.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序14.

2.13.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序3-4、122.

3.7.10.11.14.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2015:295、298、410、300.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12.

5.弗里德里希·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59-60.

6.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26.

8.1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52、72.

9.15.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7-28、97-99.

猜你喜欢

美学宇宙阶段
Open science:The science paradigm of the new era
盘中的意式美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宇宙第一群
外婆的美学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纯白美学
这宇宙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