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西效应”论析儿童奖励原则
2019-01-28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软件与教育学院710077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软件与教育学院 710077)
奖励是家长、教师在教育孩子或者引导孩子时应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手段,我们常见的奖励以物质奖励居多:一朵小红花、一个玩具等,这种物质奖励见效很快,被广泛应用于家长的日常教育和老师的日常教学当中。殊不知,这种奖励方式只是起一时之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本文拟从德西效应的分析出发,来阐述奖励儿童时应遵循的几点原则,使奖励方式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1971年,心理学家德西就进行过一次实验,他随机征集了一些志愿者学生做一些智力难题,并将这些学生分为“有奖励”和“无奖励”两组,在实验一开始,两组学生志愿者都是无偿解题,不给奖励,进入第二阶段之后,其中一组学生每做完一道题后,可以获得一美元现金的奖励,另一组学生并不知情,依旧无常解题;最后一个阶段,德西设置成了选做题,两组学生自愿作答,可以继续做题也可以放弃,研究人员据此来对学生的阶梯兴趣指标做以记录和判断。
统计结果显示:在最后一个自由作答环节,给予奖励的那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放弃了,而从始至终没有给过奖励的学生还一直坚持作答。这说明:奖励组的学生对解题的兴趣随着奖励呃有无衰减得很快,这也证明:当一个人自愿进行某种活动或者任务时,此时提供给他们的奖励反而会削减活动或任务本身对他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 “德西效应”。当学生并没有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用外界给的奖励激励刺激完成任务,此时的奖励是必要、有效的。但是,如果学生本身对学习活动就已经有浓厚兴趣的时候,此时的奖励则会适得其反。
现代社会物资充沛,孩子在物质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多短缺,奖励物质无法真正刺激他们的学习热情,只能带来短暂的动力。当孩子觉得物质需求已经被满足时,就会放弃家长提的那些交换条件,物质奖励只能带来短期的爆发,其效果并不会很持久,反而会带来很多危害:
第一,转移孩子的学习目标。
如果孩子只是为了得到金钱或者物质的奖励而学习,那学习也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功利的事。可能在短时间内孩子因为想要奖励而获得学习动力,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一旦孩子的物质欲望被满足了之后,学习就会变得懈怠。物质和金钱的奖励带来的是物质和金钱的动机,并不能使孩子真正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励当作目的,无疑是本末倒置,真正的学习目标丢失了。
第二,助长孩子的贪婪恶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奖励是一种正反馈的机制,每次的满足都会带来正反馈的加强。如同成年人通过抽烟提神,可能一开始只需要一支烟,而随时间的推移,会需要一包烟来满足。孩子也是一样,物质的奖励会刺激他对物质的渴求,一旦没有了这样的奖励,孩子根本不会再听父母的话了。
第三,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
假如家长说,一定要孩子达到某个目标或者完成某项任务才给奖励。比如一定要考进前十名才能奖励一自行车,孩子很想要,但是考试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许孩子确实用功学习了,但功亏一篑,没能考进前十名,奖励也就落空了。由于父母承诺,考进前十才给奖励,那孩子无疑对下一次的考试忧心满满。每次考试都有新一轮的条件提出,每次考试都是一个成败的坎儿,一旦结果不理想,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对学习和考试的抵触情绪也就越来越大。
因此,在奖励孩子时,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笔者认为,奖励孩子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以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内在兴趣”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合理地奖励。奖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为了奖励而奖励。在奖励的时候,要以“内在的成就感报酬”为奖励的主要依据和方式。这种奖励方式驱动力更持久、给孩子的正面引导和鼓励更明显。
此时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做这件事情孩子本身就有内在动力,那么只需口头奖励,孩子自信满满、兴趣高涨时,家长千万别许诺物质奖励来转移注意力,一律用口头表扬、走心的夸奖即可。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做这件事情没有孩子没有内在动力和兴趣时,则需要有原则的物质奖励,一定要是有原则的,奖励时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奖励的时效。比如孩子在一次比赛中克服种种压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家长承诺给他5块的红包做为奖励,然后对他说如果愿意多等一周,除了承诺的5元还将额外再奖励给他5元,他就不是很愿意了。因为孩子们希望奖励立刻就能得到。所以很多家长常常对孩子说:“等你这次期末考试考了第一名,寒假我们就去旅游”,“如果你表现好,明年生日我就给你买游戏机”……但这些较为长远的承诺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们依然不会满足现在的快乐,还是会把任务拖延着。奖励一定要注意实效性,只有把奖励及时放在孩子面前,才能形成有效奖励。
第二,不要把“奖励”当成“贿赂”。很多人会把 “贿赂”和“奖励”混淆,有这样一个例子:在商场里,一个孩子大吵大闹,撒泼打滚,父母看上去也束手无措。急于摆脱窘境的他们只好妥协:“如果你不再耍赖了,我就给你买那个玩具”。这种以玩具交换来的孩子的配合其实是贿赂。如果你在进商场之前和孩子说:“你在购物车上面乖乖坐着,不要哭闹,不要乱踢,如果你能够做到我就会给你奖励——你来选一部电影,我们一起去看。”这种考虑孩子需求和欲望的沟通才是奖励。贿赂往往是被折磨得“彷佛身体被掏空”的父母许诺孩子,如果他们好好表现就答应他们的要求。“绝望”的父母用贿赂换取对孩子的掌控。这会让年幼的孩子认为,自己表现不好的时候,却会得到某个奖励。
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条件日益优越,这也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不良的、不科学的奖励会带给孩子许多负面影响和危机,只有科学、合理地掌握奖励策略,才可以在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激励效应,促进儿童全面、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