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基于无锡市7所小学的调查分析

2019-01-28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000

大众文艺 2019年5期
关键词:场馆样本中华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 214000)

自2014年4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时代的要求。

学校场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校场域的文化建设。小学教育更是发挥着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的独特作用。为此,我们进行了调研。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7所小学为样本,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现状”这一主题开展调研,试图了解无锡市小学四至六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可行性建议。调研以江苏省无锡市为研究区域,抽取不同分区、不同类型的7所小学进行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回收共462份,回收率为92.4%,有效回收427份,有效回收率为85.4%。其中男生样本224份,占52.46%,女生样本203份,占47.54%;市重点小学样本111份,占26%,区重点小学样本149份,占34.89%,一般小学样本167份,占39.11%;四年级样本61份,占14.29%,五年级样本135份,占31.62%,六年级样本231份,占54.1%。

问卷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主要了解学生的性别、年级、所在学校及学校类型。第二部分为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态度。第三部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方法与路径,主要分为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环境三个部分。第四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实施效果,了解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感受以及对教师教授方式的评价等。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对解决对策进行了探究。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开发有限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的内容不计其数。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往往局限于语文、数学、品德等知识性课程,而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往往被遗漏。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更多停留在诗词歌赋、朝代简史的背诵学习上,或倾向于对学生思想道德的理论灌输,对微观视野下的传统体育、传统文艺、传统技艺等内容关注不够。

(二)教学形式单一

调查发现,当下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实践活动相对不多,并且类型单一,大都是经典诵读、书法比赛、文艺汇演等。学生集体接触校外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机会比较少,志愿服务活动更是微乎其微。

(三)家校社合作不足

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联系不够紧密。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中“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仅占18.74%,可见父母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与社区协作有限,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未能全方面开展,在“知行合一”方面有待提高。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实用教育导向

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老师一致向分数看齐,将成绩作为判断教育好坏的重要标准。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也倾向实用化、功利化。调查显示,随着年级上升,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好处由“学习古人智慧,提高道德修养”变为了“提高语文成绩”。与此同时,老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下降,重智轻德的现象愈发明显。这也是传统文化教育中文化艺术、传统技艺遭受忽视的原因。

(二)价值认识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天然富矿”,但当前学校受西方外来思潮的强烈冲击和多元价值观的分化,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一线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不全面,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有的小学教材和课程不匹配,存在有书无教的现象;还有的小学则是为了响应上级部门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另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之大多数家长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内容了解匮乏,在传统文化教育上,没有发挥好辅助的作用,家校合作欠缺。

(三)儿童心理认识不足

“教育只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力量,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但当下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兴趣、心理需求、思维方式的了解甚少,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很高,52.4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传统文化,42.3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37.47%的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50.82%的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感兴趣。但他们并不满足于说教式的学习,更倾向于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希望学校举办实践活动的意愿强烈。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改进建议

(一)全面提高学科渗透

要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利用好学科教学这一重要载体,在结合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依据各学科教学特点适当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除了通过语文、英语等典型的人文性、工具性学科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还要挖掘传统文化艺术、体育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体验,增强意志品质的训练。

(二)建立场馆教育的长效机制

场馆因其本身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面向实物的学习机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提供珍贵的课程资源。非正式环境的场馆学习对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积极反思学习、参与互动活动等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场馆课程资源的开发仅仅依靠场馆或者学校自身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作为政策保障,地方教育部门牵头为合作提供机制保证,建立场馆人员培训和专业发展保障以及专项基金的经费保障。

(三)加强家校社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教育无可置疑的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决不可轻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种途径多管齐下,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其中学校主要进行智育和德育的文化教育,家庭则应选取贴近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社区方面提供丰富的场所和机会,让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实践,从学走向做。

猜你喜欢

场馆样本中华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规划·样本
人大专题询问之“方城样本”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