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基于无锡市7所小学的调查分析
2019-01-28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000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 214000)
自2014年4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要求。
学校场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校场域的文化建设。小学教育更是发挥着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的独特作用。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7所小学为样本,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现状”这一主题开展调研,试图了解无锡市小学四至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可行性建议。调研以江苏省无锡市为研究区域,抽取不同分区、不同类型的7所小学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共462份,回收率为92.4%,有效回收4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4%。其中男生样本224份,占52.46%,女生样本203份,占47.54%;市重点小学样本111份,占26%,区重点小学样本149份,占34.89%,一般小学样本167份,占39.11%;四年级样本61份,占14.29%,五年级样本135份,占31.62%,六年级样本231份,占54.1%。
问卷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了解学生的性别、年级、所在学校及学校类型。第二部分为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第三部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主要分为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三个部分。第四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感受以及对教师教授方式的评价等。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对解决对策进行了探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开发有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的内容不计其数。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往往局限于语文、数学、品德等知识性课程,而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往往被遗漏。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更多停留在诗词歌赋、朝代简史的背诵学习上,或倾向于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理论灌输,对微观视野下的传统体育、传统文艺、传统技艺等内容关注不够。
(二)教学形式单一
调查发现,当下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实践活动相对不多,并且类型单一,大都是经典诵读、书法比赛、文艺汇演等。学生集体接触校外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机会比较少,志愿服务活动更是微乎其微。
(三)家校社合作不足
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中“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仅占18.74%,可见父母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与社区协作有限,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未能全方面开展,在“知行合一”方面有待提高。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实用教育导向
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老师一致向分数看齐,将成绩作为判断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准。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也倾向实用化、功利化。调查显示,随着年级上升,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好处由“学习古人智慧,提高道德修养”变为了“提高语文成绩”。与此同时,老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下降,重智轻德的现象愈发明显。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中文化艺术、传统技艺遭受忽视的原因。
(二)价值认识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天然富矿”,但当前学校受西方外来思潮的强烈冲击和多元价值观的分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一线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不全面,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有的小学教材和课程不匹配,存在有书无教的现象;还有的小学则是为了响应上级部门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另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大多数家长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内容了解匮乏,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没有发挥好辅助的作用,家校合作欠缺。
(三)儿童心理认识不足
“教育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力量,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但当下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兴趣、心理需求、思维方式的了解甚少,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很高,52.4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42.3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7.47%的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50.82%的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感兴趣。但他们并不满足于说教式的学习,更倾向于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希望学校举办实践活动的意愿强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改进建议
(一)全面提高学科渗透
要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利用好学科教学这一重要载体,在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教学特点适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通过语文、英语等典型的人文性、工具性学科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还要挖掘传统文化艺术、体育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体验,增强意志品质的训练。
(二)建立场馆教育的长效机制
场馆因其本身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面向实物的学习机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提供珍贵的课程资源。非正式环境的场馆学习对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积极反思学习、参与互动活动等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场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仅仅依靠场馆或者学校自身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作为政策保障,地方教育部门牵头为合作提供机制保证,建立场馆人员培训和专业发展保障以及专项基金的经费保障。
(三)加强家校社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教育无可置疑的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决不可轻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途径多管齐下,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其中学校主要进行智育和德育的文化教育,家庭则应选取贴近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社区方面提供丰富的场所和机会,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实践,从学走向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